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郑氏,明神宗朱翊钧之皇贵妃,福恭王朱常洵之生母,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祖母,明万历年间后宫之第一宠妃。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1)

明代宫廷后妃 画像

大明君主多痴情,郑氏和神宗(万历帝)的爱情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皇帝专情一般都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厚此薄彼就会引发各种政治问题。比如万历年的“国本之争”,“妖书案”,“梃击案”等,无不注上了郑氏的标签。

我眼中的郑氏,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想独占丈夫,想位尊皇后,想让儿子承继大统,对于一个皇室女性来说,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生存哲学。即使是作为一个普通女子,想让身边最亲近的人都能过得好,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郎情妾意,伉俪情深

郑氏出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北京大兴人。其本名在史书中已不可考,但得益于考古挖掘,我们在沈阳出土的一本经书底印中发现了郑氏的本名——郑梦境

这名字一听就有点初恋的甜蜜味道,不知道神宗当年是不是因在名册中看到了这个名字,而对郑氏格外关注。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2)

万历皇帝 像

郑氏入宫前的资料稀缺,我们大概能够确定的是郑家日子过得不富裕。相传郑氏曾经许过人,但夫家临时反悔了,被退婚。此事见于民间笔记杂谈,真伪存疑。

万历十年,大婚已经四年的神宗子嗣不昌,再加上大婚时只册封了一个皇后,两个侧妃,且其中一个此时已经离世。故而皇帝准备扩充后宫,敕令礼部于良德之家选14-16岁间女子,入宫选嫔。

郑氏就是这个时候进入了大内,成为皇帝的九嫔之一,位列第二。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3)

故宫

入宫后的郑氏,似乎在冥冥之中便和神宗有缘,几乎在第一时间内就得到了皇帝的全部宠爱。我们可以看看郑氏封号的变迁过程。

万历十年,郑氏授封淑嫔;万历十一年,晋封德妃;万历十二年,晋封贵妃;万历十四年,晋封皇贵妃。

郑氏入宫之后几乎是一年一个晋升,并且每次晋升都和生育一个孩子有关。万历十一年,生云和公主;万历十二年,生皇次子;万历十四年,生三子朱常洵。

即便成为了皇贵妃之后,郑氏的生育行程也并未被打断。万历十五年,生皇四子;万历十六年,生灵丘公主;万历二十年,生寿宁公主。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4)

明代仕女

这里中间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万历十一年,万历十二年的两次晋封,都是先孕而封,并不是习惯上的产子之后再行加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神宗对于想要提升郑氏地位的急不可待。

万历朝之前,明代后妃在世时得到皇贵妃之尊号的,也就十四人。而短短四五年之间从九嫔之一就升到了皇贵妃,在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只有郑氏一人。真爱,妥妥的真爱。

其实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万历十年,神宗在男女之事上已经不是个毛头小孩了。郑氏与神宗之前并无任何情感培养的基础,为何郑氏一出现,二人便如胶似漆,难舍难分?郑氏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够让一位君主如此痴迷?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5)

明代宫廷人物 剧照

其一,郑氏貌美。

这个是基本的条件。明代为皇帝选择后妃时,皇后一般首重品性,毕竟是要母仪天下,掌管后宫的。而妃嫔则会更侧重容貌。

其实郑氏在万历十年入宫选嫔时,在年纪上是打了擦边球的。你换算她的出生年月,到万历十年时,郑氏保守算也差不多17岁的样子了。这与当时礼部限定的年龄范围严格来说是不符的。

但郑氏在海选时没有被剔除,依旧杀入了决赛圈,并且最后排在九嫔的第二位。考虑到郑家应该没有这个财力去贿赂主选人,那么郑氏最后的上位,很大原因就是凭借了自己的美貌。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6)

故宫

其二,郑氏有才情。

按照郑氏自己的说法,小时候就被母亲教导读书,接受教育长达十余年。郑氏有没有在吹牛?可能还真的没有。

根据实录记载,有时候神宗吟诗,郑氏听到之后当场就能接下一句。包括后来神宗批阅奏折的时候,郑氏也会一直陪在神宗旁边,帮着整理整理资料,有一句没一句地插着话。

郑氏还刊印过一些经书和女德书籍,并且亲自作序。包括上文所说出土的经书,我们就是在底印的自序中发现了郑氏本名。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7)

郑氏刊印的《闺范图说》

而才情中的情,则指的是郑氏的高情商。与绝大多数后妃见到皇帝的谨小慎微不同,郑氏很懂得怎么讨神宗开心,甚至偶尔会故意开皇帝一些小玩笑,取笑神宗。

据说万历十二年郑氏生下的皇二子是个死胎,就是因为当时神宗和带有身孕的郑氏追打嬉闹,动了胎气所致。这件事虽然是个遗憾,但二人之间的感情可见一斑。

其三,郑氏能生养。

神宗扩充后宫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子嗣不昌。打郑氏被临幸后,几乎是一年一个孩子,从未间断。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8)

