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更晓

前段时间,热播剧《清平乐》中徽柔出嫁,一席珍珠妆惊艳众人。

其中耳边那串雪白的珍珠装饰和流苏耳坠,修饰其姣好的容貌,更添一份华贵与魅力!

著名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曾写到:“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诗中的“”就是耳环,“明月珰”指的大抵便是如此。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1)

《清平乐剧照》

中华民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从来不乏精美繁复的饰品。前面我们曾分享了古人在发饰、服饰上的发展与变化,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中国耳饰的故事。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2)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随着礼制思想约束、民族文化差异与社会风气的影响,耳饰在每个时期的形态和佩戴方式、习俗也各有不同。

穿耳最早是一种惩罚和警戒

中国女性戴耳饰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中国女性佩戴耳饰的历史,至今已有二千多年。耳饰作为女性最常用的首饰之一,其在历史上的兴衰起伏是所有首饰中最大的。

但说起来你也许不信,在中国古代,耳环在早期诞生之际,其实并不是起美化耳朵作用的。

从原始社会开始,祖先们就开始佩戴耳饰。此时,耳环是一种护身符或避邪物一般的存在,只有部落里通天达地的巫师才有资格佩戴。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3)

有些原始部落也将耳环当做是“卑贱者”的标记。在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也明确有相关记载:

“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

因为原始部落经常发生战争,有了战争就一定会有战俘。他们将各方抓来的战俘,不论男女老幼都收做奴隶,还给他们穿上标志性的耳环,当做奴隶的标记。一旦戴上耳环,就必须听命于主人,一生不得私自取下。就连他们生下的孩子,也要被穿耳戴上耳环,继续成为小奴隶。

后来,一些戴环的人迁移至中原,改变了戴耳环的含义,人们以戴环标水见状和美丽,在一段时间内掀起了戴耳环的风俗。

但历史步入先秦后,随着礼学的发展,需要穿耳佩戴的耳饰在汉族地区就变得极为罕见,因为古人十分注重保持身体的全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穿耳更是万万不能的,因此耳饰的发展在汉族地区很快跌入谷底。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4)

在这期间,古人又发明了一类特殊的耳饰。汉族人发明了一类特殊的耳饰,称为"填"。填类似于咱们现代的假耳环,不用穿耳洞,而是系于簪首,悬挂于耳旁。

汉晋时期,人们还专门在宫女的耳上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此时耳环束缚礼教的作用,大于装饰。而这种状况从先秦一直延续至盛唐。

穿耳之饰在中国汉族中真正风行的时代始于南宋,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嫔妃也不例外。很快,穿耳就像缠足一样,成为男女有别的重要特征。

耳饰的分类

耳玦就是一种有缺口的环形玉。

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就已兴起崇玉文化,玉块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耳饰,出土实物遍及中国南北。

其中,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的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块耳饰,距今约有8200—7400年历史。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5)

不过,作为一种较为原始的耳饰,耳玦直到现在也没人清楚它的具体戴法。有人说戴耳玦时可将缺口夹住耳朵,也有人说需用细绳子系挂在耳眼上。也有人说古人生前戴环、死后戴玦...

虽然,不清楚戴法,但之所以判定玉玦为耳饰,主要是因为在新石器时代的其他墓葬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玉玦。其存放的位置多是在遗骸耳部。同时期发现的人偶像耳部也有穿孔,以此才佐证了玉玦作为耳饰的功能。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6)

除了耳玦,有钱又爱美的古人在有限的条件下还创造了另一种耳饰——耳珰。耳珰的外形,有点类似于浓缩版汉堡包,两头圆鼓,中间细窄,它的出现要比玉玦出现晚1500年左右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7)

当然,我十分理解新石器时代,还没有成熟的金属冶炼技术,所以我们所发现的耳饰多是天然玉石等材料所做,形状和样式上都较为简单。

原谅庸俗如我,实在看不懂耳珰的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属冶炼技术逐渐出现,人类文明进入了青铜时代,人们开始制作使用金属饰品。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8)

可有趣的是,此时受封建文化影响,耳饰在中原却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进入发展的低谷。

《庄子·内篇·德充符》云:“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

反而是周边民族掀起了对耳饰狂热的追求。因此,夏商周时期的耳饰佩戴者主要是少数民族,而且男女都会佩戴。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9)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10)

这个时候,耳环的材质主要是金铜,但部分贵族喜欢用金子打造耳坠,再以绿松石点缀,既好看又彰显身份。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11)

前面有介绍,汉朝时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是不允许穿耳的,但是这样美美的饰品,古人怎么甘心放弃呢?

既然不能打耳洞,那咱弄个“现代耳夹”就好了,于是簪珥在汉朝诞生了。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12)

我们懂,就是发簪,插在头上用的。珥上面也讲过,就是耳饰,垂在耳朵边。簪珥,就很好理解了,是将这两种物体结合。

人们就把珥连接在了簪上,然后将发簪插在耳朵后面的头发里,耳饰自然垂落在耳朵后面,就算是装饰耳朵了。这种首饰甚至被写在了东汉的舆服制度中,成为官方认可的,内命妇、外命妇必备的首饰。

《后汉书 舆服志》中就有提到诸后妃夫人皆有簪珥,且“诸簪珥皆同制,但擿有等级也”,按此说来,簪珥应该是汉代相当普遍的首饰,在汉代的古画中,也经常能够见到。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13)

唐朝虽是历史上公认开放的朝代,发饰、服饰等饰品空前发展。但在穿耳这个事情上,唐朝还是沿袭了保守原则,在流传后世的古画中,均未曾戴耳饰。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14)

南宋时期,耳饰成为主流,得到了蓬勃发展。

尤其以开头讲到的珍珠耳环为稀有。这主要是由于宋朝十分看重珍珠,而且当时制度规定,珍珠是大内禁物,只准宫内妃嫔使用,寻常百姓是不能用的。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15)

可是越禁止民间使用,民间越觉得是提高自己身份的好东西。所以一些有钱人家的女性僭用珠排环。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16)

除了珍珠,宋代的耳饰还多以金为主,这主要得益于宋朝开放的政治和空前繁荣的经济制度。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17)

元代和明代沿袭了宋朝的穿耳风俗,但在样式上则不满足于单一的金或珍珠材质,丝绸之路的打通,更是为我国引进了西域的各种宝石,因此,各种镶嵌名贵宝石造型华贵的耳饰蓬勃发展。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18)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19)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20)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21)

到了清朝,满族建立政权,将一耳三钳的耳饰风俗传入汉族,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融合了满族的风格,女子要在耳朵上打三个洞,戴满三只耳环。

所以,那些以为打了3个耳洞就可以自以为彰显个性的小年轻,看清楚咯,这都是祖宗玩剩下的。

老款式耳环(耳环最早不是用来装饰的)(22)

总结

小小的耳饰,也有如此坎坷的发展史。看似是耳饰的发展史,其实反映的是每个朝代的制作工艺、经济水平和社会风气,耳饰的进步,也是当时时代的进步。

另一方面,古代耳饰精致唯美的造型,与现代的唯美也丝毫没有违和,足可见古人超前的工艺成就与审美。

-完-

上文所有图片除水印说明,全部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谢你看完!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巴巴历史】,支持下作者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