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叫玉门,传说中的西王母或曾在此居住,还出土世界上最早的鸟

提示:西王母就在那“石流星”,在火烧沟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她的背影。它是人参果的,也是埙的。参果味长,埙声明快,让人们想到了玉门这块土地上的欢乐的往昔。但在玉门,比埙更古老的是却鸟。站在亿万年前的源头,歌唱新玉门。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1)

玉门是生态的,不仅人参果、有埙、有鸟、还有新玉门。

有这样的一组数据,多少能反映出玉门人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美好家园的成果:

玉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有146户企业,2017年以前,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不言而喻。2017年初,玉门市下决心治污减排,投资7229.25万元在玉门经济开发区建设日处理3000吨的污水处理工程。

这是玉门市实施的一项重点污染减排项目,建成综合办公楼、粗格栅及废水调节池、污水深度处理间及其附属配套的污水管道,并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处理工艺,确保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并循环再利用,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146户企业排污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2)

玉门是酒泉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市,东连嘉峪关市和金塔县,西接瓜州县,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邻。

1953年10月,政务院批准在玉门矿区设相似丁等县政府。1955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玉门市,为省辖市。1958年11月,国务院批准玉门县行政建制并入玉门市(专区级)。1961年12月,又改为县级市。2002年,酒泉撤地设市后,玉门由酒泉市代管。

玉门市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油田和中国第一个石化基地,也孕育大庆、胜利、克拉玛依油田,养育和繁衍了中国现代工业。除丰富的石油资源外,玉门还有煤炭、芒硝、石膏、重晶石、金刚砂、金、铁、锰等矿产资源。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3)

然而,随着能源的减少,2003年,玉门市政府驻地和玉门油田生活基地不得不同时搬迁,并且经历其前所未有的阵痛:市区常住人口由13万人减至不足3万人,市属52家企业破产倒闭,8600多名职工下岗失业,城市经济严重衰退……随后,玉门原市区被网络上传为“鬼城”。

2009年,玉门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为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实现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处理好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了玉门必须面对和践行的新发展理念。

近10年来,玉门走出了一条符合玉门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了由石油“鬼城”到“国家园林城市”的华丽转身。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4)

观今宜鉴古。疏勒河、白杨河、石油河、小昌马河流过玉门的土地,这些河流在朵朵浪花里向人们述说着玉门远古文明的历史。而人参果在清泉乡的出现,是符合历史的,也能吻合了祁连山给予人们的那些美好往事。

清泉乡流着一条小小的河流,它的名字叫白杨河,全长100多公里,多半截在深山峡谷里流淌,真正适宜人类生存的段落不足百公里。在这条短小的河流旁,先民们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火烧沟,这个白杨河边古老的地名,随即将人们带入了距今至少3000多年的历史。

首先温暖这段历史的是在清泉乡被广泛种植的人参果,是它让艰涩难懂的历史带上了神秘的香气,让我们可以咀嚼出时光的营养。《西游记》中说人参果又名草还丹,“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兼备”。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5)

人参果的知名度和王母娘娘的蟠桃一样有名。今天,在火烧沟,人们弄不清远古年代里的人参果是否出现在这里,但可以肯定,这里也曾经有过王母娘娘的影子。

火烧沟文化遗址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20公里。因火烧沟文化的出土地周围是一片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所以这一古文化遗址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民间传说中的王母娘娘其实是史籍中的西王母,中国西部远古羌戎部落的女性首领,她也曾生活在这里。

1976年,玉门市清泉公社计划修建公社中学,并将建校地址选定在了在距公社驻地只有几百米的火烧沟。

轰轰烈烈的施工开始,人们在那里挖出了一些陶陶罐罐,还有一些石制器具和铜制品。这些东西很快引得当地人的好奇围观,但那时人们的文物意识非常淡薄,非但没有引起重视,甚至为早日完成修建任务,施工队还开来了推土机,把一些凸起的墓葬推平了。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6)

大量的文物被毁坏,施工照常进行,工地上常出现支离破碎的陶罐。幸运的是,有天几位在清泉公社插队的知青来到了工地,其中一位是兰州人,看到碎片,他立刻意识到它们可能是文物,就捡了一些,拿回到了知青点。更幸运的是,这位兰州知青有个亲戚在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工作,探亲回家时,他把那些碎片带到了兰州,请在考古队工作的亲戚鉴定。

