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樱(辽宁)

普兰店(原新金县)山美水美人善。

我曾几乎走遍这里的乡镇,先后去过“新金猪”的发源地夹河镇,盛开天女木兰花的同益乡老帽山,安波温泉,双塔镇石雕村,普兰店镇古莲园,杨树房大杨集团……采访报道过美好的事物,现采摘其中的几束,作为美好的记忆。

记忆当年采访英雄母亲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战斗英雄于庆阳的这句豪言壮语,曾响彻神州大地。

回忆当年,我采访英雄于庆阳一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1969年严冬,25岁的于庆阳在一次自卫反击战中,头部重伤,端着冲锋枪,向前冲了七步才倒下,谱写了一曲豪迈的英雄赞歌。被军委追认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全国战斗英雄。

1970年我在新金县委宣传部工作时,我曾和县武装部的范干事,专程来到同益公社晴天岭下,庆阳河边一个山村的农家院,采访英雄的一家。于庆阳烈士的父亲于兆刚、母亲王金荣及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王金荣慈祥健谈,她向我们讲述了于庆阳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事以及她赴部队慰问的情景。

采访中,我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是她讲述的那段感人的事:当年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后,人们在悼念“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斗英雄于庆阳时,英雄的母亲王金荣来到了部队前哨。当部队首长、连队战士陪同她走进烈士灵棚,排长告诉她:“于妈妈,于庆阳同志在这里!”“请您先看看于庆阳同志的遗容吧!”可是,于妈妈脸色严肃而刚强地说:“不,这些保卫祖国的战士,都是我的好孩子!”于妈妈没有先去看自己儿子的遗容,而最先来到战斗英雄陈绍光烈士遗体前,掏出手绢,轻轻地给烈士擦红五星,接着,又逐一为其他烈士擦红领章……

最后,才来到于庆阳的遗体旁,她眺望远方,沉思着。战士们走向前安慰于妈妈:“庆阳同志牺牲了,我们都是您的儿子。”于妈妈向部队首长和连队战士问道:“庆阳生前是不是向前冲着牺牲的?”班长抱来一大叠书和日记本,对于妈妈说:“这是于庆阳同志生前读过的毛主席著作和书籍,还有他的日记本。”

四十八万字的英雄日记上,记录着于庆阳烈士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于妈妈听着听着,满意地点了点头。她向部队首长说:“我牺牲了一个儿子,再送来两个,伟大的长城上少了一块钢砖,再补上两块,要像庆阳那样,‘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她还把从家乡带来的21个苹果,送给哨所的战士……

临走前,部队首长征求意见,是否将于庆阳的遗体送回家乡安葬,王金荣说:“儿子是在保卫领土的战斗中牺牲了,就让他安葬在生前战斗的土地上,永守边疆吧。”这一举动,感动了在场的官兵。

听着于妈妈的讲述,我感动地流泪了。后来,我和范干事共同采写了《英雄全家红》的长篇通讯,发表在《旅大日报》上。

翌年八月,当我再次去采访英雄一家时,于庆阳的弟弟于庆忠和妹妹于继红已参军入伍。

普兰店的生活(青未了普兰店记事)(1)

普兰店的生活(青未了普兰店记事)(2)

岁月飘香。我保存的采访手册上,依然保留当年的采访记录。

1970年采写发表在《旅大日报》上的通讯《英雄全家红》以上图文为1970年采写发表在《旅大日报》上的通讯《英雄全家红》和照片。

普兰店的生活(青未了普兰店记事)(3)

采访于庆阳母亲王金荣(资料片)

普兰店的生活(青未了普兰店记事)(4)

于庆阳母亲王金荣(资料片)

普兰店的生活(青未了普兰店记事)(5)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资料片)

双塔石雕

普兰店市双塔镇,有“石材之乡”美誉,这里石多,石匠多,石雕也多。

岁月留香。八年前,我陪日本客商到双塔镇看石雕品,从中感受到了到双塔镇的石雕之美和双塔人的石雕艺术之情。双塔镇的邓店、一塔、双塔等村,漫山遍野的花岗岩石矿,这里80%的人从事石材手工生产,有的农民祖祖辈辈雕石头。

我们刚进村,映入眼帘的是许多人家的院落里,摆放着一垛垛整整齐齐的大垛石材,还有形态各异的石雕品。走进一家石匠家,门口摆放着一件比利时布鲁塞尔尿尿小童于连的石雕,稚气十足,幽默滑稽,惹人捧腹大笑。院落里一位老石匠,正在聚精会神地雕刻一件石灯笼。见我们来了,他便放下手中活计,向我们介绍着他的石雕品。老石匠姓邓,祖辈三代都是石匠,善于人物和佛龛的石雕品。院中摆放着他雕刻的石灯笼、佛像,还有《西游记》《三个和尚》等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中人物石雕品,尤其是以日本儿童电视剧《聪明的一休》为题材的一休雕像、一休庙模型和一休献计解围等人物雕像,生动活泼,引起了日本客商的极大兴趣。

