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直觉泵》第十一章,是阿绽的第26篇读书笔记。)

谁都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反问句(它是属于流氓和暴君的佩剑)(1)

反问句属于流氓和暴君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以上段落出自《庄子·秋水篇》,是中国人甚至全世界华人最为熟知的怼人金句之一。在这里,庄子巧妙地使用了反问句式回答了惠子“你又不是鱼,你咋知道鱼很快乐呢”的嘲笑,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咋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言外之久就是五个字:老子当然知道!

庄子用一个反问句跳过了解释步骤,直截了当且傲娇然地回答了惠子的提问,起到了“问你所问,让你再没问题可问”的作用。

不得不说庄子这个方式满流氓的,不过反问句的特点就是这样呀,反问句就是一种带有流氓和暴君双重属性的句式。它和我们前一章讲到的“当然”一样,都是带有先入为主的意味,让听者闭嘴,无法提出反驳,从而乖乖同意说话人的意见和观点。

我们甚至可以把反问句当做“当然”的加强版,如果“当然”是霸道总裁的口头禅,那反问句是就是流氓和暴君的贴身佩剑。

反问是啥?反问是用否定的句式通过反问来表示肯定的意思,也就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准确的信息。比如:

“你还好意思问我?”实际上的含义是“别问我,你要问我你就是不要脸。”

“怎么不可能?”实际上的含义是“事实摆在眼前,当然就是这个样子,你休想狡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实际含义是“那些称王拜相的人也不比我们高贵,我们当然有权获得更高的待遇。”

你看,流不流氓,暴不暴君?

反问句式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那就是问题就是答案。人家虽然用的是问句,却没要求你作答,唯一的要求就是“听我的”。这跟最近流行的“明学”简直不谋而合。

注:”明学“是一门由黄晓明在《中餐厅》的行为衍生出来的学科,虽属娱乐范畴,却也发人深省。”

反问句的逻辑思考

这背后有啥逻辑?

1. 傲慢与偏见。

谁都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反问句(它是属于流氓和暴君的佩剑)(2)

我们幻想一下说这个话的场景通常有哪些,两性关系中常见吧。一对伴侣,长期相处却缺乏交流,三句话就能吵起来:

伴侣A:你这话什么意思?

伴侣B:你说我什么意思?

伴侣A:你这样说是真没意思了。

最后二人不欢而散,咱们咱也不敢说,也不敢问,咱们也不知道这样说话到底有啥意思。

其实常用反问句的人有一个心理,我把它称为:傲慢与偏见。也就是说,提出反问句的人本身就带有某种偏见。所谓的偏见就是“这是我的,这是我认可的。那是你的,不是我认可的。”当一个人用反问句表达意见和观点时,他的潜意识里就代表着:这是我的,你得接受,你得听我的。

你看,傲不傲慢,偏不偏见?

2. 强势胁迫。

谁都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反问句(它是属于流氓和暴君的佩剑)(3)

使用反问句的人都有一种高于一米八的气场。他通过反问,甚至面带各种表情死盯着你,意思是:快同意我的观点,不同意有你好看。这其中很明显就有一种强势胁迫的意味,不论这个人说这个话是基于好意还是恶意,无论他的语气多么和善,都削不去“强势胁迫”的这块骨头。

老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著有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是中国最著名的老人家之一,这算得上超级无敌厉害了吧。可是在《道德经》第十章,老子这样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斯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啥意思?就是老子问你能成圣人不,答案是不能,否则《道德经》给谁看?即便如此伟大的思想家,在他使用反问句的时候,我们仍然会有一种思想上的胁迫感。这就是反问句的第二个逻辑。

3. 伪科学。

谁都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反问句(它是属于流氓和暴君的佩剑)(4)

反问句是一种违反逻辑思维的句式。啥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就是将思维内容链接、组织在一起的方式或者形式,它的特点就是确定的、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一件事物、一个现象、一种观点。而反问句呢,不论他前面说了什么,当他使用反问句的时候,其实他是有不能逻辑自洽的部分的。

