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是公认的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其实这几个头衔之后还可以再写上一长串——被称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但他至今为更多的人所记住的,倒不是因为学问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他的为人以及人生品味大伙儿都认为季羡林先生足以称之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他却曾撰文三辞,认为自己还算不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生活处处皆修行一花一世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生活处处皆修行一花一世界(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心态要好)

生活处处皆修行一花一世界

季羡林先生是公认的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其实这几个头衔之后还可以再写上一长串——被称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但他至今为更多的人所记住的,倒不是因为学问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他的为人以及人生品味。大伙儿都认为季羡林先生足以称之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他却曾撰文三辞,认为自己还算不上。

他的学生钱文忠在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一花一世界》的“序”中认为,季羡林先生“所从事的专业冷僻到罕有世人知,纯粹到几无烟火气”。确实所言不虚。钱文忠在“百家讲坛”上讲过《玄奘西游记》,大家才知道了吐火罗文到底是何方神圣,但也就仅限于知道这个语种而已,至于怎么说,估计十个人里边也找不出一个人能讲出一个吐火罗单词来让大家听听到底是什么味道。老先生的学术成就虽然不为专业之外的人所理解,但通过他的散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季羡林,认识到了他的“真性情、大情怀”。

钱文忠认为,晚年的季羡林,在身体条件不允许他来研究专业学术问题之后,他思考的“宏大问题”除了众所周知的大国学,就是“和谐说”了,其要旨就是“天人合一”,而且包括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而当下很多人的“和谐”观还仅仅局限在前两个层面,罕有人关注到“和谐”的真正基础,也就是“人内心和谐”。

这一观点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按照季羡林先生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他所要讲的“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而个人合一很重要,讲的是个人修养”,也就是要“修身”。这是“和谐”的起点和必由途径。

真正能做到“修身”,也就是像《论语·学而》中曾子所说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很不容易的。也许做到一次、两次、三五次都容易些,但长时间这样做乃至于一辈子都这样做,那就相当不容易了。在中国人的传统道德理想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以贯之,而“修身”则是基础和起点。“修身”做不到、做不好,后面的估计也会悬,会变成“空中楼阁”。

季羡林先生的学问一般人估计也看不懂、学不到,但是他的“和谐说”,他对“修身”的强调和重视,他的“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仁者情怀与和谐理念,这是可以好好学一学、想一想的,一如《一花一世界》中的每一篇散文作品,写人记事也好、写物寄情也好,都可以让人体会甚深。这些寻常人、平常事,在每个人身上也会发生,但却未必都能以一种“纯粹与平淡”的心态来看待。

一花一世界,这是禅宗的境界,也就是佛学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落实到每个人的人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会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因生活际遇而异,但其实最终都一定会殊途同归。

人生一辈子看似比较长,实则长度有限。每个人其实也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但能够“纯粹与平淡”地看待这一切的人却不多——或许是更多的人觉得,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吧!或许只有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之后,每个人才多多少少会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虽然往往到这个时候,人其实还是有一些“嘴硬”、不肯承认——但,终有释然的那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