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相传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联晋反楚,国力日益强盛,至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

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吴破楚入郢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吴钩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吴国和越国的霸主(吴国春秋霸主盛极一时的南方强国)(1)

1、太伯 2、仲雍 3、季简 4、叔达

5、周章 6、熊遂 7、柯相 8、强鸠夷

9、余桥疑吾 10、柯卢 11、周繇

12、屈羽 13、夷吾 14、禽处 15、转

16、颇高 17、句卑 18、去齐 19、寿梦

20、诸樊 21、余祭 22、馀眛 23、僚

24、阖闾 25、夫差

吴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

吴国和越国的霸主(吴国春秋霸主盛极一时的南方强国)(2)

吴国励精图治、开疆辟土,将吴国疆域有开端的姑苏邻近,扩大到具有浙江北部、江苏江淮之间。自此,江苏省大部、浙江北部、安徽西部都成为吴国的疆域。至此方位,南迁的华夏部落完全将江南土著和淮夷同化,形成了一个广袤而强壮的国度。

春秋时期战役曲折改变改换,不光中原诸国纷繁而立。并且坐落吴国西部荆蛮部落逐步强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家——楚。楚国既不是周朝的王室,也不是中原文明的国度。自楚酋熊渠称王,自称“大南边蛮夷,不侍中华”。楚国和周朝联系完全辟灭,从此中原各国与楚国开始了长年累月战役。春秋前期,楚国军事实力强壮,大举进兵中原。

吴国和越国的霸主(吴国春秋霸主盛极一时的南方强国)(3)

从齐桓公尊王攘楚、宋楚泓水之战、晋楚泓水之战、泌之战、鄢陵之战,中原诸国与荆楚杀得昏天黑地,结尾也难以制胜。华夏南部、淮水北岸,一个个诸侯国灰飞烟灭,俨然楚国有横行华夏之势。

华夏霸主晋国出使南边的吴国,约请吴国夹攻楚蛮。公元前522年,楚国臣子伍元叛逃吴国,投靠吴王光。从此吴国了解了楚国的国情,有了进军荆楚的决心。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吴国在各个诸侯国的支持下,正式向楚国宣战。公元前511年,伍元、孙武发兵攻楚,初次打败了强壮的楚国。

公元前506年,吴国十万大军整装待发,大军沿淮水南上,联合了饱尝楚国压榨的蔡国(在今驻马店)。大军向南声势赫赫杀向楚国,放弃车马后,大军越过大别山。在湖北麻城,吴楚大军相遇。

历年来,一向奉行扩大乃至侵扰中原国家的楚国人万万没有想到,吴国的军队会打到这里。吴国王弟夫概亲率五千子弟,击退楚军。向来没有防卫作战经验的楚人狼狈而逃,直至楚都郢被吴军攻破,楚国灭亡。

吴国和越国的霸主(吴国春秋霸主盛极一时的南方强国)(4)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楚国复国后,对吴国实施了“釜底抽薪”的对策。他们使用吴国南面的越国对吴国实施控制。从此,吴、越打开了长时间的战役,直至吴王阖闾阵亡、夫差即位。夫差挥师灭越后,慈悲为怀,没有对越人斩草除根。却留下了吴国消亡的危险。

公元前475-473年,伴随着“越甲三千可吞吴”的歌声,身居浙东的百越人渡钱塘江攻吴,吴王阵亡,一时强壮的吴国由此消亡。尔后,吴国开辟的疆域先后被楚、越两国侵吞。自此,南边第一个华夏文明之国自此云消雾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