明代宫廷人物 剧照

郑氏一共为神宗生下三子三女,是神宗所有后妃中生育最多的,占了神宗所有子嗣中的三分之一。虽然说神宗因为宠爱郑氏,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她身上,但也的确不能否认郑氏是属于易孕体质。

其四,神宗的叛逆。

神宗登基继位时,不足十岁。他的童年,可以算是在李太后和张居正等人严苛教导下成长的。所以神宗一直都过得很压抑。即使在万历六年大婚后,李太后开始逐渐退隐,也因为张居正的存在只能名义上理政。

万历十年三月,皇帝选嫔,六月,张居正归天,直到此时神宗才真正开始行使自己的意志。而对于李太后选择的王皇后,神宗只是保持了表面的和睦,谈不上多少感情。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9)

王皇后 像

说实话,十五六岁大婚,神宗和王皇后都还是个孩子,他俩懂什么啊。而史书里对于王皇后最多的评价就是端谨。这是李太后选她当皇后的重要一点,却也是神宗不愿和王皇后亲近的主要原因。因为端谨就代表了没有情趣,哪有调皮乖巧的郑氏更得君心。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细节。

万历十年的时候,宫女王氏已经怀有身孕了,即将临盆。宫女王氏就是被神宗临幸过的太后寝宫宫女,也就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李太后就此事曾对神宗施压,要求神宗赶紧给王氏名份。神宗无奈接受。

而神宗对此事的叛逆表现,就是疯狂地宠溺郑氏,冷落宫中其她后妃。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10)

恭妃王氏 像

国本之争,负屈衔冤

郑氏生过三个儿子,第一个和第三个都夭折了,只剩下皇三子朱常洵。在神宗的儿子排序中,朱常洵前面只剩下自己的大哥朱常洛(明光宗)。

那么郑氏身为皇贵妃,在后妃之路上,她的面前有两个拦路者:皇后王氏,朱常洛的生母恭妃王氏。而考虑到恭妃王氏并不受宠,只是因为诞下了皇长子,故而身份特殊。

所以表象上看,朱常洵要做太子,就要除掉朱常洛;郑氏要做皇后,就要除掉皇后王氏。

这也是万历年间“国本之争”的由来,郑氏一心要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时时逼迫神宗废长立幼,且神宗本着爱屋及乌也有这个心思。而文官集团们围绕着立嫡立长的祖训,坚决维护长子朱常洛的储君地位。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11)

朱常洵 像

这件事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皇权与臣权的对决,引发了晚明后来如党争,“妖书案”,“梃击案”等一系列政治问题。

但也有人注意到,如果郑氏取代了王皇后成为国母,那么皇三子朱常洵就变成了嫡长子,按照嫡子优先继承制,这时的长子朱常洛身份就不值钱了。

从操作上看,王皇后只生过一个女儿,之后便再无身孕。郑氏身负隆恩,子嗣昌绵。郑氏找机会取代王皇后,远远比让神宗硬着头皮,强怼群臣,违规违制地立三子为储君要来得简单得多。郑氏为何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又有人说神宗不是没有这个想法,只是还念着与王皇后的夫妻之情,再加上王皇后身体不好,便想等皇后自然离世,到时候郑氏成为皇后便名正言顺。这个观点,我不认同。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12)

万历帝 像

从神宗和郑氏对待恭妃王氏的手段来看,想要让宫中后妃陷入绝境,并不困难。在用度上减免一些,在待遇上降格一些,并辅以各种精神上的压力和折磨。神宗能对恭妃王氏这么操作,同样也能这么对待王皇后。

即便是加害王皇后此举会受到了朝臣的压力,但总比废长立幼所面临的阻力要小吧。一个是皇帝的家务事,一个是帝国储君的选择,两件事朝臣说话的底气是不一样的。

就算不在肉体上消灭王皇后,那么逼迫她退位让贤呢?明代这种事情又不是没有先例可循。

明宣宗朱瞻基当时就让孙氏取代了胡皇后。虽说宣德时期的胡皇后没有生下孩子,但是王皇后也只生了个女儿,稍微给点压力让王皇后主动宣布辞后,神宗是完全能做到的。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13)

明代皇后凤冠

这么做,连李太后都没什么话好说,说到底就是小两口之间的事情,当年张太后这样的女强人都没管,现在还政于子的李太后更不会愿意在此事上弄僵母子关系了。

但历史上,神宗一直没有采取过任何针对王皇后的过激举措。那么不禁想问,困扰万历年间长达三十年的“国本之争”,其本质到底是神宗简单地偏爱幼子,还是朝臣的借题发挥?

