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的电影好在哪里(伍迪艾伦娱乐圈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1)

从1969年的《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ey and Run)到1994年的《子弹横飞百老汇》(Bullets Over Broadway),在这将近25年的时间里,伍迪·艾伦(Woody Allen)一直都是美国最具魅力和代表性的电影制作人之一。他早期的喜剧富有揭露性,后来较为成熟的作品均跻身当时最佳电影的行列,其中以《安妮·霍尔》(Annie Hall)、《曼哈顿》(Manhattan)、《开罗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和《汉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最为著名。他常在自己电影里扮演主角,这些角色的幽默感常带有十足的犹太人色彩,却广受欢迎。尽管他几部向欧洲名导的致敬作品并不是特别成功,比如致敬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我心深处》(Interiors)、《另一个女人》(Another Woman)和致敬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星辰往事》(Stardust Memories)、《爱丽丝》(Alice),但这些都无疑为他以影射艺术、文学和哲学为特色、充满真知灼见的作品集锦上添花。与其他大导演不同,伍迪·艾伦和观众的交流方式几近私密,他总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角色进行演绎,而这个角色明显就是他自己的分身。

艾伦说他的发挥受其平庸所限。

现在已经81岁的艾伦仍然保持着自1982年起便一年一部电影的狂热节奏,尽管如此,观众却对他最近的一部作品普遍表示有些失望。《赛末点》(Match Point)和《蓝色茉莉》(Blue Jasmine)是他过去20年里最出色的电影,是不错,但有过誉之嫌,大概是因为我们都特别期待他早期作品形式的回归吧 。(纽约时报的A·O·斯科特有句精辟的评论,他说《赛末点》的确是艾伦十多年来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但也经受不住这般夸:就像往香槟里面掺兴奋剂。)剩下的作品要么表现平平,如《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要么烂得一塌糊涂:《独家新闻》(Scoop)、《怎样都行》(Whatever Works)、《爱在罗马》(To Rome With Love)。前者虽也收获了熟悉的掌声——《午夜巴黎》荣获奥斯卡原创剧本奖,而后者却是大家在讨论伍迪·艾伦作品质量时选择礼貌性忽视的对象。

结果就是证实了艾伦作为大导演的地位(不像他的人品)出乎意料地坚不可摧,尽管他常常给出恶劣的自我评价。在拍摄《赛末点》时的一则采访里,他称自己“发挥受平庸所限 ”,并继续说道如果他会再有一部伟大的作品出世,那也只能是碰巧。过分谦虚?绝对有点儿。但我们当然还是选择原谅他。

多年来,证据逐渐累积:伍迪·艾伦实为一位懒得惊人的导演。但这点还挺受演员们欢迎,因为在拍摄现场他很少作出指导,并且会尽量“一条过”,被称为“演员的导演”。艾 伦这里又耿直了起来,“我很懒而且不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在2015年接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采访时解释道。“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和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会为了细节问题工作到半夜,我不管,到6点了我就想回家,我要吃晚餐,我要看球赛。拍电影不是我存在的全部。”

伍迪艾伦的电影好在哪里(伍迪艾伦娱乐圈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2)

此评价的最新论据来自艾伦的助手艾瑞克·莱克斯(Eric Lax),他的第四本书《从开始到结束:伍迪·艾伦与电影艺术》(Woody Allen and the Art of Moviemaking)便是对艾伦赞美皮衣下的控诉。这本书聚焦2015年《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一部看的 人很少、喜欢的人更少的电影,它以第三人称日记的表现手法详叙了导演对拍摄过程的漠然态度,言辞偏激到甚至让人担心这会砸了艾伦的招牌。那么艾伦到底是怎样、又是为何 仍能享有他目前的声誉呢?莱克斯另一篇冗长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探秘的好机会,答案的关键多少是个悖论:艾伦的名气正是取决于他的懒惰,那些毁了他很多电影的懒惰。

虽然书名里有“艺术”二字,莱克斯却吐槽艾伦的拍电影技术更像是流水线工作。从头到尾,这个企业都在为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弃质量于不顾。从莱克斯的文字中看来,剧本、卡 司、摄影……艾伦在每个流程中都只执行了作为导演义务的一小部分。不然他怎么能保持如此疯狂的制作速度——只要保持神经质般的痴迷而无需高强度的奉献。(《爱在罗马》 里,他老婆跟他说:“你把退休等同于死亡。”这句话真是说到家了。)

