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诞生起,它就是人类记录思想、探索心灵、重现世界的最重要方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到了19世纪,东西方文学几乎已经可以记录与探索世间的一切——除了复杂混沌、幽微隐秘的人性。

不是文学不想书写人性,只是没有任何人知道,到底该如何用思想创造出的文字穿透同样由思想建起的永恒屏障,直抵心灵最不愿意让人所触及的区域。

所以文学就一直在等。等啊等,直到1821年11月11日,人类拥有了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1)

用任何溢美的言辞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不过分的。

因为自从有他那种癫狂、激情、压抑、复调,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锐利文字出现,文学才终于用这颗俄国文学史上最灿烂的星辰补完了它最后的缺口,真正开始触及灵魂,书写人类的痛苦和隐秘。

这篇书单的寥寥几千字不配、也不敢妄想能为你揭示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切,但我向你保证,当你读完了这篇书单,你至少会基本了解两件事: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2)

我们为什么应该读他?我们应该如何读他?

为什么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从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创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复杂性格——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后,俄罗斯文学便开始展现出了对于人性强烈的特殊关注。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3)

油画,普希金《致大海》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现代俄罗斯文学中,对于人性的深刻、矛盾、多维、隐秘探索最深、挖掘最广、反思最深刻的作家。即便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恢弘且细致的巨笔也终究只是停留在了关于“人性”的层面,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看透了人性、也写透了人性,并且通过对自己无尽的追问,终于将笔尖伸向了人类灵魂在处。

就像他在人生尽头时对自己的评价所说:“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我描绘的是人灵魂深处的一切。”

这并不是夸张,因为但凡认真地阅读过、研究过、思考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都会这样觉得,比如鲁迅先生就这样评价道: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4)

灵魂的深处并不平安,敢于正视的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写出?……这确凿是一个“残酷的天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在甚深的灵魂中,无所谓“残酷”,更无所谓慈悲;但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

当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里绝对不只有对于人性的描绘和反思,换而言之,因为他的作品实在广博渊深,所以你几乎可以可以在他的小说中,寻找到你想要获得的任何一种体验。

但总体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中,有如下几个特质是几乎其他作者都无法匹敌的,而它们也是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乐趣与重要意义所在,所以千万不要错过!

首先,自然是对于人性的深刻书写与激情追问。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岁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是一个秘密。应当猜透它,即使你穷毕生之力去猜解它,也不要说虚度了光阴;我正在研究这个秘密,因为我想做一个人。”

你很难在世界文学史中找到了另一个比陀思妥耶夫斯基还要激情执着于“人”的作家,他用人类学研究的方式在写作,所有的艺术探索本质上都是在做着关于人性极其隐秘的研究。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位天生的心理学家,(虽然他自己就是不愿意承认),他的作品有极强的心理化特色,能让读者获得相当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这不是我的个人评价,而是尼采的看法。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5)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在读到《地下室手记》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因为他在小说中对于罪犯精神状态、仇恨本性之类的刻画、论述比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写的论文还要深刻精准。

也因如此,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经常被用来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材料,比如弗洛伊德就写过很多篇论文,从他的作品来研究人类的神经症问题。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6)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第三,即便让我们忽略掉任何深刻的思想,单单关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本身,你也能获得一种非常奇妙、而且充满激情的阅读体验。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称作“复调”,这本是音乐术语,指的是不同声部各自独立,但是又和谐统一,彼此形成和声关系。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小说都是“单旋律“的,作者主导全部,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改变了这一切。

在他的笔下,众多性格、命运可以在某一个事件里平等对话,带着各自的观点,在同一时刻一起发出声音,他们不停地彼此拷问、劝说、思索,甚至嘲弄,人物并不会受到作者意识的支配,他们与作者平起平坐,并肩而立,不仅可以反驳作者而且能与之抗衡。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7)

人格的每一种分身,都会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叫出来站在情节里互相辩论,而关于人性的真相,就在这种观念的交锋中,显露无余。

除了复调之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你能感到一种特别激荡的情绪,近乎癫狂。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情绪极度紧张地处于半癫狂状态,一张嘴就是澎湃的激情。

