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大思想家、教育家,说起孔子就离不开《论语》,《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和思想,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在《论语·宪问》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有一天晚上住在石门,守门人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子路:“我是从孔子那来的。”

守门人:“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守门人说的这句话不知是对孔子的嘲讽还是赞赏,但不论是嘲讽还是赞赏,这句话说出了孔子所拥有的精神:锲而不舍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孔子在活着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周游列国孔子花了14年的时间去周游列国,周游列国去干嘛呢?是去看世界有多大吗?不是的,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是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主张要恢复周礼,让君主实行仁政。但我们知道孔子所处的时期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有什么特点?乱悠悠。各国国君为了生存,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地盘,不断发动战争,他们无法、也不能恢复周礼,实行仁政。

孔子临死前一句遗言(孔子诸葛亮尽人事)(1)

孔子

尽管孔子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周游列国,但结果却是处处碰壁,他的主张无论是在鲁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不被接受,最终孔子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人会觉得孔子周游列国,想要恢复周礼,劝说君王实行仁政的想法很傻很天真,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是不现实的,无论是哪国国君都不会接受这样的想法,这注定是只能在想象中完成,而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事情。

但孔子放弃了吗?没有,尽管目标难以实现,孔子没有放弃努力。

有人说孔子的做法是愚蠢的,他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去做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何必呢?可我们仔细一想:孔子笨吗?他不笨,他是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并不糊涂,那么他难道不清楚自己所做的事能够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吗?他知道。可是在知道事情很难成功的前提下,孔子还是去做了,孔子身上所展现的,正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太重视结果,正如我们常说的“尽人事,听天命”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想要做一件事情,你好好去做,尽力去做,至于结果如何,不是特别重要。

孔子临死前一句遗言(孔子诸葛亮尽人事)(2)

尽人事,听天命

什么?结果不是特别重要?“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话你难道没有听过?听过,但还有句话: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比如说项羽,项羽最后输给了刘邦,在乌江自刎,但你能说项羽不是英雄吗?

导致成功或者失败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其中有一些并非是我们人力所能控制的,成功了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成功与失败有时并不是我们所能够控制得了的,我们能够控制的只是过程,把过程做好,先不要考虑或担心结果如何,专注于过程,全身心投入,至于最后结局如何,由上天来决定。孔子明明知道自己的主张几乎不可能实现,但他还是选择周游列国,费尽口舌去劝说各国国君,体现的正是这种态度。

孔子临死前一句遗言(孔子诸葛亮尽人事)(3)

孔子周游列国

我们看诸葛亮的一生,就能发现诸葛亮其实也是在“尽人事,听天命”。

诸葛亮原本只是一个平凡人,是什么使得诸葛亮出山?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如何才能够在乱世之中有一席之地,进而成就霸业,诸葛亮给了他一些意见。《隆中对》里面记载了诸葛亮给刘备的建议: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发展蓝图,诸葛亮也答应了刘备自己愿意出山为刘备出谋划策,他们按照原先的规划先得到了荆州,进而又得到了益州。

但后来,荆州丢了,荆州的丢失,意味着诸葛亮之前规划的宏伟蓝图已经彻底是不可能实现的了。

宏伟蓝图实现不了,诸葛亮气啊!但是诸葛亮有放弃辅佐刘备吗?有放弃兴复汉室的目标吗?没有,即便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仍然带着蜀军六出祁山,想要北伐曹魏收复中原,结果是寸功未建,并且自己病死在了五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句话用来描述诸葛亮是非常恰当的。

孔子临死前一句遗言(孔子诸葛亮尽人事)(4)

诸葛亮

在三国里面,蜀汉的国力是最弱的,而曹魏的实力是最强的,诸葛亮不是个傻子,他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大势,可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不断的努力,还是不辞辛苦的带兵北伐。为什么?因为刘备对他有恩,因为自己是蜀汉的丞相,他的忠义之心、他的责任感驱使着他去做。但是曹魏很强,比蜀汉强很多,如果和曹魏对抗,是很难成功的,说不定自己的命都会搭进去。

怎么办?尽人事,听天命。把该做的做好,尽全力治理好国家,带好军队,至于结果如何,交给上天来决定。

人生在世,做事只要尽心尽力,把该做的、能做的做好,那就很棒了,至于说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尽力了,那也是问心无愧。

在学校,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会有演讲比赛,可能你碰过这样一种经历:你对于某一次的演讲主题很熟悉,有很多想说的内容,你内心很想去报名参赛,但是当你想要去做的时候,你却停住了。你想到自身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比如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自己的声音不是特别能吸引人,自己长的也不是特别好看,获奖的概率不高,万一上台发挥不好还会闹出笑话,使自己颜面扫地。鉴于此,你很可能就陷入了迷茫之中,到底要不要去呢?

孔子临死前一句遗言(孔子诸葛亮尽人事)(5)

最好的选择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报名参赛,然后好好准备,多次演练,把该做好的、能做好的给做好,到时候比赛时从容面对,不论结果是否如你想的那样,你努力了,你尽力了,结果没有那么重要。

“尽人事,听天命”是一种人生态度,把过程做好,尽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去奋斗,不要一直考虑结果会怎样,不要因为结果可能不理想就畏首畏尾,束手束脚,好好去做就对了。至于结果如何,真的不要看得太重。把结果看得太重,如果事情成了你会很兴奋,但事情没成,你会特别失落。

参考资料:

《论语》

《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