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笋煨火肉]:冬笋切方块,火肉切方块,同煨。火腿撤去盐水两遍,再入冰糖煨烂。席武山别驾云:凡火肉煮好后,若留作次日吃者,须留原汤,待次日将火肉投入汤中滚热才好。若干放离汤,则风燥而肉枯;用白水则又味淡。

淸 袁枚《随园食单》特牲单

苏东坡笋干红烧肉(苏东坡喜欢的美味)(1)

  火肉即火腿肉,关于他的出处制法及食用方法在以前文章中己介绍了,今和大家聊聊用火腿与笋做的一道名菜叫笋煨火肉,在道菜现在杭州还有叫做南肉春笋,做工与笋煨火肉同工异曲,只是原料略有不同,将火腿改成南肉。此菜还是1956年浙江省认定的杭州36名菜之一呢。

苏东坡笋干红烧肉(苏东坡喜欢的美味)(2)

南肉春笋是杭州传统的地方名菜,此菜选用薄皮五花南肉与鲜嫩春笋相配伍,爽嫩香糯,汤鲜味美,咸鲜合一,口味交融,雅俗共赏,是一道颇受人们喜爱的时令佳肴。也许是这个缘故,南肉春笋便成为人们爱吃的杭州名菜,但此菜最早是用火腿而不是南肉,不过又说回来了,袁枚在家乡肉一文中曾讲过,南肉放久即是好火腿,所以用南肉也是未尝不可的。

苏东坡笋干红烧肉(苏东坡喜欢的美味)(3)

关于此菜传闻起自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东坡先生喜欢竹子,更喜欢吃肉,有一次在竹林也招待朋友佛印和尚,厨房做了一锅东坡肉,东坡一边吃着随口做了一首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时佛印随口说到:“这好办,若要不俗又不瘦,最好餐餐笋烧肉”。吟罢二人哈哈大笑,于是厨师叫厨师速速做来,巧了,刚才买的猪肉都做东坡肉了,怎么办,忽然看见吊在房粱上的火腿,连忙取下来洗净,切块加入鲜笋,呵,没想到炖好后,嚯,那叫一个香,从那以后杭州就有了火肉春笋这道菜,这是不是真的,也一时难以考证,但苏东坡喜竹爱肉,这是众所周知的,最关建的是,用火腿炖春笋,咸鲜合一,味道那叫鲜哪,吃在嘴里,就是打个耳光都不肯吐出来。

苏东坡笋干红烧肉(苏东坡喜欢的美味)(4)

袁枚先生亦喜食笋煨火肉,乾隆十三年(1748)秋天,江宁县令袁枚应苏州的席武山之邀,和蒋用庵、姚云岫、沈研圃等一行5人,来到高庙赏菊。席武山乃苏州通判正六品,袁枚正七品县令,席武山比袁枚大二品,故尊称席武山为别驾,别驾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因其地位较高,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名。魏、晋、南北朝,诸州置别驾,后亦称通判别为别驾,袁枚故尊称席武山为席别驾,席武山亦尊称袁枚袁明府。

苏东坡笋干红烧肉(苏东坡喜欢的美味)(5)

袁枚觉得此行十分惬意,写下了《十月九日席武山别驾招同蒋用庵侍御、姚云岫观察、沈研圃太守、高庙赏菊得秋字》诗一首。诗中写道:“洞庭席使君,招我萧寺游。其时十月霜,万木风飕飗。高花忘是菊,低屋疑是舟。入屋花齐眉,攀花屋打头。同来看花者,半是东陵侯。无官人自淡,有酒山更幽。异哉种菊僧,力与天公侔。层楼五云起,四时花不休。坐中爱菊人,各各向僧求。我意殊不然,属僧为我留。待至赤日夏,来取黄花秋。薰风吹隐者,花中有巢由。晚香偏早闻,岂不高一筹。僧意以为然,众赠独我不。归途塔灯明,月华如水流。”

苏东坡笋干红烧肉(苏东坡喜欢的美味)(6)

多少年后袁枚仍意犹未尽,后来在《随园诗话》中又对此行进行了补充:“戊辰秋,席武山别驾招余同蒋用庵侍御、姚云岫观察,同往赏花。用庵分得‘有’字韵。”袁枚还将蒋用庵的诗也收录其中,诗云:“天地之大何不有?造化乃出山僧手。山僧一手种菊花,花高十尺大如斗。四时群卉递凋残,僧寮月月如重九。石头城外普陀庵,相思半载游终负。初冬髯八书相招,盍簪花下中山酒。座客呼僧相愕眙,问讯神方乞谁某。僧云‘我绝鲜师传,蕴崇只在三时厚。料寒量燠细锄泥,剔秽芟芜重缚帚。雨无苦湿晴无干,如期各有神明寿’。此言虽小可喻大,士夫身世宜遵守。万物从来栽者培,枯菀纷纷都自取。东风桃李剧芳妍,此时可保秧华否?经得冰霜受得春,毕竟此花能耐久。坐中听者大轩渠,花亦从旁如点首。街鼓催人月到窗,篮舆还带余香走。

苏东坡笋干红烧肉(苏东坡喜欢的美味)(7)

赏菊后宴席上亦有笋煨火肉,袁枚吃后交口称赞,问及制法,席武山别驾云:这不是当天炖的,凡火腿肉煮好后,若留作次日吃者才香,但须留原汤,待次日将火肉投入汤中滚热才好吃。若干放离汤,则风燥而肉枯;用白水则又味淡。烹时清水及咸肉原汤各半,汤汁浓醇,咸鲜可口。

苏东坡笋干红烧肉(苏东坡喜欢的美味)(8)

随园菜笋煨火肉制法:冬笋切块,火肉切方块,火腿制肴须撤去盐水两遍,再入冰糖煨烂。然后用原汤保存,若捞出干放,肉一离汤,则风燥而肉枯,肉就发柴了。第二天与笋同煨,须加原汤,这样味浓郁,用白水则味淡。后来此菜经历代发展改用南肉,南肉用春笋炖煨,味道更佳,咸鲜和一,鲜味互补,添加鲜猪肉与百页结,即为江南名菜“腌笃鲜”。

文章原创,头条首发,部分照片,摘自网络,

特此鸣谢,若有侵权,敬请告之,马上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