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仲鸣

盼望着,盼望着,假期来了,春节的脚步近了。但与春节同来的,还有某些糟心事。比如走亲戚。

“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在我们童颜尚驻时,过年走亲戚,似乎总连着很多美好的想象:跟堂亲表亲们一块玩,收七大姑八大姨给的压岁钱,有鱼肉之果腹,无案牍之劳形……

过年走亲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过年走亲戚说多了都是泪(1)

可问题是,我们后来长大了。

长大后,我们走亲戚的“走后感”,大抵可以化约为两个字:心累。

我们累于东家跑西家蹿。本来假期也没几天,路上折腾两天,还没好好喘口气,就得疲于奔命和招待,不是在走亲戚,就是招待远道而来拜年的他们。

拜完年后,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句“感觉身子被掏空”,N个葛优瘫都没法满血复活。

我们累于各类繁文缛节。很多亲戚“亲”则“亲”矣,你若叫错了姑婆姨婶称谓,那你的遭际就是个茶几,都摆着杯具;若进门后端茶顺序、饭桌上敬酒次序错了,恭喜你,你还能有幸免费学习长辈亲授的礼仪课。

过年走亲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过年走亲戚说多了都是泪(2)

我们累于各式尬聊。聊天止于“呵呵”,可面对那些一年也见不了三次聊不了一次微信打不了一次电话的亲戚,跟你没有话题制造话题也要强聊,你除了“呵呵”,好像还真不知道怎么接茬。

过年走亲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过年走亲戚说多了都是泪(3)

我们累于招呼熊孩子。七大姑八大婆带着你都没怎么见过的小皇帝或小公主,来你家霸占遥控器、锁定少儿频道,他们翻箱捣柜、堪比扫荡、这要那要、嬉哭打闹,你还得假装不生气。

过年走亲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过年走亲戚说多了都是泪(4)

我们累于送礼送红包。小时候你收过的红包,现在都得加倍还回去,具体金额还大有讲究,送少了人家不高兴,送多了你承受不起,结果就是你半个月工资都用来对那些瓜娃子“送温暖”“表关怀”上了。

我们累于各种解释。你以为过年就是“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你当亲戚是吃白饭的。

他们早就准备好了很多直击灵魂的拷问:“你每个月能赚多少钱?”“学新闻的?能不能把你叔跟人闹纠纷那事给报道出去?”……你说“没多少”“没法报”,就得喜迎花式嘲讽:“隔壁村王二蛋初中没读完去打工,都能挣上万。”“那你这专业能干啥呀?”不想被嘲讽,你就得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其实呢,是这么回事……”

过年走亲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过年走亲戚说多了都是泪(5)

我们累于被明里奚落、暗里鄙视。村里同龄的张三李四都买车建房了,你在大城市混,还住着地下室、隔断间,连个驾驶本都没?别人家的孩子可拽了,你还灰头土脸的?

过年走亲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过年走亲戚说多了都是泪(6)

我们累于装体面、撑面子。明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明天和后天的苟且,可为了不被耻笑,你还得装作不但有诗和远方、还有前途和钱途的样子。

如果你还是大龄单身汪或者光结了婚没生娃,你还敢走亲戚?确定不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

过年走亲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过年走亲戚说多了都是泪(7)

在知乎上,“对过年走亲戚90后怎么看?”的问题背后,跟了很多帖子:

“走亲戚纯是费钱费力不讨好,本来感情基础就是父母的,跟我们没关系。去了也是看大人打牌,吃饭喝酒,看电视,玩手机以及一脸尴尬的被逼婚,呵呵。”

“只是因为有血缘关系,就要忍受巨大的不和谐感来彼此折磨。”

过年走亲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过年走亲戚说多了都是泪(8)

“会有一大群自己人生都没过好的人来教你如何过好你的人生。”

“总被劝酒,在酒桌上先敬谁后敬谁,我都要想很久——我明明最讨厌喝酒了。”

“大龄剩女表示,亲戚不能走,朋友不能聚……走亲访友等于被凌迟”。

说白了,对很多80后、90后们来说,走亲戚就是跟一群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强行被拉到同一个制式里彼此配合着演出。

过年走亲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过年走亲戚说多了都是泪(9)

你不配合,还会在长辈们主导的话语圈子里承受着“不懂事”“不知人情世故”的舆论压力。

但越是被迫配合,年轻人们的内心就会越反感。毋庸讳言,对许多80后、90后来说,走亲戚就是负担 负担:我们可以选择很多事,但选择不了亲戚,这些亲戚主要是从父辈母辈那承袭过来的,与我们的关系则逐渐转淡(正所谓“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但我们还得沿袭长辈们那传统的走亲访友方式。

只可惜,今天的我们,日常生活已被带入更“现代”的节奏,社交模式也已发生了巨变:社会形态正从人情社会变成契约社会,我们的资源分配、矛盾解决方式,从亲友依赖转向了主要靠契约维系;就人际关系看,我们的社交容量也已超载,跟亲戚之间也从强关系变成了弱关系。

过年走亲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过年走亲戚说多了都是泪(10)

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与现代生活方式对应的新社会关系、社交网络也在形成,这些关系网络不是以人情因素为结点,却是顺着法治、契约和自主意志编织而成。

但作为过年保留项目的“走亲戚”也必然遭遇尴尬:熟人社会坍塌了,但内含着“熟人社会秩序”符号的走亲戚却依旧存在。所以有人才说,春节期间临时组合的这类冗余的人际关系,对今人的意义,只不过是基于惯性而维持的负担。

也许当我们对“走亲戚”这事行藏在我、想拒则拒时,“走亲戚”这个礼数反而会被更多人接受。

编辑:新吾 实习生:嘉木 吴庸 校对:陆爱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