有人说这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也是一个半癫狂的作者。

的确,他九岁时就不幸患上了癫痫,一生都在和与之为伴,癫痫发病时所带来的迷乱激烈,还有时刻逼近死亡的悲惨和危险,让他选择了一种彻头彻尾的荒诞生活方式。

某种意义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纵欲主义者,他从不压抑本能,只是激情狂欢,但盛宴散场,他又会疏离冷漠地揭穿本能所驱动的一切。

但这其实是一种有些片面的看法,针对这个问题,茨威格有一段论述我觉得可能更切乎真相。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8)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他说,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永远那么激情澎湃,但是同时期的别的著名作家却格外平心静气?或许因为狄更斯这些英国作家已经获得了中产阶级的平和宁静,巴尔扎克所代表的法国所追求的,还是财富与权势,所以更愿意描绘壮丽恢弘的大历史,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他们是贵族,有充分的条件优哉游哉。

可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同,他是个冒牌贵族,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他要日日为生活奔波,无时无刻都要感受到时代给他的巨大精神压力。他关注、书写的都是和他一样的人,所以他急促、焦虑、一张嘴发出的,全都是呐喊。

应该如何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要进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世界,或许是有一点难度的,因为他最知名的作品动辄就是几十万字的大长篇,特别是有不少人在一开始就选择了他晚年巅峰《卡拉马佐夫兄弟》,但78万字里那些复杂的思想、超长的对话、难以记忆的俄国人名……往往开篇劝退,最终可能只能放在书架上吃灰。

所以,这篇书单的后半部分(明明这个才是正题吧),我想按照推荐阅读顺序,尽量简洁明了地介绍为你介绍他的四本小说,并分享一些关于内容主题的看法。

一、《白夜》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的浪漫,如果你很容易被大部头劝退,不妨先从这本书温和地进入他的世界。”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27岁的作品,只有不到7万字,但因为它罕见的明亮、浪漫、诗意而独立于世。

圣彼得堡的夏夜,明亮如昼。孤独的年轻人“幻想家”无所事事,在河边邂逅了让他一见倾心的少女。他们相约在河堤散步、聊天,慢慢讲出了彼此的心事。年轻人陷入不可思议的狂恋,少女却为另一个人守着约。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9)

这四个夜晚,他们的心绪百转千回,像彼得堡的天色一样迷离。就在少女终于卸下心房,决意与幻想家携手同行的那一刻,她等待了一年的那个男人出现了……

《白夜》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一种轻盈的激情写起了少男少女暧昧的情愫,这本书里没有心灵的史诗,也没有对于人性痛苦而犀利的剖析,那种使得小说这种问题为之革新的“复调”手法也还没有创造出来,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这本书特别不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就是一本温柔的爱情小说。

但并不是,俄罗斯所有的作家都有可能写爱情小说,但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会。

《白夜》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和幻想家对于青年的希望,甚至是一个梦境。它勾勒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抒情和浪漫的最后希望,是他青春最后的挽歌。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10)

“幻想家”是个崇尚想象力的浪漫主义者,他纯粹、狂热、梦幻、理想,沉迷在想象的世界里,认为浪漫主义的精神力量终究可以找到自己的救赎,但是白夜梦醒后,他终究一无所有。

这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分期的标志。

假如你没有读过《白夜》,你会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能生来就是那样一个只会直击灵魂,痛苦拷问人性的“审问者”,但读过《白夜》,你就会明白——任何思想都不是自然而然地在一瞬间形成的,伟大的作家同样也要经历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才终于能发现应该走的道路。

所以它最适合作为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开端。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11)

请在这本书里拥抱他吧!拥抱27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拥抱这位与心上人分别时,还会微笑着说:“愿你的天空万里无云;愿你那动人的笑容欢快明朗、无忧无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因为《白夜》之后,他将彻底放弃浪漫,从光芒中遁入黑暗,发誓用一生的痛苦来探索人类灵魂的秘密。

二、地下室手记

“读完《地下室手记》,意味着你推开了推开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大门,因为它是未来所有长篇的总序。”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于1864年的长篇小说,在此之前的1849年到1859年,他在寒冷严酷、贫瘠荒凉的 “死屋”西伯利亚流放地整整承受了十年苦役煎熬,所有乌托邦的幻想都在冰雪中消失了,对于人性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创作里承前启后的一座里程碑,其后的几部重要作品无不从这里中吸取了“地下室人”的精神营养,而贯穿于后期作品的几个重要主题也都在“地下室人”神经质的诘问得到了反应。

