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保持本真经典语录(闲云潭影日悠悠)(1)

出自:《论语子罕》

原文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释义:孔子平日少言利,只赞同命与仁。

原文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释义: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猜疑,不做绝对化判断,不固执己见,没有自私之心。

论语保持本真经典语录(闲云潭影日悠悠)(2)

利与命与仁

利,就是物质利益,可以满足人们肉体的需求,可以给肉体带来快乐。同时,利也能够帮助别人,造福社会。如果人执着于利,就会陷入肉体的满足和快乐;如果人求道、求义,那利自然就会来,而且也会很好地使用利。所以利不用说,只要你一心求道,利的问题会自然解决,所以孔子很少谈到利。

命,可以理解为支配人的一种神秘力量,也可以理解为上天赋予的使命。命是存在的,但确实很难解释,这就像“唯物论”中使用的“偶然”和“必然”的概念,也是难以解释的,只能自己体悟。自己体悟不到靠别人讲是无法明白的,所以孔子很少谈命。

仁,孔子主动谈的少,但被动谈到的不少,基本都是学生问到了,他才答。仁的道很大,只要一说,只能说仁的一个方面,而当我们说其中的一个方面时,就会让听者以为这就是仁,反而不能正确地理解仁。从不同人问,孔子给出的不同回答也可以看到,仁确实是难以言语描述的,所以孔子也不多说。

论语保持本真经典语录(闲云潭影日悠悠)(3)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孔子的四绝或曰四毋,具博大精深的境界:

一、凡为人处事需有法则。贤人以道为度,世人则须以理智为度,遵循人伦法律。任凭主观臆断,自以为是,人就处于身心被局限的状态,身心处于束缚的状态,人生被囚禁在痛苦烦恼的牢笼;“勿意”教导人要认识“意”的本质,发觉“意”的局限,从而从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人如何面对世界,适应时事?“毋必”,就是不要求人生一定要如何,做一件事必然要怎样。能发达就发达,不能发达则安贫守道,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毋必”,就是能适变、可应变。

三、“毋固”,不固执己见。《周易》阐发变易之道。时间一分一秒钟在变,宇宙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之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能变毋固,可得身心自在。

四、闻道者,可和光同尘。唯道是从,我之不存。毋我之意可与孔子的另一名言互注:“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是说君子对于天下国家啊,没有主观的看法,不作主观的主张,只是以平等为原则,配合时间和空间,制之于义而已!换句说话,因时因地制宜罢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叩其两端而竭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