艾伦最常被引用的名言——“到场意味着成功了80%”,似乎适用于他工作的方方面面。艾伦对他电影的一切都秉承着“不解释”的态度,他这种风格在大导演中可谓独 一无二,也正因此造就了他的懒惰。他的电影虽然都由大型工作室发行(比如最近的亚马逊工作室),但制作却和这些工作室没有一丁点关系。艾伦自己筹资,投资者经常对投资 项目一无所知就签字了。(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从来没有给过任何一个投资者超过三四行的解释。”)拍摄时,艾伦的老搭档制片人(也是他的妹妹)莱蒂·艾伦森(Lett y Aronson)、剪辑师艾丽莎·莱普赛特(Alisa Lepselter)以及摄影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总会给演员提供建议,但说到底,这些建议是去是留还是得由艾伦决定。

他通常在开拍后才会给演员做出指示。

《从开始到结束》一书中超过一半的内容是分场叙述,记录了电影《无理之人》32天的拍摄日程,因此对艾伦创作过程的叙述有限。但是罗伯特·格林赫特(Robert Greenhut)——艾伦的另一位长期制片人,在《伍迪·艾伦:一部纪实影片》(Woody Allen: A Documentary)中对他大为赞赏,格林赫特 表示:“我从未见过创作如此之快的人。”艾伦曾炫耀他在《赛末点》影片中把中心人物从英国人变成美国人后的一小时左右重塑了该人物形象——修改几乎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最近观看艾伦电影的人发现他极度依赖电影的声音效果,关于这一点,他本人也作了非常机敏的批评,莱克斯引用了他的原话:“不要让演员和观众交流,这会让你远离强烈的现 实感,也会毁了一部影视作品。”

在莱克斯的叙述中,艾伦挑选演员的方法十分滑稽。朱丽叶·泰勒(Juliet Taylor)和帕特里夏·迪瑟特(Patricia DiCerto)是与他长期合作 的选角导演,她们给艾伦推荐演员,展示演员们的电影片段,要是艾伦看到了他喜爱的演员,他会跟他们进行快速面试,“快速”意味着面试只有一分钟……(演员们)不知道他 们会演哪个角色,也不知道电影的内容。每次面试都和上一个完全一样……(艾伦)站在中间,走过去握手,说道:“七月初我会拍一部电影。我们认为你可能适合某个角色,我 今天想看看你的表现。”通常演员会紧张得连话都说不清,结结巴巴说一些得体的话。然后伍迪表示感谢,演员就离开了。

那些有表演压力的演员,在了解了安格鲁·戴斯·克莱(Andrew Dice Clay)在电影《蓝色茉莉》中的表演后,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

别的困难也就消除了。艾伦的剪接师有时必须不得不容忍片段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艾伦拍的还不够多,她无法选择。艾伦对音乐的挑选十分果断,他只局限于自己喜欢的音乐,比 如爵士乐、古典音乐和美国的标准音乐,因为他不喜欢和作曲家工作,仅此而已。

随着拍摄工作的展开,艾伦的懒惰行为越来越明显。正如莱克斯所说,艾伦在拍摄中是最空闲的一个,他的合作伙伴(比如采景人、服装设计师等)总是累死累活的。莱克斯这样 形容道:“伍迪在影片开拍时架子就端的高高的,经常让演员受挫,他们只想发挥自己最好的演技但是却不能引起艾伦的注意力,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关于拍摄工作,艾伦 承认:“我没做任何准备,也没有预演,大多数时候我不知道我们在拍些什么。”的确,艾伦在开拍前没和任何演员谈过。那些小演员除了他们拍摄的场景甚至都没见过整个脚本 。(帕克·波西(Parker Posey)在首次出演《无理之人》时都不知道这是一部喜剧还是一部戏剧。)

艾伦对演员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明确限制无疑吸引了很多一流人才。

伍迪艾伦的电影好在哪里(伍迪艾伦娱乐圈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3)

在拍摄现场,艾伦通常不会在开拍前给演员们做出指示。要是他对表演不满意,他会提出建议。除了限制取景镜头的数量,艾伦十分喜爱“主镜头”(从某一个角度就能抓住整个 场景)而非多镜头,因为多镜头需要连续拼接到一起。以前,艾伦会预留足够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影片的回顾和补拍,1987年的《九月》和1989年的《罪与错》都进行过大 量的补拍。但是根据莱克斯的叙述,艾伦早在20年前就不再这样做了,他尽量跟着既定安排走,部分原因是用于预算的资金全部出自于他自己写作和导演赚来的钱。

《从开始到结束》中有一篇文章写到,剪辑师告诉艾伦,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导演对每一个单镜头都要拍很多次。艾伦对此十分震惊:“真的啊?那他的电影一定很棒。”2014年连姆·尼森(Liam Neeson)采访了艾伦,在谈到《丈夫与妻子》(Husbands and Wives)这部作品时艾伦说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拍摄方法。

“没有重复拍很多次吧?”

