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金山寺全诗(宋代苏轼游金山寺古诗欣赏及解析)(1)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游金山寺注释: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huàn)游直送江入海。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南畔(pàn)石盘陀(tuó),古来出没随涛波。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jí),山僧苦留看落日。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微风万顷靴(xuē)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谢:道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

苏轼的主要作品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赠刘景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后赤壁赋、海棠、临江仙·送钱穆父、行香子·秋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守岁、自题金山画像、行香子·过七里濑、满庭芳·蜗角虚名、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上元侍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东坡、醉翁操·琅然、黠鼠赋、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行香子·述怀、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浣溪沙·端午等。

《游金山寺》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