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玄同中国古代的政坛常青树不少,但在“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环境里,尤其是“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里,能做到历四朝十代君王而不倒,也算是个传奇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冯道为什么能做到元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冯道为什么能做到元老
□陆玄同
中国古代的政坛常青树不少,但在“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环境里,尤其是“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里,能做到历四朝十代君王而不倒,也算是个传奇了。
冯道生于乱世,其时唐末僖宗的中和二年(882),帝国正遭受黄巢起义的荼毒。死后周世宗的显德元年(954),此时,距
冯道仕途起步于幽州,在时任节度使刘仁恭、刘守光父子麾下效力,颇有骨气志向,当刘守光准备自称大燕皇帝时,冯道因犯言直谏被打入大牢。从此开始了他随遇而安的生涯。在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朝担任宰辅,若算上燕与契丹,冯道便是历六朝而事十二主了。
他虽无铁骨铮铮,却也柔顺,宽以待人。这或许是他能够稳坐“十朝元老”的原因所在。他被人所称道的,是其守父丧期间,因当地当年收成不好,他便将剩余的俸禄全部赈济乡民,自己居住在茅草棚中,对官吏所赠财物,也分毫
在那个人吃人的年代,宽厚让他少了许多倾轧。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后唐明宗称其为“真士大夫也”。再者,由于五代轮番登场的恶帝王,都是军人出身,少文化,而冯道但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颇具文名,正好能补上武人主政上文治的不足。
观其在五代所造所为,算是一个具有儒家传统美德之人。《新五代史》中,论及冯道向君主积极诤谏的事例有三处,在《旧五代史》与《册府元龟》中,其诤谏的事例分别有九处和七处之多,可见其并非一个谄媚君上之人。
不管是定鼎中原的后唐明宗、后晋高祖、后周太祖、世宗,还是辽国契丹主,都对他礼遇有加,尤其在他病逝后,世宗还为他辍朝三日,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文愍。这也足以看出时人对他的空前赞誉。
北宋初期,冯道也颇为时人称赞,第一任宰相范质称赞冯道为“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同时期宰相王溥更是效仿冯道的《长乐老自叙》而做《自问诗》,以此明志。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也以“五代大坏,瀛王救之”来称赞冯道。
他的恶名几乎源于后世。及至宋太宗即位后大规模地科举取士,新的士大夫群体崛起,儒学复兴思潮席卷,高名节、尚廉耻的士风弥漫,这就注定了冯道这个频繁易主的宰相不再符合政治需要,更不符合当时风气。
范仲淹以士林领袖的身份斥责冯道的贪恋无道,欧阳修紧跟其后,批评冯道为“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司马光更甚,不仅全面否定了冯道,还认为其所行善事是无足轻重的琐事。等到南宋历经靖康之耻后,“倾巧乱人,谋身卖国”“乱臣贼子”“惟君卖国作功臣”的极端评价,算是将冯道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了。
当然,评价一个人,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后世评说也脱不了当时的环境,或推崇,或鞭挞,因时因地而异,很难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冯道能以“不倒翁”在这个血腥残暴的年代,高居庙堂,实非不易,毕竟活着已经是命运的眷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