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奇案,津门有奇谈,欲知其中事,需听“大狮”言。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连禽兽尚且懂得疼爱幼兽,更何况是人。但是,因担心奸情败露而杀子灭口的事情倒也不是没有,同治三年的天津卫,就曾发生过一例,您若感兴趣,且听我细细道来。

话说清同治三年,天津铃铛阁一带住着一户陈姓人家,户主是个布商,经常到外地办货,因此很少在家。其妻陈钟氏二十五六的年龄,膝下有个七、八岁的儿子,乳名小乐子。老陈常年累月不在家,陈钟氏耐不住寂寞,于是跟街面上一个人称王六的混混儿勾搭成奸。一来二往,就有邻居看出了眉目,暗地里编了几句顺口溜:“老陈不在,老王替代,甭管是谁,老娘全爱。”

为什么说虎毒不食子(常言道虎毒不食子)(1)

一天,陈钟氏跟王六约好天黑后来家快活,王六没到之前,她早早地把小乐子哄睡着了,心急火燎地等着盼着,直到三更天后,王六才踏着月色,欢快而来。他这一来,男贪女爱得热乎劲儿自不必细说。

好事完了之后,两人呼呼大睡,没曾想王六的呼噜声太大,愣是把熟睡中的小乐子吵醒了。小乐子一听有男人打呼噜,还以为老爹回来了,迷迷糊糊地爬过去一口一个爹,喊得别提多亲热。

陈钟氏和王六同时醒来,小乐子迷迷瞪瞪地一瞅面前睡着的老爷们儿不像自己的爹。再一细看,可不是么,压根就不认识。小孩儿胆子小,哇一声大哭起来。

陈钟氏让王六赶紧离开,后面的事儿,由她来办。王六穿上衣裳匆匆离去,陈钟氏非但不哄孩子,反倒抡圆了给小乐子来了一个大脖溜子。接着,陈钟氏恶狠狠地让小乐子不许再哭,并且威胁说,今晚上看到的事儿不允许对任何人说起,倘若跟人说了,就拿剪子把他身上的肉一块块都给剪零碎了。

为什么说虎毒不食子(常言道虎毒不食子)(2)

小乐子真心害怕,于是答应母亲,绝对不会对外人说。话虽如此,但小孩子的内心世界远不如大人成熟,埋在心里的话很容易就秃噜出去。

转过天来,小乐子去了私塾,到了中午饭口的时候,别的小孩儿都走了,他却迟迟不肯回家,捱到了晚上,仍不敢回家。先生觉着奇怪,面对面问他为嘛不肯回家,难不成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

小乐子支支吾吾不肯说,先生反复追问,他只得把昨晚家里发生的事情,以及母亲对他的威胁全盘托出。这种事情尽管有违人伦,但毕竟是别人的家事,先生也不好管,只得亲自将小乐子送了回去。离开陈家之时,先生多嘴说了陈钟氏几句,希望陈钟氏洁身自爱,不要再做不守妇道的事情。

到了第二天,学生们全都到了私塾,却唯独不见小乐子的身影,先生有些纳闷,但也没有太在意。又过了一天,还是不见小乐子来上学,先生不禁有些担忧,于是在放学之后,来到陈家,问询陈钟氏这两天怎么不见小乐子去上学。

为什么说虎毒不食子(常言道虎毒不食子)(3)

没曾想陈钟氏反咬一口,说她已经两天没见着儿子了,前天儿子去上学,到今天还没露面。儿子是在私塾不见的,私塾就要把人交出来,倘若不把人交出来,她就没完。

她这一闹腾,招惹来邻居看热闹,先生挨了她一通雷烟火炮,也不甘示弱,干脆把前天小乐子告诉自己的丑事全给抖搂了出来,让邻居给评评理。

邻居不好评理,但也看不惯陈钟氏的为人,于是撺掇先生跟陈钟氏到衙门打官司。先生认为自己有理,拉着陈钟氏到衙门,让太爷给自己评理。却不料太爷认为陈钟氏占理,理由很简单,陈钟氏身为人母,绝不会伤害自己的骨肉,一定是私塾没看好孩子,所以私塾有义务把孩子找回来。