老石匠还带我们参观了石雕山洞,洞中摆放着就地取材雕刻的大型石雕人物雕像,有如来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

双塔镇观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事隔不久,大连市的友好城市日本北九州市,为纪念两市结为友好城市15周年,准备在该市建一座以大连1902年建的图书馆为原型的同样建筑。客商选中了双塔的花岗岩石料,我为此陪客商又来到这里。双塔镇的石匠们开了12个加工点,每天投入20多人,顶风冒雪,加工出了优质的石料。客商看货后不仅满意这里的石料,而且还为这里的石雕艺术所感染,于是,应日方之邀,两名能工巧匠,奔赴北九州,参加设计、雕刻工作,双塔石匠们的技艺受到了日方赞赏。当图书馆竣工,石匠回国时,北九州人留下了他们从双塔镇带去的凿子、匠斧、花斧、剁斧等工具,摆在馆内的纪念室里。

今日重返双塔镇,老石匠介绍说,现在已今非昔比,自1999年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后,已有了石材工业小区,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石雕品的工艺有了很大改进,实行了传统工艺和电脑机械制作相结合。

老石匠感慨地说:“‘人爱石,石恋人,人石相恋,情更深,昔日锤敲斧凿耍手艺,今朝机械加工奔小康。’”

普兰店的生活(青未了普兰店记事)(6)

作者在公司石雕展室

巧手化神奇

——记“面人路”路奎波

由国家旅游局、辽宁省和大连市举办的第三届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绚丽多彩。

在普兰店市展室,一位身着讲究的女士,拉着面人艺人路奎波的手,说“来,让我看看你的手,咋这么巧?把面人捏得像纱一样透亮。”她摸着路奎波的手说:“啊,真是一双灵巧的柔软、纤细的手!”

我走近她的展台,映入眼帘的面人作品,都是她这双灵巧手的创作。引人注目的两副镶嵌的人物面塑作品:《八仙过海》和《西游记》,鲜活生动,形象逼真。路奎波告诉我《八仙过海》是她的精心之作,细目看去,八个神仙有的站,有的骑驴,有的乘船,有的凌波,有的飞在半空,衣袂飘飘,姿态自如,其中张果老手拿的那个中国结,是她用玉米粒大小的一块面捏成的。《西游记》中的人物通过她的面艺技巧,描绘了各自的人物特色,让人仿佛进入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人物画面。墙上一组传奇的神话故事面塑,《老虎滩的传说》和《黑石礁的传说》是根据大连的民间传说创作的,前者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姑娘,后者是传说中的乌鱼将领“长腿乌”。《古莲仙子》和《安波公主的传说》是根据在她的家乡流传的民间传说创作的,一个是根据在她的家乡普兰店发现了千年古莲籽,而流传的民间传说中的莲花仙子,另一个是安波温泉传说中的老龙王的小龙女安波公主,美丽的小龙女含笑盈盈,衣袂轻扬,令人惊奇的是满地的小花不过黄豆粒大小,花瓣儿层层舒展,薄如纱,透如镜。还有一组《黛玉葬花》、《天女散花》、《花为媒》、《穆桂英挂帅》等戏剧人物面塑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路奎波告诉我,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花卉、动物,就连玉米、草莓等都是她面塑作品的题材,她捏做最小的作品是用小米粒大小的面捏制的一杂鲜艳的小梅花,最大的作品则是她用了一个月时间创作的《八仙过海》。交谈之中,她让人拿来一组宠物面塑作品,小巧玲珑,鲜活生动。

一双纤细、灵巧的手,是如何在指尖上幻化神奇,左捏右捏,捏成鲜活的面人作品,捏出了大艺术,打造出了大连人称道的“面人路”作品?

我与这位45岁穿着刺绣花边衣着,面容秀丽的面人艺人聊了起来,她的面人艺术之路,好似一首娓娓动听的面人艺术之歌。

“灵巧的手,是学出来的,炼出来,‘天道酬勤’。”路奎波微笑着对我说。她告诉我,她从小就喜爱美术,喜欢工艺品,她不仅喜爱,而且从小就炼就一双灵巧的手,她迷上了妈妈手中的面团,捏苹果,捏小人,后来大一点,她就接过了面案的活,家里的面食都是她捏的大寿挑、十二生肖,连饺子、包子也捏花,带有漂亮的皱边。他还学剪纸,又学刺绣,尤喜泥塑,无论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她的工艺作品都多次获过奖。她的面塑艺术生涯的开始是在1986年,当地的一家工艺品厂长拿来“圣诞老人”的图型,从此泥塑打开了她的艺术之门,她的第一件圣诞老人泥塑,用了三天三夜时间,精心制作出来了,厂长十分赞赏她的天赋,从此开始了她的泥塑艺术之路,整天与泥巴打起了交道。她的勤奋和天赋,使她的处女作在1987年的广交会上获得了一批国外订单。从此,一干就是10多年。

