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百草岭东麓,有一个彝族山乡——桂花镇。这里满山桂树,八月金秋,桂花盛开,香飘十里,这里是非遗传承人哲妮荷波的家乡。
哲妮荷波生得水灵,常戴公鸡帽、身着色彩艳丽的彝族服装,在桂花镇显得格外出众。
“师从”外婆5岁描图绣花
从小在桂花镇长大的哲妮荷波,“小时候,在火塘边听母亲唱山歌小调,看外婆刺绣日月星辰。慢慢地,她爱极了外婆绣的花。”1974年,5岁的哲妮荷波就开始跟着外婆学习彝族传统手工刺绣,十四五岁时,她已掌握彝族剌绣中的挑、扎、剪、平绣、锁绣、扣花绣、扣边绣、十字绣等多种绣法。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已经能独立绣出巧夺天工的衣裳。
哲妮荷波说:“从拿针线到现在已经43年,有朋友问我一天能绣多少针,不数不知道,一数自己也吓了一跳,一天竟然绣了8452针。”
谈起年少学刺绣,“在我的家乡桂花镇,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古训。因为白天需要干农活,晚上才能做刺绣,所以一般先请外婆先用纸剪出花样,然后缝在布上,再依图案配线配色进行刺绣,那时候,做一件女式彝族服装大约需要3个多月。”哲妮荷波说。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富有想象力的哲妮荷波用巧手将飞禽走兽、山水花木,用一缕缕彩色丝线绣成繁简虚实结合、形象夸张变形、色调反差强烈的五彩彝族服饰;还把日月星光、山川河流、虫鱼鸟兽、花草林木绣到彝族的头饰、围裙、裏被、衣服上面。很快,哲妮荷波便成为云南省远近闻名的“彝绣巧手”。
“高级定制”走出深山
巧手分得黄金缕,彩霞化成锦绣衣。哲妮荷波在传承彝族刺绣的同时,还在质地、款式等方面进行了颇有远见的创新和改良,形成了集时尚元素与民族刺绣传统为一体的“咪依噜”彝绣知名品牌,也给彝家巧手们提供了一个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彝族着装很讲究,在不同的生产、生活中穿着的服饰都不同,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衣领上还镶嵌银泡。
“我们彝族姑娘爱美,身上的衣服都是自己绣制而成。我们的衣服全靠手工挑花和刺绣,看上去花花绿绿的好像都相同,但每一个花纹只要你仔细看,都有区别。花纹都取材于自然生活中的物件,每一个彝族姑娘都是一个服装设计师。”
“彝族刺绣是很宝贵的,任何一件都是不可复制的。”如今哲妮荷波还在致力于将濒临灭绝的“彝族贴布绣技艺”融于“咪依噜”的新产品开发中。
怀揣着把家乡彝绣发扬光大的梦想,哲妮荷波游走四方,刻苦钻研中国的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学会了众多新针法,她博采众长,再与家乡的彝绣相结合,创新出了别具一格的刺绣技艺。
彝绣是穿在身上的历史
楚雄彝族刺绣服饰既是一种美丽的装饰衣物,更是人们以此记载历史、传递情感的独特方式。如果说众多的民族服饰都有浓墨重彩传情表意的习俗的话,那么楚雄的五彩服饰则是其中风采别具的一朵奇葩。
彝绣发展到今天,工艺日臻成熟,精细繁复是其一大特色。楚雄的彝族绣品图案丰富,逢边必绣。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元明清时期,刺绣即在妇女中盛行。到了唐宋时期,彝绣工艺已经十分突出,但仅仅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够穿得起刺绣精美的服饰,有诗云“蛮王及清平官皆衣锦绣”。彝族的刺绣在发展中,渗透了不少汉族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彝绣,流传至今。
彝绣满身是花,用色大胆夸张、构图精美、针法灵活、针脚细密、工艺独特、风格迥异,一针一线都是艺术品,一花一朵都是民族符号。一双裤脚,就是一幅经过变形处理的踏歌图;一个一尺见方的挎包,就是由变形人兽组成的星象图或八卦图;马樱似火、山茶争艳、喜鹊闹梅、
蝴蝶采花等等民族图案都展示着彝族的风姿。
彝族,是一个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展示着古老的民族文化,诉说着悠悠的历史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