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元年间,有三位各擅诗名的大诗人从全国不同地方会聚一处,又共同来到一所酒楼,边听梨园女怜弹曲歌诗,边高谈阔论、饮酒作乐。他们相约如有伶人唱到自己的诗篇,便举箸于壁上作记,最后再以各人被演唱诗篇的情形定诗名之高低。结果,女伶中最美丽脱俗的一位所演唱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一生仅写了六首诗(史册里的山西名人)(1)

王之涣画像

这就是所谓“旗亭画壁”的典故,见载于唐代河东人薛用弱的《集异记》。除王之涣以外,其中所提到的另两位诗人是高适和王昌龄。由此可见,王之涣的诗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确实有着很高的地位。

王之涣于公元688年出生于并州晋阳,其时正值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唐时期。因为祖上四五代以来均有人做中下层官吏,受这种家风的熏染,“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的王之涣曾经也有意于仕途,不料却从来未能考中进士,后来虽以四门学生的身份,被荐得担任冀州衡水主簿,但因生性耿直,不善逢迎,最后竟遭人嫉陷,愤然去官,开始了一种萍踪不定的漫游生活。

王之涣一生仅写了六首诗(史册里的山西名人)(2)

王之涣的艺术形象

王之涣从小就聪颖过人,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唐人靳能在为其所作的《墓志铭》中即称赞说:“幼而聪明,秀发颖悟。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半年,已穷经义之奥。”去官之后,王之涣在黄河两岸的广大区域内到处游历,了解了很多的社会现实,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加之与高适、王昌龄等同时代的诗人常相交往,相互砥砺,他的胸中便涌出了无限的诗情。这大概正应了所谓“悲愤出诗人”的著名论断吧。

王之涣一生仅写了六首诗(史册里的山西名人)(3)

王之涣《凉州词》

王之涣“歌从军,吟出塞”,是一个年辈较老的盛唐边塞诗人,他的诗也以边塞诗最为引人入胜。“旗亭画壁”故事中所提到的《凉州词》,就是王之涣边塞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以塞外雄伟壮观、荒寒险要的背景与羌笛所吹奏的《折杨柳》乐曲相互映衬,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对戍卒的深厚同情,也借以斥责了为扩大疆土穷兵黩武,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诗的境界之广大,意蕴之丰富,格调之高逸,堪称唐代边塞诗的绝唱。

王之涣的另一首名作是《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用寥寥二十个字,写出了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景色,以及登高望远、极目骋怀的一片雄心。全诗诗思高远,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王之涣一生仅写了六首诗(史册里的山西名人)(4)

王之涣《登鹳雀楼》

从“旗亭画壁”的故事来看,王之涣的诗歌创作应该是很丰富的,在当时也流传极广,正像人们所称颂的那样,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遗憾的是,他的诗篇留存下来的却非常之少,在《全唐诗》中仅能看到6首。这对后世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