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0. 总复习》复习计划和复习内容设计,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如何复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如何复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巜总复习复习计划和复习内容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如何复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0. 总复习》复习计划和复习内容设计

高新区第六小学刘恒

复习内容分析:

1.测量:

  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并能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单位,同时能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

  2.万以内的加减法:

  多位数加减多位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和笔算的验算(特别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

  3.四边形:

  认识四边形,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连续进位的计算)

  5.时分秒: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学生能做到节约时间。

  6.分数的初步认识:

  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7.倍的认识: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

8.数学广角---集合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复习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发现各单元内容与以前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主要有长度和质量单位、时间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和整数的关系),初步认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2、复习后,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查漏补缺,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复习阶段得到不同的发展。

复习的方法措施: 

1、计算部分:A、口算:坚持经常练,每节课都安排3、5分钟时间练,练习的方式尽可能的多样,如听算,视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同时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运用。B、乘除法计算:先要复习算理、计算法则以及应注意的地方。重点讲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题目。

  2、应用题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联系、对比结构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看到题目的条件。问题变化时,解题的步骤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3、图形部分: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分清这几种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4、计量单位部分:多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运用。

  5、注重在总复习阶段温故知新、拾遗补漏和培优补差。比如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班内的后进生,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习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7、整理出易错题让学生在分析、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认识。

  8、分析历年的评价内容,把握练习方向,针对本班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

复习重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多位数乘一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4、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单元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

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

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

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

半时=30分30分=半时

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

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7、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

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

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

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

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7、(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8、减法的验算方法: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9、加法的验算方法: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 宽)×2 或长×2 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1.用"一一对应"和"列(表)举法″寻找"重复″的事物与数量;

2.认识了解"韦恩图″即"集合图"并用它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3.使用"分类归纳″的方法,结合数学问题实际填写集合图;

4.利用简单的排列组合技能,通过分类与数形结合的方法全面地思考问题,使用"集合图”解决数学实践问题;

5.给合教材编排的思考题,复习回顾"搭配"问题,培养学生简单的排列组合思想、有序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为下册的"数学广角″学习垫定基础;

6.集合圈(图)的意义:用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范围代表集合,以及用这样的几种或几个集合直观地表示某类数量或事物及其它数量或事物关系的图示我们称为集合圈(图),还叫做韦恩图,也叫做文氏图。

7.集合图构成部分的名称有:全集,空集,交集,并集,子集,补集,元素,集合等,这部分知识到高中要具体的学习,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8.简单集合问题的计算公式:一部分数 另一部分数-重复数=实际总数

实际总数 重复数-一部分数=另一部分数

实际总数 重复数-另一部分数=一部分数。

复习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1米=1000毫米 1千米=1000米1千米=10000分米1千米=100000厘米1千米=1000000毫米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复习加减法计算公式及验算:

减法:1.被减数—减数=差 2.减数=被减数—差 3.被减数=差 减数

加法:1.加数 加数=和 2.加数=和—加数

加减法的验算:

加法的验算:

1.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

1.用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2.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

复习本册重难点:

1.四边形:

四边形的特点: 1.四条直的边 2.四个角 3.封闭图形

平行四边形特点:1对边相等 2.对角相等 3.容易变形

周长:

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长 宽)×2 或长×2 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时分秒:1分=60秒1时=60分

2.分数:

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几份分母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的意义:其中的几份

分数比较大小:

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复习课时安排:十课时

(注:愿益利学教,家校共育。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