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里他找了王侯将相来给自己做铺垫、打下手,他说王侯将相不一定都那么高贵,这或许是事实,但是这跟平民百姓高不高贵贵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就像我们并不能说马云有了钱我们就不能有钱,马云创造了阿里巴巴我们就不能创造阿里九九是一样的。

但是这句话为什么能够起效果,就是因为他把自己情感带入进去,让听的人产生了情感共鸣。所以说,那些造反的人并不是因为相信了陈胜这句话的逻辑,而是被陈胜这种仇富仇贵的感情所感染了。

所以,反问句式本身的逻辑并不严密,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逻辑,它就是一种伪科学。

4.它是一种心智障碍。

谁都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反问句(它是属于流氓和暴君的佩剑)(5)

何为心智障碍?在这里就是,指反问人因为解释不了自己所提问题的合理性,因而选择绕过解释,直接下结论的走捷径行为。

正所谓“有理不在声高”,越是理亏的人说话的时候越大声,越是气势凌人。因为他要先发制人,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好让对方根本来不及思考二者所争论问题的合理性,只是迫于气势同意反问者的观点。

比如一个死爱面子又不要脸的高位者爱上了一个农家女子,当别人揭穿他们之间的恋情的时候,这个高位者就会犹如受到莫大的羞辱一般,惊叫着说:“像我这样地位的人想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我怎么会看上她?”到了夜晚,这人却死乞白赖地要进人家姑娘的房门。

综上所述,反问句是一种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妄图以强势胁迫的方式强迫我们就范的伪科学,它其实是胆小者的兴奋剂,无赖汉的刺刀,以及懒惰者的保护伞。

解决方案

既然反问句的坑如此巨大,那我们怎么才能绕过这个坑呢?这里有一个思维模具,建议使用。这个思维模具不止适用于反问,也适用于其他思维陷阱的防范,它就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

谁都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反问句(它是属于流氓和暴君的佩剑)(6)

当我们被别人反问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通过个人情绪去感知对方是善意还是恶意,有些恶意是带有伪装的,因为需要我们通过分析其目的,以此来认知对方的真正想法,接下来是制定策略,最后是采取行动。

这是一个总的思维模具,我本来想在通用思维方式的十二章都讲完后再写出来,既然讲到这儿了,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接下来我们就如何避免被带进反问的大坑里,提出详细的解决方案:

方案一:引导式反问。不直接反驳,顺着对方的观点请君入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就跟“你是什么意思?”“你说我是什么意思?”的方法差不多,不过这个例子场景应用太过极端,是一个反面教材,建议尽量少用甚至不用。

谁都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反问句(它是属于流氓和暴君的佩剑)(7)

方案二:直面问题。既然对方明知故问,咱非不按他说的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起到拆台效果也无所谓。

比如《亲爱的,热爱的》里面,韩商言由于丈母娘的压力,被迫跟佟年分手,他在小酒馆里谎称自己回挪威相亲,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渣男形象,妄图以此逼迫佟年离开。他说:“这是什么意思你不懂吗?”意思是我不好,快跟我分手。

结果佟年给他怼回去俩字:不懂。你看,这不就让反问者韩商言哑口无言了?他根本没料到佟年会这么回答,因为韩商言自己已经预设了佟年的反应,谁知人家根本不按他的剧本走。这就叫“该配合你表演的我视而不见。”牛不牛?爽不爽?

谁都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反问句(它是属于流氓和暴君的佩剑)(8)

通过前面的分析,咱们也知道了反问句的讨厌之处,虽然偶尔使用反问句会有奇效,但是大多时候,反问句就像一根大棒,打在脑袋上轰的一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被问者已经束手就擒了。

反问句经常代表了恶劣的态度和讨人厌的低情商,咱们能不用就不用吧,多用叙述句咱们更显得有条理,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