考古队工作的亲戚看过,断定碎片是年代非常久远的文物,立即向上级作了报告。其后,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的火烧沟遗址发现了,成了建国后甘肃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等到省上组织人力前来玉门发掘时,清泉公社的中学已经落成了。因此,火烧沟遗址的发掘工作,实际上是以已经落成的清泉中学为中心,在中学周围的白土梁、骟马城、惠回堡一带开展的,而遗址的中心,也许就在已经建成的清泉中学下面。

尽管如此,火烧沟遗址依然是甘肃省早期发现铜器、且出土数量最多的一处古遗址,达200多件。铜器以模铸为主,有斧、镰、镢、凿、刀、匕首、矛镞、钏管、锤、镜形物等,还发现了铸镞的石范。同一墓葬中,石器、陶器、铜器共存现象很多,说明冶炼技术很早就被火烧沟人所掌握。

这些向人们展示了这样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不仅仅在中原大地上产生,在偏远的西部,曾有火烧沟人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古代文化,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7)

西王母也曾生活在这里?专家们的考古结论是:玉门火烧沟遗址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多年。然而,传说却将我们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和历史空间,也许,玉门对于遥远的西王母古国来说只是门而已。在这个门上,人们听到埙声响起。

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埙,是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埙,但它只能吹奏6、1或3、5两个音阶,而玉门火烧沟出土的陶埙,已经能吹较为完整的五声音阶,其音阶发展已与现在的七音阶接近,音乐的表现力已大大增强。

今天,我们很多作家都喜欢用“群鬼呜咽”这个词来形容埙声,但在玉门这道门上,它不是,真的不是。在这里,专家们发掘出了20多枚陶埙,当年的人们不仅让它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死后还要将其带到墓地里,让它生生死死地陪伴着自己。

诗人们说,音乐所表达是人类高尚情感,玉门的埙来自于先民们朴素而美好的劳动。在那个远古洪荒的时代、在玉门广阔的原野上,埙最早的呼叫是最为真实的没有被修饰的爱情。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8)

那时候,人们居住在半裸露半地穴式的窝棚里,虽然衣不遮体,但也有着男女的生活分工。白天,男人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狩猎和放牧,女人们则在附近的河水冲积区去耕作。男人们需要告诉女人们自己没有被兽群吞没的信息以及狩猎的收获。

于是,这埙便成了当时人们互通有无的手机。

“呜”、“呜呜”、“呜呜呜”或者“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都是男人们向女人们报告平安的信息,以及男人们告诉女人他们收获的喜讯,只到这声音,女人们就放心了,到了天色渐晚的时候,她们开心地就可以回家做饭,等待心上人的安全归来了。

夜幕降临,吃饭了的男人们和女人们在篝火旁,敲击着石头,又吹起埙,和女人们一起欢快地手舞足蹈了起来。那时候的埙声是欢乐而明快的,它记录了男人们白天劳作时的艰辛,也表达着他们对于女人的爱恋与柔情。

时间一久,古朴纯真而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始音乐和舞蹈产生了。生活就这样被埙记录了下来,有艰辛、有挫折、有困难、有胜利,也是人类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的历程。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9)

玉门的门在埙声里开启。

专家们给火烧沟遗址的考古结论是:联系我国古代典籍中夏商之时甘青大部分地区都是羌族活动场所的记载,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火烧沟生活的,一定是古代羌戎部落的一支。

埙,关于它的最早起源是这样的: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10)

西王母就在那“石流星”,在火烧沟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她的背影。

火烧沟遗址墓葬的形式,大多是竖井带台的侧穴墓,墓坑大多都是东西方向,呈长方形,并且尸骨都是头东脚西。专家们认为,这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另外,佩带金银首饰并用其作陪葬品,是火烧沟遗址的一大特点:在许多墓坑中,死者不论男女,大多佩带金耳环。还有一部分墓葬,无论男女,都在头部有一枚骨针,似为古人的椎发工具。

发椎结、耳垂金银铜宝是先民们当年的形象,埙其形状如金鱼,鸡蛋大小、彩绘,造型优美逼真、栩栩如生,是远古火烧沟人高超的智慧和审美能力的缩影,是先民的青春。

火烧沟遗址自1976年发掘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出土文物进行了长达23年的研究,认定其价值极高,与著名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齐名。然而,遗址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其墓葬群分上中下3层。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11)

最上面的一层,离地面约30到100公分;处在中间的一层,离地面约1到2米;最下面的一层,基本都在2米以下。据碳同位素测定,处在上面的一层,主要是魏晋墓和汉代墓;处在中间的一层,多数是汉代墓;而最下面的一层,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墓葬,距今约3700年左右,属于曾经簇拥过西王母的羌人。

这时候,西王母仿佛坐在玉门的门槛上,对人们说:“人参果树乃大地灵根,所结之果是稀世之物。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就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能活四万七千年!”

