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5岁华诞之际,黄亚洲的长篇小说《红船》以磅礴的气势、翔实的资料,真实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程,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红船》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主要在于作者将众多党史研究成果,高质量地转化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党的诞生史和早期发展史。将思想性、艺术性和真实性熔为一炉,构成了该书鲜明的特色。

《红船》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作者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在历史前进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贯穿作品始终。作品成功塑造了众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他们不畏艰难险阻,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同时又详细描绘了深受压迫和剥削的普通工农大众的生活,如石花与石头姐弟、长辛店工人、安源路矿工人群体、湖南农民群体等,他们为谋求自身解放,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勇敢投身革命,乃至英勇献身。其次是对红船精神的诠释。作品重点突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20世纪初所发挥的“民族灵魂和社会精神支柱与先导”的决定性作用,将“红船精神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作了生动诠释。再次,作品充分揭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直至执政的历史必然性。作品反映出正是有了众多共产党人勇担救国救民的道义、把准时代脉搏的卓识、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特别是对中共一大代表们各自人生轨迹和最终归宿的描绘,发人深思,使人深切地感悟到,在激烈复杂的斗争中砥砺品质并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革命历史题材尤其是中共党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容易落入历史概念化、人物脸谱化的俗套,因为党的“红色家谱”政治色彩很浓,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必须把握好分寸,因此对艺术性往往有一定的制约。该书却没有拘囿于历史定势的束缚,通过以人带史,以史塑人的方式,巧妙虚构一定的历史细节,将历史发展的规律隐于细节的背后,其跌宕起伏的历史情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形象生动的对话语言令人印象深刻。情节设计上,注重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来阐述历史发展的必然,做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在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上,对早期共产党人丰饶的内心世界、艰辛的心路历程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此外,还有蒙太奇式的叙事手法、自由大胆的场景拼接等,也极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海量的史学积淀是作品真实性的有效保证。《红船》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翔实的史料运用和严谨的创作态度上。书中的史实很多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如中共历次代表大会和重要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会议主要议题等,这些基本史实如不详细查对核准必然成为伤害该书的硬伤。作品历经多年多次补充、校改、完善,本身就很好地反映了黄亚洲先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严谨创作态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强调党史是“必修课”,是“营养剂”,是“清醒剂”。作为向建党95周年的献礼之作,《红船》所展现的历史跨度虽然只有10年,但它通过对有血有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曲折跌宕历史情节的叙写,熔思想性、艺术性、真实性于一炉,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艰难创建、发展壮大、遇挫不折的历史进程,必将引起广大读者的精神共鸣。那艘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先驱者热血和勇气的红船,见证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见证了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也必将见证一个伟大民族复兴崛起于世界的辉煌!

红船精神彰显奋斗精神(红船精神的生动诠释)(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