所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说:“如果你们愿意,(这本书)可以说是打开他思想的钥匙。”

《地下室手记》中的无名主人公是个地下室整整生活了二十年的退休八品文官,他一生坎坷,被人蔑视充满痛苦、屈辱和怨恨,一直在分析自己内心世界,却又始终深陷焦虑与矛盾,找不到生活的答案。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12)

这本书的经典意义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全新典型——“地下室人”

“地下室人”是以前的两种典型形象“多余人”和“小人物”的综合体。

“多余人”是苦闷的,但他们的苦闷只是因为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就这样接受生活,世界并没有向他们展现恶意,他们只是苦闷和无聊。

“小人物”是苦闷的,因为世界对他们无比凶恶,生活践踏着他们的自尊,将他们逼向最底层,“小人物”会疑问人生为何如此,但是最终还是选择默默承受。

“地下室人”也是苦闷的,他和“小人物”一样被生活践踏到毫无尊严,但又像“多余人”那样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会默默就此接受生活的安排。

用最简单的话说,“地下室人”是个极端的矛盾体,他既清晰地把自己的一切都剖析了出来,不愿意接纳任何真实的自己。所以,“地下室人”永远只能龟缩在地下室里,在内心无尽的撕扯中陷入癫狂。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13)

这本书其实非常有当下性,有很多人在本质上,其实过得也就是一种类似地下室人的生活——

终其一生一直都在寻找社会的认同、身份的认同,被生活赶着一直向前,但是根本不知道正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有时,我们也许也可以清晰地剖析出自己的人生,甚至是精确地勾勒出自己所有的不足、一切的弱点,但勾勒出之后呢?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改变,甚至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人居然真的是我自己!

那就算了吧,生活是荒诞的,人生是无趣的,周遭的一切都让人讨厌,就那么躺平在自己的世界里开摆,以后的事情,就让以后再去说吧……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14)

读《地下室手记》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再也不委婉、再也不克制,他毫不留情地把一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本质问题写了出来,让人看见其实存在每个人心中的自卑、怯懦、伪善、丑恶,辛辣尖酸,直击灵魂——

“小丑竟是我自己”

三、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一部触目惊心的犯罪心理学报告,他用第一人称的自白残酷地剖析出人性的丑恶与秘密,将人性的幽微刻画到了极致。”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风格彻底成熟,也为他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

《罪与罚》的外壳,是一个杀人犯的内心独白: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贫穷、孤僻的法律系大学生,他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只能依靠母亲和妹妹省下来的一点钱艰难度日,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疯狂思考,自命不凡地认为看透了社会的真实。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15)

初版《罪与罚》插图,拉斯科尔尼科夫

他觉得,如果人想要在这个奢华与破败交织的彼得堡好好生活下去,就一定要抛弃人性,人可以为了一些崇高的目的而清除必要的障碍,只要这么做了,人就会变成伟人、变成超人!

于是,他决定要成为黑暗现实中的审判官,先杀掉附近放高利贷的当铺老板娘,然后用她罪恶的财富去开创事业,帮助穷苦人民。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16)

初版《罪与罚》插图,当铺老板娘

某天晚上,拉斯科尔尼科夫偷来一把斧子,闯进了当铺杀掉了老板娘。但这时,老板娘的妹妹突然回来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一不做二不休,便把她也杀了。

从犯罪的角度来说,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这场谋杀简直是“完美犯罪”,他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警方也毫无线索,但是杀完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变成“超人”,他曾经以为自己只是黑暗中的审判者,杀掉的也明明是一个放高利贷的坏人,可是当他真的杀了人之后,他不停地昏睡、意识丢失、梦魇和现实交织、思绪混乱……

他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道德和良知的谴责像炼狱的火一般灼烧着他,他再也无法平静度日……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17)

《罪与罚》极其经典地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手法,整本小说只用了不到1/6的情节来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杀人经过,而剩下的篇幅都是在展现人物内心的交锋——从主人公自己不同人格的独白与拉扯、主人公与作者的争辩、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内心交战……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人性所有能裂变出的侧面,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一个被社会所扭曲的犯罪者的所有所思所想,展现出了面对人性的幽暗时,普通人究竟会有多么痛苦、多么疯狂,他几乎在这本书里把一个人陷入黑暗时的堕落、龌龊、邪恶、扭曲…全部写了出来,好像犯罪者就是他自己。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18)

