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十二年,西汉王朝的奠基者刘邦撒手人寰,年仅十六岁的太子刘盈袭号为帝,吕雉顺理成章地升格为皇太后,刘邦爱子刘如意被吕雉鸩杀,爱妃戚夫人被吕雉残忍地做成了“人彘”,七年后,刘盈病故,吕雉临朝称制,手握皇权,先后逼杀了刘邦第六子刘友、第五子刘恢,鸩杀了刘邦第八子刘建的独子,幽杀了刘盈的儿子刘恭,够心狠手辣吧?

吕后如此地心狠手辣,把所有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政敌,全部赶尽杀绝,差点替代吕后母子的戚夫人母子,先后不满吕氏专权的赵幽王刘友、赵共王刘恢,乃至燕王刘建的遗孤,以及放言“我壮即为之变”的亲孙子刘恭,无一幸免,为什么曾被闻名天下的女相士许负预言“当生天子”的薄姬没被吕雉收拾呢?为什么薄姬唯一的儿子能安安稳稳地地在代国做国王呢?

薄姬预言吕后的下场(薄姬曾被相士预言)(1)

有这样的几个可能。

①吕后只相信实力,不相信谶纬。

刘邦发迹前,曾隐于芒砀山间,说得好听点叫“隐”,说得直白点叫“藏”,既然是藏,就得狡兔三窟,就得行踪不定。

然而,据史籍记载,刘邦藏匿芒砀山间的那段日子,吕雉总能轻易地找到刘邦,不费吹灰之力,刘邦感到很奇怪,就问吕雉秘诀,吕雉说你刘邦待地地方啊,天上都有云,我看着天上的云,就能找到云下的你了。

这根本就是胡扯,就算是刘邦藏身的地方都有云,可你奔着云去,当你到达你以为云下的地方,往往会发现,云依旧在远方,拿天上的云做坐标,一点都不靠谱。

所以,这应当是吕雉对刘邦的一种神话,吕雉找到刘邦的真正原因,或许是夫妻二人心意相通,吕雉熟识刘邦的思维模式,或者干脆有什么不为外人所知的暗号。

既然吕后本人就是神话刘邦的推手之一,自然也就知道,“当生天子”的说法,从来都是无稽之谈。

薄姬预言吕后的下场(薄姬曾被相士预言)(2)

②“当生天子”的预言,没有传到吕后耳朵里。

闻名天下的女相士许负为薄姬相面的时候,薄姬还是魏王豹的姬妾,“当生天子”的预言,知情者或许仅有许负、魏豹、薄姬三人及薄姬的近侍。

许负相面结束,魏豹便不再向刘邦称臣,这很正常,他媳妇将生下天子,那他就是天,天怎么向刘邦称臣呢?魏豹刚刚不向刘邦称臣,刘邦就派韩信、曹参等人把魏豹俘虏了,薄姬也成了汉王后宫的奴婢。

这时候的薄姬,以及魏豹王在内的所有知情者,还会相信许负的预言吗?

魏豹死后,薄姬因为长得好看,被汉王刘邦选入后宫,但却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都没捞到侍寝的机会,这时候的薄姬,还会相信许负的预言吗?

薄姬不相信许负的预言,会主动传播许负的预言吗?

后来,薄姬生下了刘恒,但在刘恒身上,已有三个哥哥,刘肥,刘盈,刘如意,刘盈又已被立为太子,天子之位怎么可能轮到刘恒身上呢?薄姬怎么可能会相信许负的预言,怎么可能去传播许负的预言呢?

当时知情的近侍估计早就死在韩信和曹参的屠刀下了,魏豹也被御史大夫周苛杀掉了,剩下的两个知情者,一个是不会去传播许负预言的薄姬,一个是未必相信自己相准了的许负,这两个人都不传当年的预言,吕后又怎么可能知道薄姬“当生天子”的预言呢,既然不知道,自然就不会把薄姬母子视作威胁,自然就没整治薄姬母子了。

薄姬预言吕后的下场(薄姬曾被相士预言)(3)

③“当生天子”的预言,可能是薄姬杜撰的。

这里边有个问题,如果薄姬果真被许负相面,果真被断定“当生天子”,薄姬会不会把这个预言讲给汉高帝刘邦听?刘邦又会不会从其他的渠道得知?

我以为会。

从薄姬和刘邦第一次的夜里对话中可知,薄姬跟刘邦的对话还是很亲密的,情话也说得很浓,所以薄姬没理由不把许负的预言告诉刘邦,把预言告诉给刘邦,既能增强刘邦取天下的信心(当时的刘邦还在跟项羽打仗),又能使薄姬多得几次侍寝机会保证怀孕。

就算薄姬没有把许负的预言告诉给刘邦,刘邦也一定从别的渠道听说了,魏豹之所以反,就是因为听信了许负的预言。

刘邦听说许负的预言后,就算本着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也会迅速地纳薄姬为妃,并确信薄姬没怀孕后多次召薄姬侍寝,让薄姬至少生一个儿子出来,但刘邦竟是先罚薄姬去织室做奴仆,竟在纳薄姬为妃后一年多都没召过薄姬侍寝,是不是太匪夷所思了呢?

从这两方面来看,刘邦大概没听说过许负的预言,刘邦没听过许负预言的原因,很可能是许负的预言根本就不存在,根本就是薄姬编造的。

众所周知,刘邦有长子刘肥,有嫡子刘盈,有爱子刘如意,如果要继承皇位,这三人中任何一个的赢面都比其他人大,最后胜出的是刘盈,刘盈死后,还有五个儿子活着,本着父死子继的原则,除非刘盈的五个儿子死光光,不然根本就不可能轮到刘恒,最后是因为诛诸吕的行动,刘盈的儿子们全部受到牵连,而刘恒作为高皇帝活着的儿子中最年长的那一个,被迎立为帝。

刘恒继位的当夜,诛杀了刘盈的所有儿子。

也就是说,刘恒的帝位欠合法性。因此,我怀疑薄姬是为了增加刘恒的合法性,编造了许负的预言,而许负只是个相士,自然不会不识相地跳出来反驳权力在握的薄姬了。

薄姬预言吕后的下场(薄姬曾被相士预言)(4)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外戚世家》、《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