那如孩童般长相的万年果,是河流与大地的赐予。正是这种赐予里,火烧沟文化遗址有了上中下三层里,使我们的文化得到了发展与延续。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12)

白杨河,已经是一条很小很小的河了,但比它更小的还有一条河——骟马河。不足100公里的骟马河发源于白土梁,向北经火烧沟流入白杨河,环绕着白土梁村,也是白杨河惟一的一条支流。如今,在干旱的季节,人们已经很难在这条河流中寻找到流水的样子,但在悠远的历史时光里,它同样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

这条小河除了在史前孕育出了骟马文化,据西北师范大学的李并成教授考证,矗立河边的骟马城是东汉延寿县县址,见证了这里从汉至清的金戈铁马和悠悠驼铃,孕育出了深厚的边塞军旅文化。“骟马城”之名,源于明代,为赤金蒙古卫辖地,设“骟马营”,是当时嘉峪关外第一个交纳差马、以马易茶的茶马互市场所,骟马城一直使用至清末。

今天,骟马城、骟马河、骟马丹霞成为境内外许多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基地,每年都吸引许多的创作人员来此,领略历史留给人们的这一遗产。

文明,河流!河流,文明!火烧沟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锄、刀、斧、镰、锤和磨盘等农具,而在许多先民的陶器和棺木中,贮存着栗粒和植物种子,它们既是先民们在这里丰富生活的证据,也是他们让我们在这片土地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的激励。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13)

当天空中远古的埙声响过,在玉门,不仅有着西王母的故事,还有脱胎换骨的生态发展之路。

目前,玉门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水资源合理利用、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稳步推进,沙化土地封禁、公益林管护等重点生态保护项目全面实施,昔日“鬼城”早已成为过去。

埙声明快,让人们想到了欢乐的往昔,在玉门,比埙更古老的是鸟。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14)

玉门鸟化石的发现曾经震惊世界,让世人惊叹。它在石头里,是甘肃地质博物馆国宝级精品镇馆。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连海教授发掘出了它,随后被命名为“甘肃玉门鸟”,是我国第一件中生代鸟类化石。

玉门鸟在玉门昌马公社沈家湾村西北的下沟组中部灰黑色泥岩中,是一件罕见的早期鸟类左后下肢骨骼化石,带全部趾骨和爪,呈自然状态连在一起。时代为早白垩世,年代久远长达上亿年。标本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世界学术界的的极大关注,打破了100多年来侏罗纪仅有德国鸟的记录,标志着鸟类祖先最早生活在中国。

鸟儿是吉祥的,在古老的鸟化石里,但玉门也曾让鸟儿叫过渴的。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15)

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地处玉门市东北部的花海镇界内,是1982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6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00公顷。曾经,这里每年约有上万只鸟类停留、栖息,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超采地下水及无序开荒等原因,致使唯一的输水线——北石河长期断流,干海子于1998年完全干涸。

恢复生命底线,拯救干海子,让这片湖泊重现昔日草木茂密、碧水连天、百鸟翔集的风采,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后,一场前所未有的抢救性人工引水恢复工程,在玉门大地上艰难而曲折地进行着。终于,在2011年,干海子湖面波光粼粼,芦苇等植被绿意盎然,各类候鸟随风翻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史前最能飞的鸟(此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鸟)(16)

石头里的鸟是玉门生态的历史。如今,玉门市已经连续新建人工湖4个,湖域面积达20万平方米,每年向人工湖注水320万方,公园绿化面积达800多亩。每年4月底,人们都会看到迁徙的大白鹭在玉门青山水库等地飞翔嬉戏。而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玉门已经成为候鸟越冬栖息或迁徙中转站。每年入冬、入春之际,全市各湿地公园会有成千上万只的候鸟出现。

清晨,我在玉之门等你/观日落余晖/听晚风徐来/徒步山边/一起拥抱清新的空气//初春/我在铁人大道等你/看万物复苏/赏春暖花开/执子之手/体会塞外春寒//当你嗅到春的气息/我在玉泽湖中等你/闻花苞绽放/听鸟语花香……我和你一起听/鸟语萦绕/波澜不惊//似诉繁华旧梦……

埙声清亮,没有哭泣;鸟儿飞过,玉门成诗。诗里崛起的是新玉门。(文/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