先生尽管是斯文人,但并不窝囊,他手无缚鸡之力,但他的家族之中却有不少壮小伙子。于是乎,先生找来侄子外甥,又找了几个年龄大一点的学生,气势汹汹来到陈家,不顾陈钟氏阻拦,挨屋找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非要找到小乐子还自己一个清白不可。

挨屋找遍,也找不到小乐子的踪影。正待先生面对陈钟氏的撒泼哑口无言之际,有个学生发现墙根下有挖过土的痕迹,于是伸手去挖。陈钟氏顿时脸色大变,冲过去把那个学生推开,说什么也不让挖。

为什么说虎毒不食子(常言道虎毒不食子)(4)

这就叫做贼心虚,倘若没有猫腻,何至于这般心虚。两个小伙子把陈钟氏架开,其余的人快速挖掘,很快便挖出两个封着口的陶土大罐子。打开封口,朝里一看,赫然映出小乐子残缺的肢体。先生立即让人将陈钟氏捆了起来,接着去衙门喊人过来。

公堂之上,又是板子又是拶子,陈钟氏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只得乖乖地说了实话。那天先生走后,她把院门一关,拧着小乐子的耳朵一通毒打,小乐子被打急了,吵着嚷着等到爹回来之后,一定把自己看见的事情跟爹说。陈钟氏恼羞成怒,从针线筐里拿出剪子,威胁小乐子只要敢说,就剪掉他的舌头。小乐子吓得往外跑,她脑子一热失去理智,一把抓住了小乐子脑后的小辫子,接着用剪刀对准小乐子的后脑勺狠狠地扎了过去。只一下,小乐子就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了。

眼见自己杀死了亲生儿子,陈钟氏吓得瘫在地上,清醒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跑到厨房拿来菜刀,把小乐子剁成几段之后,装进家里用来腌咸菜的两个大陶罐里,趁着夜色在院里的挖了个坑,把罐子埋了进去。当天晚上,王六来了一趟,陈钟氏一五一十把事情一说,王六吓得立即没了影。

如今真相大白,陈钟氏被关入大牢,发出飞签火票,派遣三班衙役去找王六,找遍了天津城,也没能找到王六的影子。甭问了,王六一定是担心事情败露牵连到自己,跑外地避难去了。

为什么说虎毒不食子(常言道虎毒不食子)(5)

转年秋天,陈钟氏被拉至西门外小王庄法场正法,由于她做的事情太恶毒,因此夫家和娘家都不肯为她收尸,最后只得由三义庄的地保出面,找来几个乞丐随便挖个坑把陈钟氏的尸体给掩埋掉,也算成全她入土为安。

又过了一年,有个外来的和尚在街面上被人认出,正是前两年跟陈钟氏相好的王六。认出王六的那人也是个混混儿,跟王六早就有过节,他知道官府曾经贴出过告示抓拿王六,于是跟几个同伴把王六先是胖揍了一顿,接着扭送到公堂。

审问得知,王六自那日匆匆忙忙离开陈家之后,回家拿了几件衣裳,接着离开津门一路来到蓟州山区,找个了小庙当了和尚。他受不了清苦,因此想着回津探探风声,倘若风声过去了,他就把僧袍一脱,接着当他的混混儿。却不料刚一进城,就被人认了出来,如今落得这个下场,怨不得别人,只怨自己当年不该跟陈钟氏勾搭。

王六罪不至死,挨了一顿板子之后,又被罚在站笼里站了一天,然后放回家中。几天之后,王六再次消失不见,过了大半个月,有人在三岔河口发现了一具身上捆着石头的河漂子,经过辨认正是王六。

为什么说虎毒不食子(常言道虎毒不食子)(6)

至于是谁把王六丢水里的,坊间众说纷纭,有人说王六原本是个混混儿,不定得罪了什么人,如今他回来了,人家趁他病要他命。也有人说是陈家出钱找人干的,当年若不是王六跟陈钟氏勾搭,何至于害死小乐子。陈家尽管算不上大户,但好歹也是买卖人,雇几个亡命徒把王六丢河里,也并非不可能的事。至于真凶究竟是谁,一直没有头绪,也就是说王六的死是个无头公案,落得这么一个下场,也只能说是他的报应,不值得怜悯。

行文至此,一桩恶妇杀子案就此完结,拜了个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