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小区是上海最早一批被封控管理的社区。我家那栋楼,又是整个小区最早被隔离的楼栋。粗略算一下,前前后后我们已经被封37天,核酸25次,在家“全家捅”22次…
中间接到很多朋友的电话慰问,一开始还想向大家诉诉苦,说说上海的情况,后来慢慢就谈兴寥寥、懒得多说了。这一来,还把朋友们整不会了,问我是不是抑郁了?我没抑郁,我是麻了!谁都别不服,套用本山大叔卖拐里的经典台词“你来你也麻”。
麻归麻,可以不做祥林嫂,但心里不能没点B数,该总结还是要总结,该复盘还是要复盘,不然这段艰难的日子不都过狗身上了吗?一点感想,个人之见,没资格作任何参考,特此声明。
1
世事无常 居安思危
看过曾仕强先生2015年的一段演讲,当时曾先生就预言,5年内人类会有一场劫难,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瘟疫…说实话,当时看的时候并没当一回事,即使后来武汉发生疫情,也只是在心里稍微感慨一下曾老先生挺准。直到上海这波疫情,板子真打到自己屁股上了,才开始打心里觉得“世事无常”这四个字并非矫情。
我所在的小区,3月17日开始封控管理,之前稍微有点疫情趋紧的风声,但当时并没放在心上。因为在之前上海也零星出现过一些疫情个案,但并没出现大的状况。所以这次也想当然地以为,不会有什么太了不起的。
生活物资的事,更没放在心上,倒是我父母“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提前买了些米面粮油菜一类的必需品,让我们一家挺过了最初陡然被封的那几天。
在这里不得不说,上一代人才是见识过大风大浪、经历过饥荒生死的高人。想想如今我们这些,以为多去过几个地方、多知道一些品牌,就觉得很了不起、把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人,真是太肤浅狭隘了。
被封一周左右,小区很多人家,已经坚持不住,眼看断粮断炊了。某日傍晚,居委发了解封通知。居民们马上飞奔出小区,涌向周围的超市和菜场。我们也是全家出动,抢购各种物资。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的价格相对平时已经涨了很多,我在菜场看到不少邻居因为价格在纠结,有的虽然采买了一些,但量并不很多。我也一样,挑了些土豆、洋葱之类便于储存的菜,但都没有买太多,一是觉得菜价高的不合理,另外认为既然已经解封了,以后应该不会怎么样了,就算怎么样,小区那么多人总不会没人管。
但后来的事实,狠狠抽了自己三个耳光:
第一个耳光,关于菜价。当时还觉得菜价贵?看看现在的价格,那就是10年前的茅台好吗,全是地板价好吗?
第二个耳光,关于解封。当时的解封只是临时的解封,前前前后后大概2个小时的时间,准确点讲,应该是放风。当大家拎着买回来的物资回到楼里的时候,才知道解封到期了,这个时候大家才意识到事情可能真的搞大了,放出去2小时,应该是让大家储备物资,为将来的长期作战作准备。这个时候很多人才恍然大悟,恨自己物资买少了,但为时晚矣,后面就是全市层面浦东封浦西封,我们作为“重点区域”,无役不予,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三个耳光,关于有没人管。开始以为那么多人不会没人管吧,巧了,在最初的那些天还真就没人管。也许是承平日子过惯了,突然出现那么大事,上上下下全懵了。那些天,基层管理近乎失能,全靠各家自救和邻里互助。这里就不多展开了,当前还是以积极抗疫为主,有些话现在多说无益,总之一句话,这一巴掌打得挺疼,挺出乎意料的。
扯了那么多,说回那句世事无常、居安思危。老祖宗的话,每个字都是智慧结晶,都藏着血泪教训,多听少杠才是王道。杠输了,正常;杠赢了,大概因为我们活得还不够久。
2
平凡的人最不平凡
“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这句话,在这次上海疫情中,我看到了活生生的现场版。从疫情爆发到现在,给我最多感动的,正是身边一个个普通且温暖的平凡人。
先说邻里之间。以前大家都说城市冷漠,邻居也互不来往,即使碰到了,最多礼貌性的打个招呼,客气又默契的保持着某种距离和克制。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不是疫情,也许我永远只能看到这一面。但经历疫情,我却见识到了邻里之间迸发的强大的温暖小宇宙。
我们楼里有一对退休的教授夫妇,年纪都在80岁左右,唯一的女儿前几年过世了,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平时还好,疫情的爆发,让不会用手机购物的两位老人,基本生活成了问题。
在小区刚被封的时候,邻居们就自发地在群里讨论过这两位老人的问题。还专门委托他们对门的一位大姐去他家询问过,家里是不是还有食物,需不需要什么帮助。但两位老人都很客气,表示自家没什么难处。
过了几天,大家不放心,就让那位大姐在午饭时候装作去她家借酱油,探探情况。后来发现两位老人正在家里吃泡面,桌上一片菜叶都没有。大家才明白,这两位知识分子大概是抹不开面子,不好意思开口麻烦大家。
楼里的邻居们就自发攒了一些菜肉蛋,让大姐以“社区发放物资的名义”给他们送去。这样三四次下来,两位老人才发现其中的“蹊跷”。然后就是天天闹着要付钱给大家。
社区的志愿者,更是我们平凡人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平时都是普普通通的社区居民,但关键时刻却敢于站出来,不是他们不知道危险,是他们更知道这事必须有有人做。
还以我自己的小区为例,居民们网购物资的消杀配送,捐赠物资的搬运发放,核酸检测秩序的维持,抗原自测的安排通知,几乎全都由志愿者们搞定。要知道,他们以前也普通人,没有受过任何特别的培训和指导,但他们却凭着奉献精神和热情,把一切都处理的井井有条。
我想在这里驳斥网上的某一句话,上海从来没有空转过,也并没有自动驾驶系统,是无数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默默无闻、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平凡人自律自觉、齐心协力,才让这座城市维持着最基本的运行。
“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这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另一句话,平凡人的世界可以是星辰大海,也可以是一栋楼、一个社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
3
存钱,是面对生活的硬道理
《让子弹飞》中姜文饰演的张麻子有句经典台词:“我要做的有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那啥的公平!”这么崇高的口号让张麻子喊了,咱就喊点接地气的:“经历疫情后,聪明人要做的有三件事,就是存钱!存钱!还是那啥的存钱!”
