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崇奉藏传佛教,乾隆以来西藏大量的佛像及法器进贡宫廷,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珍藏着大量的藏传佛教文物,它们原存于清宫多处藏传佛堂。尤其是藏传佛教的法器与供器,器类繁多,大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兼有木雕、骨雕、石雕、海贝壳以及布、丝织、锦缎等面料制品。其质材各异,造型奇特,制作构思巧妙。
这些法器大体可以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魔、劝导六大类。袈裟、帽冠、项珠、哈达等属于礼敬类;钟、鼓、铙、钹、磬、海螺、大号等属于称赞类;塔、坛城、五供、七珍、八宝、八供养、八陵供等属于供养类;念珠、木鱼、锡杖、净瓶、嘎巴拉碗等属于持验类;护身佛、秘密符印、金刚铃杵、法剑、钺刀等属于护魔类;玛尼轮、转经筒和刻有或写有六字真言的幢、石等属于劝导类。每件法器都有其不同的宗教含义,有的法器兼有数种用途。
年前故宫的“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可以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次举办的以历代班禅及宫廷佛教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展览,我一直在想该如何为各位读者呈现这次盛展,于是有了今天的这篇,只说藏传佛教的法器与供器。美图、细节图,多多的,希望大家看的过瘾。
喀章嘎喀章嘎又称金刚杖、天杖,为密教象征意义最复杂的法器之一,主要象征终极菩提心是大乐和空性的结合。相传它是从密教法器中的独股杵演变而成,但一般的喀章嘎个体比独股杵大数倍。在密教中,喀章嘎象征修行佛法犹如金刚杖之坚固,具有不拔之信念,且能驱魔胜邪。
喀章嘎以铁錽金工艺制作,顶部竖立三佛首,称作干、萎、湿,代表佛之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佛首下铸饰十字金刚杵和宝瓶,宝瓶下为喀章嘎大杖,大杖呈六面柱形,上粗下细,上錾刻回纹图案。大杖底尖饰莲花纹杵头,上系黑色丝线。
铁錽(jiǎn)金喀章嘎,清乾隆时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原藏于紫禁城梵华楼供箱
这件喀章嘎顶部自上向下饰有金刚杵、骷髅头、萎人头、鲜人头、宝瓶、十字金刚杵、法铃,底部饰莲花尖头。杖杆八面,象征佛陀的“八正道”。骷髅头、萎人头、鲜人头三颗佛首,称作干、萎、湿,代表佛之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身,即法身、应身、化身。
鋄(jiǎn)金工艺是我国传统的铁器表面装饰技法之一,是将丝线或箔片形制的金、银等贵金属利用锤子等工具,按照纹样的要求嵌着在铁器表面,形成与铁质基底强烈色差的装饰效果。由于“錽”(jiǎn)字很难读,很多人都用“错金”来代替,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这种技艺自元代以来被大量的使用在法器、兵器、配饰、生活器物等之上,其当时使用之人级别之高,甚至以此彰显自己的地位。
法叉
法叉,又称法戟、三叉戟,佛教护法神最常用的兵器。三股叉有三叉头,代表佛、法、僧三身及空行或身、语、意的结合。三叉下附骷髅,代表无常。
铁法叉,清乾隆时期,铁、象牙、紫檀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原藏于紫禁城梵华楼供箱
此三叉戟较长,一端为铁质三叉头,叉头端下方饰象牙雕成的骷髅头,怒目呲牙,庄严而富有威力。另一端为半截金刚杵,叉头和杵头以中间粗两头略细的紫檀木柄连接。
方法勺
方法勺,又称“护摩勺”。方法勺是藏传密教烧护魔仪式时用以浇油之器具。护魔,意为焚烧、火祭。藏传密教把护摩之火视为如来一切智光之表征,修增益法时,即用方法勺向炉中焚烧之果木浇油,以助火势。