说直白点,神宗也许的确有心思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但前提是郑氏自然进封皇后,或者长子朱常洛中途离世,不然神宗不打算在这件事情上违规操作。神宗属于佛系心态。

也正是因为这个心态,我们看到在“国本之争“中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中,神宗都是采用拖延战术,或者充当着和事老的角色,没有做出伤害当事双方举动。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14)

明代官员

而他即便对朝臣,后来也是不搭理,真的火了,只是廷杖,贬官,并未兴起大狱。事实上,很多“国本之争”的冲突事件,文官集团并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

如果神宗真的如我所言这么想这么做的,那么郑氏是不是就属于背锅的主了?她能影响神宗,却无法让神宗下决心立储。作为一个女人,郑氏更多的只是守着自己的夫君,偶尔吹吹枕头风,发几句牢骚,几句委屈,却没有能力真正影响朝局走势。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妖书案”,“续妖书案”乃至“梃击案”中,明显能看出幕后者故意把舆论导向引到郑氏身上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后世会感慨于郑氏在帮儿子“夺嫡”这件事上犯了如此多愚蠢幼稚,毫无政治嗅觉的低级错误。

所以能不能这样理解:郑氏想让儿子做太子,却并未真正采取过实质行动。她在后世的诸多骂名,是士大夫居心叵测地强加于她的。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15)

明代官员

黄粱一梦,晚景凄凉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58岁的神宗驾崩,郑氏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离她而去。这一年,郑氏也已经56岁了。

郑氏之后在史料里的亮相,就是光宗(朱常洛)时期的“红丸案”和“移宫案”。其实这两件事情,我感觉郑氏也是躺枪。

“红丸案”是说光宗纵欲过度,又大量服用秘药,导致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而在光宗登基时,郑氏赠送给了光宗几个美女。光宗身体不适之后,一共用过两种药。一种是掌管药房的内侍崔文升给光宗开的“泻药”;另一种就是鸿胪寺李可灼进献的“红丸”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16)

“红丸案”托孤场景

崔文升恰好是郑氏旧属。于是朝臣就联系到了万历年的“国本之争”,怀疑崔文升受郑氏指使,意图谋害新君。

“移宫案”呢?光宗的李选侍在光宗驾崩后,把太子朱由校(熹宗)藏了起来,意图要挟群臣,获封皇后。而当时有类似政治诉求的郑氏与李选侍走的很近,因为郑氏想当太后。

这两件事情怎么说呢?

封郑氏当皇后,这是神宗在临终之际的遗言。神宗在生命最后的那几天,已经开始张罗了这件事情,为的就是给郑氏晚年谋一个安定的政治待遇,不会过得太凄凉。只是没等这件事情做成,神宗便驾崩了。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17)

故宫

继位的光宗当时是打算遵照父亲意愿办的,但朝臣不同意,各种理由各种拖。郑氏在光宗登基后,送几个美女讨好光宗,这事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毕竟以前关系僵,现在借此缓和一下,哪里能看出是在谋害光宗?

而崔文升下“泻药”,其实在药理上是有一定根据的,只是最后用药效果不佳。但把这件事情扯到郑氏身上,我觉得用心险恶。

至于“移宫案”,主角一直都是光宗的李选侍。郑氏即使有政治诉求,想做太后,本质上还是神宗答应册封她为皇后的那点事情,只是把渠道从光宗那移到了熹宗这。后来朝臣准备对李选侍下手,郑氏是第一个知趣地让步的,反正我是没看出郑氏有什么极端企图。

万历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万历帝之郑贵妃)(18)

明熹宗朱由校 像

晚明三大疑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或多或少都与郑氏扯上了牵连,且此三案在天启,崇祯年间依旧被不断重提拿出来说事,加入各方的说辞借以来政治斗争,郑氏怎么看都变成了一个受气包,只要是脏水,就可以往她身上泼,谁让她当初妄想让儿子做太子来着,谁让她死在神宗后面无人庇护,谁让她是一个女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崇祯三年,郑氏,薨,年65岁。她人生的最后十年,其实可以算是寡居冷宫了。丈夫早已离世,儿子就藩异地,一个人受尽宫中冷眼,至死都没混上皇后的尊位。

而十几年之后,大明这座大厦倾倒,她的孙子反倒成为了南明的开国皇帝,即弘光帝朱由崧。朱由崧在位不到一年的时间,沉迷酒色,政治腐败,却也为自己的祖母追加了谥号: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只是不知道九泉之下的郑氏,此时是该笑还是该哭。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