上海的菜价,现在应该是举国闻名了吧,连举例子都显得多余。如果物资最紧张的那几天,老百姓是买不到,那么后来各种神奇的“开团”后,普通百姓们还是吃不上,那大概是因为买不起了。
我们普通人还在为半夜起来没抢到便宜菜,而懊恼地揪头发时,有的人已经开团生鲜卤味冷饮茅台了,还有人已经把双开门大冰箱都安排团上了。
物价到底合不合理、相关部门会不会找无良商家“秋后算账”,那都是后话,咱还是先把这个春天的事捋捋清楚。先盘盘自己家里还有多少“余粮”,银行卡的数字还有多少个“0”吧。说到底,这才是面对现实最硬的底气。
账户上的余额,也不只是应对眼前的水果蔬菜的,还要面对未来的生活。这波疫情何时结束是一个问题,结束后要面临什么光景,又是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但凡瞟一眼网上的新闻,大公司裁员、小公司倒闭的消息不断。这些疫情后的次生灾害,又会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大概可以想象。
我一个朋友开健身房,对我说前几年赚的钱,这两年全砸里了都不够,还欠了一屁股债。现在每天失眠睡不着觉,已经着手考虑疫后关门的计划了,不排除把房卖了还债回老家。这两天就已经开始在朋友圈摆摊,转让自己的名表和老婆的名包了。
这才只是一个小小的健身房,几十、几百号人的企业坚持不下去的肯定也不在少数。到时候运气不好,真遇到降薪、裁员、无薪长假一类的窘境时,可以哭可以闹,但归根结底,还不是要靠账户余额撑下去吗?
回头再看那些平时省吃俭用入手的名牌衣物、化妆品,还真不能帮上什么忙(投资属性除外)。危机的时候比不上了白菜萝卜,困难的时候顶不过碎银几两,远不如平时努力存钱来的实在。尤其是一些习惯提前消费、欢乐今宵的,当初有多潇洒、难的时候就有多窘迫。
现实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养家和还贷款。少攀比,多存钱,合理控制欲望,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是不能“开源”的前提下,唯一能做的选择。这次疫情将很现实地告诉我们,这不是小气、不是爱财,只是想让自己在遇到危机时,能更从容一些,仅此而已。
4
健康无价 向阳而生
健康从来都重要,只是在疫情下,被更加突显。疫情期间,就医非常不便,健康的人关在家里不能外出,也许会觉得生活不便,烦躁不安。但对生病的人来说,就不止是这些,而是痛苦折磨,甚至性命攸关。
没有健康,再多的财富、再大的名气,都不过是虚无。疫情期间,不论是上海小提琴家陈顺平先生难忍病痛跳楼的悲剧,还是经济学家郎咸平的母亲,因耽误医治过世的不幸,都说明了这一点。
当肆虐的疫情,撕掉人身上的诸多标签和光环,大家拼的就是最原始的本钱,健康。不用唱其他的高调,困境中的健康至少能更让自己少一些痛苦,让家人少一些绝望。
逆境当中,除了身体的健康,还要心中乐观,充满阳光。疫情期间,各种消息满天飞,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我就曾接不过少朋友的电话,被问“上海是不是如何如何了?”,有时候我都比较吃惊,这些事连我们这些身处暴风眼中的人都不知道,那些外面的朋友又是如何知道的,而且还了解的如此详细生动。网上充斥的各种声音,就更不用说了,看多了更容易让人焦虑、彷徨。
上海这波疫情的确暴露了很多问题,揭开了很多光鲜外衣下的严重积弊。相信疫情过后,在合理的时点,会有一个系统复盘和治理。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过度悲观,充满哀叹和失望,这样不但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而且还会影响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实在没必要。
不过度悲观,不盲目彷徨,不论何时都应该这样,对这波疫情如此,对这个城市也是如此,对我们的人生更应该如此。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我们的幸福与否,绝不能凭借我们获得了什么或失去了什么,而只能在于我们自身怎样。”我们自身怎样,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未来会怎样。先驱散心中的乌云,才能更早看到明天的太阳。
和大家共勉,祝各位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