有大小二种,大勺又称注勺,用于将供物注入炉中;小勺又作泻勺、祭勺,用于将苏油等供物泻入大勺,或直接泻入炉中。依《瑜伽护摩轨》所说,大勺为柘榴果形,以柘榴果含容多实,表金刚萨堙万德具备;勺内所刻三股杵,为金刚萨埵之三摩耶形,即表示心、佛、众生平等之净菩提心。小勺为圆形,象征圆满之佛德。勺内刻八叶开敷之莲花形表胎藏大日,或刻金刚杵(即五股杵)表金刚大日。
方法勺,清乾隆时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
方法勺为铜镀金质,勺内分三层逐渐低落,外方内圆,状如坛城。长柄空心,分两节,可插接成一体,上饰莲瓣纹。
方法勺为铜镀金质,勺内分三层逐渐低落,外方内圆,状如坛城。长柄空心,分两节,可插接成一体,上饰莲瓣纹。
骷髅棒骷髅棒最早是由骷髅做成,金刚杵头暗示其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是众多藏传佛教忿怒尊的持物,象征着业力的死亡及万法皆空可以恫吓降伏三界中一切邪魔。
骷髅棒,清乾隆时期,铜镀金、象牙、紫檀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原藏于紫禁城梵华楼供箱
此棒两端各装有金刚杵杵头、二杵头由上粗下细的紫檀木柄连接。骷髅头造型和上面法叉上的骷髅头如出一辙。
法螺
根据佛教经典记述,释加牟尼说法时声音洪亮,如大海螺的南音响彻四方,故在佛教中称之为“法螺”。僧人举行佛事活动中吹奏法螺表示比喻佛说法声能远闻,可被众生聆听,且可消除众生内心恐惧,故法螺成为佛教中常用法器和供器。
佛教法器中的海螺有左旋、右旋之分。除左、右旋螺同样具有的“传扬佛法、使闻声者驱逐恶魔、灭诸罪障”等含义外,右旋螺还被视为“福吉祥瑞”的定风珠,据说渡江海者将其供于船头,能使江海风平浪静,护佑渡江海者平安。据传,海螺只有经过生死五轮回之后,才可能变成右旋螺,可见右旋螺少而珍贵。
乾隆皇帝特为右旋螺御题诗句:白螺右旋为至宝,梵音普具三乘法。如是梵音如是闻,群生悉被福无量。
金錾花嵌宝石银里右旋白螺,清乾隆五十年,西藏,故宫博物院藏
此右旋白螺为乾隆五十年七世班禅进献。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禅在北京西黄寺圆寂后,扎什伦布寺于次年访得候选灵童四人。经过索本堪布扎萨克喇嘛及八世达赖喇嘛鉴别,确认于后藏吉雄地方的孩子为六世班禅转世灵童,遂向乾隆帝上表奏明。十二月二十日,乾隆帝颁示敕谕以表示承认。乾隆四十九年,七世班禅完成坐床及受近事戒仪式。次年正月乾隆帝遣驻藏大臣颁给班禅敕书、哈达等。班禅呈进内库长哈达等,上表谢恩。
右旋海螺,清乾隆时期,西藏,故宫博物院藏
外表呈白色,无装饰,被置于一鞔皮盒内,盒内附白绫签一,上书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其汉文为“乾隆四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所进大利益右旋白螺护佑渡江海平安如愿诸事顺成不可思议功德”。
此物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进京朝觐献给乾隆皇帝的礼品之一。
银胎绿珐琅嵌宝石盖海螺,清乾隆四十五年,西藏,故宫博物院藏
海螺口部接银胎珐琅盖,通体烧蓝釉,呈莲瓣式,满饰缠枝莲纹,嵌各色宝石及绿松石等,盖顶有钮,是天然海螺与珐琅制品完美结合,甚为精工。海螺附有漆皮匣,匣盖内衬有长方形白绫签,从左至右上有墨书藏、满、蒙、汉四体铭文。六世班禅祝贺乾隆七十寿辰而进献的贺礼。
金翅法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西藏,故宫博物院藏
螺通体白色,螺顶及螺口处分别镶金口及金翅作为装饰,故称“镶翅法螺”。此螺黄签上记载,七世班禅丹必尼玛坐床后,照例呈递丹书克,呈进左旋螺蛳一份(金翅)。由于此件海螺与七世班禅所进其他器物风格相近,故推测此螺亦是七世班禅所进。
嘎巴拉碗
又名托巴,是用人的头盖骨、水晶、黄金做成的一种骷髅碗,又称内供颅器、人头器,周边再镶银或镶金。其上有盖,其下有座,座三角形,满缀代表火焰的花纹。颅器有表供养之甘露,或代表一切福德智慧资粮。是修“无上瑜伽密部”举行灌顶仪式的法器,为藏传佛教法器之一。
