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用、仿拟是诗词创作用典时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与抄袭可不是一回事。诗词本身容量不大,特别像五绝、小令全盘拿来当然是属于抄袭,但是,同其意、仿其格或反其意而用之,则从修辞学上来说也是一种,视其具体的沿用程度,分别谓之引用、化用或仿拟, 这都是可以的。

仿词修辞的表达效果(化用仿拟之妙处)(1)

北宋林逋有《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中最受读者欣赏的便是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可能都公认成了咏梅的典范之句了。可是它实则脱胎于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江为残句既没有写出竹影的特点,也没有道出桂花的清香,且是残句没有完整的诗词,所以没能构成意境和主题。林逋这一改,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把梅花写得形神活现,把江为的残句用活了,虽说是翻新引用,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李商隐的一首《无题(相见)》堪称爱情诗的经典: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特别是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但凡学过点诗词的恐怕都熟悉且被牢牢地记住。可是它却是活脱脱地翻新了曹丕的诗句。曹丕的《燕歌行二首》的第2首首句便是“别日何易会日难”,直接明说了分别的日子不容易,会见的日子也很难。李商隐稍作改动,一是词序作了改动,把会日放前别日放后,毕竟先见后别亦属常态;二是将何易直接改成难。本来诗词最忌文字重复,但是李商隐的两“难”叠加不仅不感到累赘,反而强调了相思之苦,一举成为爱情诗中叙述相见离别的名句,再无人超越。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在当时可谓惊动朝野,无人能出其右,流传至今,也是少有的经典。其中用典自如,佳句叠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其实,这也是王勃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而得来。据载:“ 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曰:于时玄鸟司历,苍龙驭行,羔献冰开,桐华萍合。皇帝幸於华林之园,千乘雷动,万骑云屯,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虽然写的是两码事,但其相似的格式,使人追溯到源头,对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提出异议。其实这在文学创作中也是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化用、仿拟而成。

仿词修辞的表达效果(化用仿拟之妙处)(2)

至于说到引用,不得不提一下苏轼的《南乡子·集句》:

怅望送春怀,(杜牧·惜春)

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其四)

花满楚城愁远别,(许浑 · 竹林寺别友人)

伤怀,

何况清丝急管催。(刘禹锡· 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

万里归心独上来。(许浑· 冬日登越王台怀归)

景物登临闲始见,(杜牧·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

徘徊,

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 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 )

这首《南乡子》词除“伤怀”“徘徊”系格式所需,亦作为结论性的评语出自苏轼之手外,其余皆集句成诗,采典入词。整首词文字系引用,内涵有翻新,一句一典,浑然天成,这苏大才子的脑洞也是少有人可比的了,想想这需要多大的阅读容量、多强的记忆能力、多奇巧的构思谋篇、多熟练的音韵格律,才能天衣无缝地自然组合成一首词!难怪此词成为苏轼广记博忆的真情反映,读来让人浮想连翩,着实令人叹服。

可见,像这样诗人开宗明义定名为《集句》的集句词,与抄袭完全是两码事,实在也堪称为高超的创作了。

仿词修辞的表达效果(化用仿拟之妙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