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每当听到或唱起这首歌,爱国之情便油然而生,由衷感叹:没有我亲爱的祖国,哪里会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的人们食不裹腹饥肠辘辘,水源严重缺乏。在我那小山村里,饮用水是从距居住地约2公里的沟底肩挑上来的,有条件的可以让毛驴背驮两个带盖子的大木水桶驮水,谁家能有毛驴驮水那可了不得,就像当年有人还没见过汽车却有人能坐上飞机一样,让人羡慕让人嫉妒!我家向来是爸爸用铁皮水桶从沟底一步一步气喘吁吁肩挑上来的, 整整一个早晨一般只能挑一担水。当爸爸快回来时,我们姐弟几个就会早早的在院门口张望,看到身材瘦弱的爸爸挑着满满一担水既高兴又心疼,便小鸟似的迅速跑过去掀门帘,揭开水缸盖子,“哗”的一下倒进缸里,一家人的心起码踏实一整天。如果遇到下雨天,吃水可真的成了大问题,如果自家缸里没存够水的话,那就不得不拿着盆盆罐罐去邻居家借了,邻居家有没有谁也说不准,说不定人家正准备去借水呢 。当地老百姓都已习惯了借着用水,不仅要还,而且还的时候一定要比借来的多一些。因为家家户户都是男耕女织,哪个女人都会心疼自己的丈夫,毕竟挑水很辛苦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记得邻居家伯伯是生产队会计,和我家是远房亲戚,她家养了一匹骡子,下雪天正发愁着水,不善言语的伯伯突然吆着骡子送来满满一驮水,真是雨中送伞雪中送炭啊!我们一家人情不自禁地望着伯伯很久很久,感动的说不出一句话。我们家瞬间也变得暖和起来。虽然事情过去已经40多年,但每每想起都是感动满满,温暖如初!伯伯送水的场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国家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饮水问题。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那小山村里有了抽水机,引水到了村里,这可乐坏了老百姓,再也不用到沟底挑水啦!饮水进村这是党和国家给老百姓办的实事,深得人心!这一喜讯不胫而走,在全村只有一部座机的通讯条件下,靠口口相传很快传遍千家万户,就像如今娶了个外国媳妇,围观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孩子们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人们脸上荡起的笑容恰似水池里激起的一串串水花欢腾着,翻滚着......村里为此专门修建了水池并有人看管。挑水是要排队的,挨着的时候才可以进去,对此难免会有人急不可耐,出现“加塞”现象而发生口角之争。从池子里吊水是有技巧的,先用吊着铁链子的木制扁担挂好水桶伸进水池里,待桶内水满后再吊上来。就吊水这一环节趣事可不少啊!“铁蛋的水桶掉池子里啦!”一声夹杂着嘻戏的吼叫会让周围人哗然,大家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忙打捞。还有更惊险的呢,“小窑叔叔栽进水池了!”狗子的惊叫声还未落地,眼疾手快的水娃已跳下池子一把拽起了小窑叔叔。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苦苦的味道,酸酸的感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党的富民政策进入千家万户,饮水工程逐步完善,自来水“哗哗哗”的载歌载舞流进老百姓的院落,流进老百姓的心窝窝,从此告别从沟里挑水从池子里吊水的昨天!淘菜做饭洗衣服都可以在水龙头下完成,卫生条件也得到相应改善,脏衣服随时就能洗干净,拆洗被褥再也不用等到夏季,拿到几公里外的河水里去洗。用水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尽管现在用水快捷方便,但我多年来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不曾改变,特别是登上三尺讲台后,常常教育学生节约用水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一点一滴水做起。在教学初三化学“自然界中的水”一节时,我把德育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到课堂中,让孩子们每人写一封节约用水的倡议书并张贴在教室和校园墙报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窥一斑而知全豹”。人民群众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得到大幅度改善:破烂不堪的土窑洞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平房,高耸林立的楼房;全村一部座机变成人人有手机;食不裹腹变成营养均衡合理饮食......“我的祖国和我,就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这是发自内心的歌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歌!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