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油甩不出来怎么办?这里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以前做菜,只需用油加热、用盐调味就行了,一出锅就能让嘴馋的孩子们秒光。也许是食材的原因,也许是味蕾被惯坏了,现在做菜,如果少了调味品,好多人都大喊难以下咽。生抽、老抽,陈醋、香醋,味精、鸡精,先后粉墨登场。而最遭人吐槽的,肯定非蚝油莫属。令人纠结的,并不是它的味道,而是打开方式。
每次取蚝油的时候都是:不用力出不来,用力过猛就是一大坨。于是,蚝油的计量单位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一甩。难怪一直有人吐槽:“一甩甩半瓶,半瓶甩一年!”
第一次接触蚝油,还是30多年前的北京之行。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应朋友之邀,去开眼界的。逛了一上午商场后,几个人便在商场后面的小巷子里要了几个小菜与米饭,填饱肚子。
正当我们埋头苦吃时,突然传来邻桌女孩儿的声音,因为是非常好听的北京话,所以就竖起耳朵留意听了。原来,两个女孩儿点了一道炒青菜,发觉味道不对,便与老板理论:“我们点的蚝油青菜,你为什么搁的酱油?”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蚝油,也知道了它是比酱油更“高大上”的新贵,只是,那次并没尝试过它的味道。第一次亲口尝鲜,是多年后漂到郑州,有一次专门到饭店点了个蚝油生菜,唯一的感觉,就是蚝油比酱油甜。慢慢地,家里也备了蚝油,做菜时,偶尔也会甩几甩,对于甩蚝之难,也是深有体会的。
蚝油是用蚝熬制而成的调味料,本是广东常用的传统的鲜味调料,改革开放后才慢慢向北普及的。蚝油味道鲜美、蚝香浓郁,黏稠适度,营养价值高,所以,很快就占领了国人的餐桌。
蚝又名牡蛎,广东称蚝,福建称蛎,浙江称蛎黄,北方称海蛎子。牡砺属贝壳动物,形如淡菜。蛎肉鲜美,营养丰富,可鲜食。牡砺除了可以熬制蚝油外,还可以加工成蛎豉、罐头、蚝粉等。
第一次听说牡蛎之名,比蚝油要早许多年,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读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正是在莫泊桑在其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告诉我们,牡砺是可以生吃的。小说中关于吃牡蛎的那段,至今还记忆犹新: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结果,却大出人意识,那个在海边卖牡蛎的落魄水手,正是他们一家朝思夜盼的,可以给他们一家带来美好未来的叔叔的于勒。
那篇小说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人情冷暖、亲情冷漠,对于牡蛎到底为何物,并未纠结。所以,当时对于何为牡砺并无感性认识,记忆中所能承载的,只是“牡砺”这个名称而已。
随着交通运输保鲜条件的不断升级,远离大海的人们也可以像生活在海边的人一样,可以随时享用牡砺(蚝)了,只是,内地人还不习惯生吃,加上蒜蓉、调味料放炭火上烤烤,那味道就更鲜美了。
烤生蚝这样的美味,一般的烧烤店都能吃到,这种更文雅的吃法,是菲得普一家当初所无法想象到的。
如今市面上售卖的蚝油,大多是将牡蛎生剥去壳后,将蚝肉清洗后进行蒸煮,过滤去除牡蛎肉,得到的熬煮后的汤汁作为蚝油的原液,再加入各种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进行调色、增稠、提鲜最终形成蚝油。
为了避免蚝油的分层与结块,通常要加入淀粉、食用级别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与黄原胶等进行增稠,保证成品蚝油浓厚均匀分布,同时加入增稠剂的蚝油中自由流动水的含量降低,也有效的延长了蚝油的保质期。
也正因此,最终形成的粘稠质地的蚝油的流动性极低,导致我们在使用时很难倒出来。
其实,我们在使用时,有很多技巧可以避免蚝油挤不出来,或者挤出来的量过多造成浪费的尴尬。
其一是物理疗法——轻甩油瓶。倒蚝油时,可以轻甩油瓶保证有蚝油被甩到瓶口,但是应保证蚝油不要充满玻璃的瓶颈部分,这样微微倾斜蚝油就可以在空隙中缓缓的倒出。倒完后应该旋转玻璃瓶身,可以保证在瓶口处的耗油流回瓶子内部,避免浪费。
其二是辅助疗法——安装挤压泵头。在家中自制或者购买商品化的挤压泵头、抽液器替代原有的耗油的封口,这样通过挤压就可实现耗油的适量的使用,且操作方便。需要注意的是,若是蚝油的密闭性不好很容易变质,因此最好将蚝油放在冰箱冷藏中保存。
其三稀释疗法——毛巾热捂。蚝油难倒,主要是其流动性极低,使用前,通过热毛巾在蚝油瓶身热敷,温度升高会使降低蚝油的粘稠度、增强其流动性。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