1970年,前苏联电影版《罪与罚》剧照,拉斯科尔尼科夫

就像鲁迅先生所评价的:

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

当然,《罪与罚》不只是一本关于普通人如何沉沦于黑暗的“心理纪录”,陀思妥耶夫斯基残酷而完整地陈述了人性里最幽暗的部分,但他依旧在书里留下了一束光。

《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终于明白,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幽暗的成分,生活不是一个平面,也并不是非黑即白,要承认人身上善恶的共存,我们不能用思辨代替生活,不应该随便去评价和总结他人,而是应该转向自我反省。

他发现了自己痛苦的根源,于是前去警察局自首,领受了该得的惩罚,内心也终于获得了安宁。

四、白痴

“一部拥有典范式戏剧性结构的悬疑文学,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极致对抗中,刻画出了荒诞世界里人性无可逃脱的混沌。”

列夫·托尔斯泰说:《白痴》是一颗钻石。对于知道它的价值的人来说,它与几千颗钻石不相上下。

《白痴》首先是一部阅读体验比《罪与罚》还要奇妙的悬疑小说。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19)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其实一直都有非常强的戏剧性,他会按照戏剧的要求来编织情节,将时空高度浓缩集中。可以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小说艺术从未在如此狭小的时空关系里,展现出如此丰富的生活画面。

而《白痴》则把这种“戏剧性”展现到了极致。整部小说就是一出极其工整精彩的正剧,人物依次登场,关系慢慢汇合交织,事件环环相扣,情节逐渐加强,无数的明暗线围绕着那个最重要的人埋下伏笔,最终所有人物聚合的夜晚,爆发出一场足以震撼人心的戏剧高潮,然后大幕落下,旁白说出了最终的结局,用空白留给观众无限的余韵。

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患有癫痫病的梅什金公爵从瑞士回到圣彼得堡,没想到卷入了一桩金钱、权力和性的罪恶交易。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20)

1958年,前苏联电影版《白痴》剧照

梅什金公爵是个仁爱、宽恕、善良的好人,但常年在瑞士疗养的他,早已和俄国社会的“聪明人”格格不入,上流社会嘲笑公爵的天真和轻信,称他为"白痴"。

“白痴”结识了一位堕落风尘的女子,看穿了她乖张外表下纯洁的本质。他努力地想用爱来拯救那位让他迷恋也让他痛苦的女子,但却似乎加速了她自我毁灭的命运。

“白痴”像一面镜子,洞悉了每个人伪装下的真实,他相信"美能拯救世界",但敲诈、背叛、谋杀却从此一直围绕着他。终于,一切都毁灭了,梅什金公爵没有能拯救任何人,他回到了瑞士的疗养院,变成了真正的白痴。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21)

《白痴》仿佛是人类病态心理的高清显示器,它同样可能需要一点勇气才能读下去,因为每个读者的精神世界都会赤裸地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前,种种羞于启齿的委屈、愤怒、痛苦、分裂在他笔下纤毫毕现。

在现代心理学完善之前,陀思妥耶夫斯基便已用这部文学作品,先知般地探索了人类的无意识。

那些病态、疯癫、脱离常轨的人,揭示了人类思维无可逃脱的混沌和非理性。善良、温驯、爱着全人类的白痴是作者博爱理想的化身。他的悲剧或许是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但人类对爱和被爱的追求将一直存续下去。

当仁爱变得无用,狂暴显示为力量,美注定要被毁灭,恶却愈加肆无忌惮,我们还愿意当善良的白痴吗?

结语

毫无疑问,作为对世界文学、文化影响最大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博大幽深是永远不可能被说尽的,就像茨威格所说的:

无论我们对其巨著本质最深处的探潜是多么深入、多么复杂,他的独一无二的作品由于惊人的伸展度都会变得愈发不可思议的深奥,其递增程度恰恰便是我们用功的程度。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都渗透着秘密。

但我还是奢望,这篇书单能够成为矗立在无尽的文学之海里的一座小小灯塔,用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光,为你指向通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航路——

关于人类所有痛苦、隐秘的航路。

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