灌顶的意义是使修行者聪明和冲却一切污秽。密宗修行者举行灌顶仪式时,在灌顶壶内盛圣水,头器内盛酒,由高僧将圣水洒在修行者头上,并让其喝酒,然后授予密法。
藏传佛教密宗盛行用人的骨骼制成各种法器,不过制作嘎巴拉碗的头盖骨,必须来自修行有成的喇嘛,依其生前遗愿制成。
金盖托座镶银里嘎巴拉碗,清乾隆四十五年,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故宫博物院藏
供碗配金质碗盖、托座及底板。碗盖表面凸錾花卉及八宝纹,另附金刚杵形扭。碗托座为有底三角形,束腰上焊有三个小骷髅头,外壁饰有火焰纹、莲纹。托座底部刻有藏、满、蒙古、汉四体文字“大清乾隆敬制”。梯形底板表面周錾海水江崖及螺旋式火云纹,之下亦有四体“说语”。此碗为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于宁寿宫念经时进献,原藏于宁寿宫。
嘎巴拉鼓
藏语称作扎玛茹,是西藏密教手鼓的一种,有木制、骨制等种。嘎巴拉鼓既是乐器,也是密宗修法时常用的法器之一。在密宗修法时,可与金刚铃、金刚杵等法器合用。嘎巴拉鼓是以头盖骨粘合成鼓腔,外面蒙薄皮,鼓面涂上绿色,再用金色绘制莲纹等图案。鼓腔中部有金属腰箍,一侧系有丝制的小锤,以便击打鼓,另一侧带有小环。据说此声可驱除恶魔,因此,嘎巴拉鼓常用于密教驱鬼仪式。
金嵌宝石嘎巴拉鼓,清乾隆四十五年,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故宫博物院藏
双颅骨手鼓,绿色鼓面满绘金色缠枝莲纹。金质腰箍上满嵌松石猫眼石及大、小紫宝石。五色丝绦飘带以蓝底包红绒云头纹“三角”为首,其上缀有米珠305粒,另有蜜蜡珠、珊瑚珠等各色宝石坠角,其下饰以十色丝穗。此鼓为六世班禅在承德期间进献。
佛钵
钵是僧人行乞之食器,乃比丘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囊之一,也是佛堂陈设之供器。据佛经规定,出家者使用之钵的制造材料、颜色、大小皆有定制。
青金石佛钵,清乾隆时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扎什伦布寺藏
贲巴壶
贲巴,藏语“瓶”的音译,在藏传佛教中使用很广,有流者称壶,无流者称瓶。贲巴壶成为藏传佛教的佛事活动中贮水用的净水壶,多用金、银、铜制作。清代,贲巴壶除了作为宫中佛堂的供器外,也是皇帝赏赐给西藏、青海地区宗教领袖及佛教寺院的赏品。同时也作为陵寝的陈设供器。
绿地粉彩莲托八吉祥花卉纹贲巴壶,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扎什伦布寺藏
此件贲巴壶上部为台形口,颈部呈塔式,下接圆腹,一侧有象鼻形长流与腹相连,圈足内松石绿釉地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白地描金勾莲八宝纹贲巴瓶,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故宫博物院藏
该瓶乃乾隆年间由景德镇御窑专为清宫烧制,通体金彩描绘纹饰,腹部绘勾莲纹、八宝纹。
八吉祥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为佛前供器,通常与七珍合供于佛前。依次为:宝瓶、宝盖、双鱼、莲花、白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
粉彩八宝,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故宫博物院藏
这套瓷八宝通体以粉彩装饰,上有仰莲座托八宝,下承覆莲座,中间有云纹拥柱支撑。
白螺代表佛陀的三条颈纹。印度传统于战斗时吹响螺壳以示警;佛陀的法音有警诫众生的作用,故以白螺为表徵,同时亦代表法音能够远播。
宝瓶代表佛陀的颈,因佛法皆由佛陀口中流出,故宝瓶又为教法、教义的表徵。宝盖代表佛顶,置于佛陀顶上,能遮蔽风日。
