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时而狂躁,时而抑郁,是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特有的特征,极端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很容易做出超出常人认知的事,也很容易在保护自己的过程中,置人于死地。

那么双向情感障碍,也就是躁郁症究竟有多可怕、到底有多极端?看完13年前的邓玉娇杀人案就明白了,13年前,这个特殊案例曾轰动一时。

13年前,邓玉娇杀人案当年在全国引起了一阵巨大轰动,这一案件在当时被媒体誉为: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事情的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

2009年5月10日,21岁的邓玉娇在野三关镇“雄风”宾馆做服务员,遇到了时任巴东县野三关镇招商办主任的邓贵大和副主任黄德智等人。

黄德智遇到了邓玉娇便要求其提供异性洗浴服务,但遭到了邓的严词拒绝,她摆脱黄的拉扯,离开了包房。

躁郁症有多严重(躁郁症到底有多极端)(1)

黄对此极为不满,随后闯入邓玉娇休息室,闻声赶来的邓贵大,与黄德智一起纠缠、辱骂邓玉娇,两人还不断拿出一叠人民币甩向邓玉娇面部和肩部进行侮辱,邓玉娇两次想离开休息室,都被邓贵大拦住并推倒在了身后的单人沙发上。

慌乱的邓玉娇朝邓贵大乱蹬,邓被踢开后企图再次逼近邓玉娇,邓玉娇便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邓贵大刺去,致其大受伤,在抢救过程中因伤势严重失血休克死亡。

而黄则为轻伤。在杀人后邓玉娇立马投案自首。

案件审批两经波折,起初审判为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随后又认为其为故意伤害罪,好在最后的审判结果大快人心。

躁郁症有多严重(躁郁症到底有多极端)(2)

当地法院认为,邓玉娇属于防卫过度因此构成了故意伤害罪。不过鉴于其主动投案自首同时患有精神疾病,所以免于刑事处罚。

相信细心的朋友已经发现了邓玉娇自身患有精神疾病,也就是双向情感障碍,

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这类精神疾病,双向情感障碍也称躁郁症,有众多名人都患有此病,如历史上的贝多芬、梵高、牛顿、丘吉尔、海明威等,还有一些刑事案如韩国n号房的受害者,《房思琪的初恋花园的作者》林奕含等。

可以说遭受过巨大打击的人很容易罹患此病,躁郁症经常容易和抑郁症混淆,这种被称为“天才病”的精神疾病常让患者生不如死。

躁郁症有多严重(躁郁症到底有多极端)(3)

据统计,双相情感障碍在各种精神疾病之中的自杀率名列第一,有人生动地形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世界是停不下来的跳楼机,他们情绪的起伏有两个极值,一个是抑郁,一个是躁狂。

双向情感障碍的发病过程就是由抑郁过渡到躁狂,再从躁狂突然变为抑郁的状态,就好像是在坐过山车。

“我心里有一头无法驯服的狮子,喜怒无常,常常让我产生‘自杀’的念头。”“我感觉进入了平行世界,看到的路和平常人眼中不一样,感觉这个世界也与别人看到的不同。”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内心独白。

躁郁症有多严重(躁郁症到底有多极端)(4)

比起抑郁症一直闷闷不乐,躁狂症还会外加极端地兴奋焦躁,和抑郁症患者一样,单纯抑郁的状态时两者都想要自杀,但是抑郁症患者往往有一个过程,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碍才能“死得成”。

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一旦躁狂时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冲动性强的时候,就容易受到外界暗示,一下子产生自杀冲动,此时的自杀成功率就非常高,而在抑郁期时的自杀成功率相比较低,大约在15%左右除了自杀。

患者在躁狂时还会出现明显攻击行为,当情绪高涨的时候,比如邓玉娇在被侮辱时集愤怒和恐惧于一身,很容易行为失控。

躁郁症有多严重(躁郁症到底有多极端)(5)

情绪不受自己控制,做事情不顾后果,攻击周围人群或是出现伤人毁物行为,当周围的人不理解这种症状时,冲突升级,发生攻击行为很普遍,此时患者在办事行为上也相当夸张,比如乱购物,更有甚者曾发生过患者一口气买下了十几套房子的案例。

患者之所以在躁狂时会行为失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该病对患者的理解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干扰。

有的还会出现言行幻听,误解别人都在议论他讲他的坏话,进而产生烦躁和攻击行为,另外双相情感障碍有时会伴随一定 的妄想,如被害妄想的时候,也会出现攻击行为。

所以当医学诊断邓玉娇有双相时,直接被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轻处理罪刑。

躁郁症有多严重(躁郁症到底有多极端)(6)

一位有精神疾病的年轻农村女孩和目中无人的官宦之间的斗争,最后还是由弱者取胜,关键点还是在于基础群众的支持。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