炼就一双灵巧的手,走出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之路,不满足现状,勇于探索,进入更完美的艺术境界,这是路奎波锲而不舍地所追求的。她不满足于泥塑作品,她决定拜高师深造,此时,她在电视上看到了中国面塑大师张宝林的节目,她为张大师的精湛技艺所陶醉,她照着电视介绍开始捏制面人,但面塑不同于泥塑,开始的捏做,往往容易裂碎,放久了有的还长了绿茸毛。对此,她深知要获得面艺的真谛,要把自己的手炼得灵巧,就要付出学费,就要向高师求教。路奎波决心拜师求教,她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先后拜了3位大师,从而为她的面塑艺术之路,绘出了美丽的图画。她告诉我她拜师之路虽然是辛苦的,但又是幸运而值得的。她先是通过中央电视台打听到了面塑大师张宝林的电话,几次与张大师通话,不耻下问,真心求教的真情,打动了大师。她于2002年8月,赴京拜师,她的热情和执着,得到张大师的面授技芝,并同意她录下讲话内容,回去学习实践。拜师求教既要克服困难,又要勤学苦练,在北京拜师求教的日子里,路奎波住在一个上下漏水的地下室,吃了不少苦头;她少睡觉,多实践,那双手不停地捏呀捏呀,捏得手关节都肿胀了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刻苦的拜师求教,她得到高师的真传回到家乡,开始了她的面塑艺术之路。由于她的勤奋和天赋,她的面人作品以古朴风格,受到了行家的称道。

不断追求开创面塑新局面的路奎波,当他又从电视上看到另一位面塑大师王玓的作品时,为王大师的现代飘逸所感染,于是她又决心从师王玓。同样是一次又一次的谢绝,但她从不灰心,她又风尘仆仆来到了天津,她的热情、执着、真诚,使王玓收下了她。她潜心学艺,勇于进取,进一步丰富了她的面塑技艺。她在创作中感受到许多受欢迎的面塑人物作品,是中国古典作品和传说神话中人物,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面塑技艺,开创面塑的新天地,她又在家乡拜大连竑佳书画院艺术顾问、书画家王立堃,学习工笔画,工整细致的密体画法,浓重绚丽的色彩,使她的面塑作品,锦上添花。

炼就一双灵巧的手,为的是踏出一条有特色的面塑之路。路奎波经过拜师求教,勤学苦练,掌握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面塑技艺。她努力打造了一套自己的配比度,这是面塑的关键,她根据自己学到的化学原料的原理,请教工艺品厂老师,解决了面塑作品的透明度和怕碰的问题。加上她十多年的泥塑功底,从而她的作品既玲珑剔透,又不怕摸碰。现在她又努力实践让自己的作品超薄而又不裂,还有拉劲。

不怕裂不怕碰有拉劲,是她的面塑的特色。她边说边拿起她制作的一个面塑人物作品,来回拉动,很有劲头。你看她的现场表演,就像观赏一场美丽动人的舞台演出,她会把一块面团捏来捏去,捏做出精美的好像纱一样簿而透亮的作品,捏做出双眼皮的人物面塑。再加上现代高科技的配方,使其作品不腐不裂。她不断丰富自己的造型艺术,在工艺品厂做模具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塑造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面塑作品。她勇于探索,力求使自己的作品有立体感,有浮雕感,使之栩栩如生。她改进过去简单的玻璃罩包装,采用镶嵌式的绘画装潢的现代壁挂式。

普兰店的生活(青未了普兰店记事)(7)

普兰店的生活(青未了普兰店记事)(8)

“学无止步,艺无止境”,路奎波靠自己的努力,炼就一双灵巧的手,成为名面塑师,并获得辽宁省第四届民间技术考评暨精品展金奖。“面人路”的雅号,也由此传开。如今“面人路”名传四方,在大连金石滩世界名人蜡像馆里的一次现场捏做的面人,受到来自俄罗斯游客卡琳娜的赞叹,一位黑龙江省的游客买了她的7件作品,一位杭州的9岁小朋友,足足等了她一上午,等着她做好面人,并让她妈妈买了她喜欢的十多件卡通人物。路奎波自豪地告诉我她带过20多个徒弟,有的徒弟出国在日本和美国制作的面塑作品,很受外国人的青睐。她满怀信心地对我说,她将努力探索,使自己的作品不断走向更高的境界,努力把中国面塑艺术推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

作者简介:本名:田俊明, 笔名:田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曾任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为大连作家协会顾问、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散文学会会长。著有:《榴槤情》《樱花情》《草屋情》《峇厘情》《吴哥情》《基纬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樱》等。

投稿邮箱:haijiao424242@qq.com

壹点号 书卷文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