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八十回文本里,李纨简直是个完美的存在。青春守寡的她,能够在繁花锦簇的大观园里,把自己活成“槁木死灰一般”,恪守女德,除了带领小姑子们“针黹诵读”,就是侍亲养子,简直活成了无可挑剔的活标本。

薛宝钗热毒的引申含义(巧姐判词里的积阴功)(1)

也正因为她的完美表现,她受到了贾府上下的敬重,从未有人对她有微词。然而,作者曹雪芹却在写给她的判词里,在指出她教子有方之外,却用一句话,给出了很重的批判:“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对于这句批判,很多读者表示愤愤不平,总觉得凭李纨的个性和人品,在八十回后的情节里,也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来。那么,作者凭什么骂她?

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对李纨有偏见,也不是李纨后期突然人格分裂去作恶,而是对于善恶的标准,作者与我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者说,在传统文化里,对于善恶的标准,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什么是“阴骘”?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为儿孙积“阴骘”,从而得知,作者对李纨的批判,主要是骂她不积“阴骘”。

薛宝钗热毒的引申含义(巧姐判词里的积阴功)(2)

那么,什么是“阴骘”?作者凭什么说李纨不积“阴骘”?

“阴骘”一词出自《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骘”是安定之意,“阴”是指暗地里,悄悄的,不声张。老天对世间万民起着安定的作用,使之安居乐业,却从来不邀功。我们可理解为悄悄地做善事,帮人于无形。

我们经常看到某些企业做慈善,开新闻发布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捐出多少万元,这不叫“阴骘”,只能叫“阳骘”。

表面看,“阴骘”和“阳骘”没区别,都是行善,都是做好事,实际上,其中的区别太大了。

善恶终有报,只要是行善,一定会得到回报,只是回报的方式和时间不一样。像这种敲锣打鼓做慈善的“阳骘”行为,回报来得很快,比如起到了新闻效应,马上就得到了民众的称赞,企业的影响力提高,从而利润也滚滚而来,甚至其利润远远超出了捐出的数目。

这叫现世报,即行即报。

“阴骘”的回报与之相反,往往肉眼看不到,而且回报的潜伏期很长,通常是回报在子孙后代身上。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积阴德”。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在日常生活中行善积阴德,以期回报在儿女身上,这可比为儿女积攒下大量财富更有用。

薛宝钗热毒的引申含义(巧姐判词里的积阴功)(3)

所以,作者曹雪芹在李纨的判词中,写下“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之语,意思是李纨没有为儿孙积阴德。

从王熙凤的“积得阴功”,到李纨的“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作者有意强调“阴骘”对儿女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并不赞同敲锣打鼓地做慈善,更提倡默默地行善。值得注意的是,默默地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善不欲人知,比如薛宝钗对邢岫烟的资助,是“暗中每相体贴接济”,只有当事人知道;二是无意中行了善,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在行善,比如王熙凤给刘姥姥的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

为了突出积“阴骘”的重要性,作者有意拿王熙凤和李纨作对比

明眼都能看出来,王熙凤作了很多恶,而且她的作恶都是刻意,必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属于有预谋的作恶行为。相比之下,李纨被称为“菩萨”,是个无可诟病之人。

薛宝钗热毒的引申含义(巧姐判词里的积阴功)(4)

然而,王熙凤在作恶之余,偶行了一善,让前来打秋风的刘姥姥满意而归。这次行善,其实并非王熙凤的本意,她只是碍于王夫人的面子,不敢怠慢刘姥姥,才用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打发了她。然而,正是这一无意之举,却积了“阴功”,报应在了女儿巧姐身上,给女儿“留余庆”,“幸娘亲,积得阴功”,使得巧姐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薛宝钗热毒的引申含义(巧姐判词里的积阴功)(5)

再看李纨,虽说待人处事从无错处,但却不积“阴骘”,导致辛苦培养出来的儿子,昙花一现,虽然“威赫赫爵禄高登”,却“昏惨惨黄泉路近”,富贵功名加身却无福消受。

那么,李纨是做了什么不积“阴骘”的事?答案还是在判词里,但要结合巧姐和李纨的判词来理解。

在巧姐的判词里,说到“幸娘亲,积得阴功”,后面有一句:“劝人生,济困扶穷。”王熙凤打发打秋风的刘姥姥,其性质就是“济困扶穷”。当我们手头宽裕时,遇到穷困之人,要舍得出手救济,这份救济之功,无分大小,最终会回报到子女身上

在李纨的判词里,有这样一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八十回文本里,很清楚地看到李纨对钱看得很重,只进不出。对于一个寡妇来说,这样做无可厚非,因为她是在存钱防老,谁知道儿子将来是不是有出自息呢?但是,在存钱防老的同时,“须要阴骘积儿孙”。防老考虑的是自身,如果对自身考虑太过,没想到要为儿孙积阴德,最终自己确实能过上富足的晚年生活,却损伤了儿子。

因此,李纨的晚年风光无比,“带珠冠,披凤袄”,但“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得到了一个诰命的虚名,儿子却早赴了黄泉。

薛宝钗热毒的引申含义(巧姐判词里的积阴功)(6)

这样的晚年,确实不缺钱,但有幸福可言吗?

“菩萨”一样的李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其原因就是为富不仁,拥有大量财富,却不肯“济困扶穷”

有人分析说,李纨主要是因为不肯出手救巧姐才得到这样的报应,我却认为,李纨的不肯“济困扶穷”,应该是对乞讨中的宝玉不肯施以援手,甚至冷漠以待

贾府被抄家,宝玉并没有过错,他属于无罪之身,李纨想要收留他很容易。然而,宝玉最终是被蒋玉菡和袭人夫妇供养,没得到李纨的救助。如果李纨肯出手,哪有蒋玉菡和袭人什么事?

行善一事,并不要求刻意,不是说我们平时心心念念想都要怎么去行善,而是当有穷困之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能够量力而行,帮一把是一把。这才是真正的行善,而且是能为儿孙积阴德的行善。

因此,作者对李纨的批判,并非莫须有,他是通过对王熙凤和李纨的对比,强调“积阴骘”的重要性。王熙凤有千错万错,却因一善而福泽女儿;李纨千好万好,却因不肯行善而殃及儿子

薛宝钗热毒的引申含义(巧姐判词里的积阴功)(7)

“劝人生,济困扶穷”,这是作者曹雪芹写给读者的劝世良言,并用正反两例来加以强调佐证。行善积德,当如王熙凤,该舍即舍,切莫学李纨的一毛不拔。

因果终有报,为儿女积福,才是对儿女最大的爱!

相关阅读:

《红楼梦》| 贾母为何对李纨特别厚待,仅仅是因为李纨可怜吗?

《红楼梦》 | 活成槁木死灰的李纨,却是贾政择媳的标杆

《红楼梦》| 王熙凤的人生悲剧,是从她不守规矩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