双鱼代表佛陀的双目。佛用慧眼慈视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故又为智慧的表徵。
莲花代表佛陀的舌头。佛以广长舌说一切法,令众生都能因此知道佛教义理,是为“舌灿莲花”。莲花清净,出污泥而不染,故又表徵出世间法。
吉祥结代表佛陀的心,又称为无尽结,因为此结无首无端,代表 佛陀心法无尽。此结亦可视为两个“万字”交搭而成,因此亦为心脉的表徵。藏密上师常以此结为信众佩戴加持。
尊胜幢代表佛陀所得的果位,其能证无上正等正觉,是为佛教的胜利,故以尊胜幢来表徵。幢即是佛的旗帜。
佛教中常以法轮比喻法如转轮圣王的“轮宝”一样转动,无坚不摧。法轮也指佛陀说法如车轮旋转。
金釉瓷法轮,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故宫博物院藏
法轮通体饰金釉,仿金质法轮。金釉瓷法轮仿铜鎏金与宝石镶嵌效果,为乾隆朝所首创,至嘉庆朝仍有制作。法轮既作为八宝中的一宝,也是单独供奉物。
七珍
七珍,亦称七政宝,为佛前供器,原为古印度神话中转轮王福力所生之宝。一为轮宝,降伏四方恶魔;二为白象宝,佛以形象教人;三为绀马宝,驱驰四方,跋涉生死大海;四为神珠宝,净浊水;五为玉女宝,为转轮王之供养;六为主藏臣宝,掌宝藏;七为将军宝,是转轮王的护法神。
金嵌珠七珍,清,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故宫官网
拍摄于故宫珍宝馆
此七珍用金成造,满嵌珠石,做工精细,是宫中法器的代表作品。
金刚铃杵铃是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也称为藏铃、金刚铃等,常在修法时摇响,是诸尊警告有情,使之喜悦的法器。因其体坚固,故称金刚,又因其形为五钴形,故亦称五钴铃。藏传佛教视之为代表智德的法器。
杵是佛教法器名,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用以示坚利之智,是断烦恼、伏恶魔的法器。用金、银、铜、铁或硬木制成,长八指至十六指,其中以十六指为上,十二指为中,八指为下,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一般认为金刚杵象征菩提心,不持金刚杵念佛,念佛就达不到目的。
永乐款铃杵,明永乐,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故宫官网
这套铃杵为明永乐年间所制,内铸“大明永乐年施”,由明代宫廷制造。铃为杵形把首,上有佛首覆莲,并铸有六字真言及璎珞、金刚杵等纹饰。杵为铜镀金五股杵,两端皆出五峰,代表五佛五智。
永乐四年(1406年),西藏尚师哈立麻千里迢迢,到南京觐见永乐帝,受到隆重的礼遇。此铃杵即在永乐帝赐物之中。
坛城梵文音译为“曼陀罗”。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并塑或绘以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为便于人们修行,后人据其内容以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和绘画方式分别制成样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坛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陈设于佛堂,以供观想。
大威德金刚坛城,清,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故宫官网
这座坛城是以掐丝珐琅工艺制成,台座四面分别绘有青、黄、赤、白、绿五色,代表地、水、火、空、风。殿顶立一宝瓶,左、右各有一兽啣幡,环绕以吉祥草、幡、宝瓶及菩萨、护法。此坛城既是一种供器,也是一种法器。其体形庞大,色彩鲜艳丰富,反映了中国18世纪中叶掐丝珐琅工艺的高超水平。
注:文中图片除说明外,均拍摄自故宫“须弥福寿”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