“没,没有,绝对没有。”

“他想每天六点前完工。”

“哦,我们四点就结束了。太t m棒了。”

艾伦能够久负盛名,尼森言语间的愉悦为此提供了很好地解释。制作电影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过程,艾伦制定了一套非同寻常的商业模式,照顾到了所有人的利益。不仅是自身,他 也希望自己的演员们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拍电影,这一点使他的电影能够源源不断地吸引一流人才加入,尽管演员们的片酬只比美国演员工会(Screen Actors Guild)规定的最低片酬高了一点点。在影坛,真正家喻户晓、国际知名的人物寥寥无几,艾伦是其中之一,参演他的电影能够为职业生涯画上浓墨重彩的一 笔。特别是对于那些渴望表明想要演绎严肃作品的年轻女演员来说,这样的经历就是理想的证明。想一想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2005-2008年共参演了三部伍迪·艾伦的电影)和艾玛·斯通(Emma Stone)(2014-2015年参演了包括《无理之人》在内的两部电影)就知道了。

拍摄艾伦的电影只需要极少的投入,对时间紧迫的演员来说,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莱克斯在另一位导演迈克·李(Mike Leigh)的身上看到了二人的强烈反差。这位专注小成本艺术电影的导演会在电影开机前就要求演员们排演数个星期。在拍摄由达米安·沙泽勒(Damien Chazelle)导演的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时,斯通和她的搭档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在开机前排练了四个月的时间。除 例行的事务之外,他们要练习唱歌和舞蹈,高斯林还要练习弹钢琴。实际上在《无理之人》中斯通扮演的角色也会弹钢琴,但在情节上并没有这部电影中的重要,艾伦都没有指望 她在电影中假弹,仅仅拍摄了一个钢琴挡住演员的手的演奏镜头。同样,在电影《赛末点》中,乔纳森·莱斯·梅耶斯(Jonathan Rhys Meyers)扮演了一位击败过网坛传奇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fassi)的职业网球选手,他在球场上的镜头说明了网球训练并不是必须的。而现实中,他看上去好像从没有举起过网球拍一样。

这种走捷径的方式在电影制作声誉方面引起了良性的反馈循环,艾伦被认为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电影导演,一部分原因是许多巨星愿意多次与他合作。同时,作为导演,他被公认的 重要地位吸引了许多明星前来,因为他们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电影的拍摄,并且能够为自己打上“与艾伦导演合作过”的标签。长期积累的声誉也让他的投资者们沾了光,有的 人 甚至得到了参演小角色的机会。他们的投资出现亏损的风险很低。艾伦的电影几乎总能收回本就不高的制作成本,说到这里,演员愿意以低廉的片酬出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时一部电影会让他们赚得盆满锅满。(《午夜巴黎》以1700万美元的成本获得了1.5亿美元的票房)事实上,这些电影中口碑较好的作品几乎都可以使导演、演员、投资 者的各自利益达到平衡。

艾伦年轻时就开始每年推出一部新片,既然如此,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从九十年代开始他的电影质量突然出现了下滑呢?尽管他还很健康,年老也许是一个原因。与早年相比, 他电影的拍摄期明显缩短了(1973年上映的电影《傻瓜大闹科学城》足足拍摄了101天),现在的他胸怀大志是谈不上了。当被问到如果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他的电影是否 会更精彩时,艾伦始终认为电影已经呈现了最好的样子,额外的工作并不会让它们变得更好。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一位导演的后期作品往往会变得没有新意,这是很常见的,特 别是当他把死亡、哲学、老夫少妻长期当作主题,而艾伦就是这样一成不变。

艾伦也对自我检讨做好了准备。2015年,他在NPR的采访中指出:“我不是一个求知欲强的人,旅行、到其他地方看一看、尝试新事物,我对这些都不感到好奇。”在他电 影高产的那几年,他终于功成名就。这期间,他追求直击人心的电影主题,故事情节几乎都安排在他的出生地纽约,还频繁投身于喜剧和演艺行业。近几年,他到伦敦、巴黎、罗 马、巴塞罗那进行拍摄(均为电影情节发生地),他对这些地方的了解,仅仅是一个缺乏热情的游客的水平。因为不熟悉伦敦,电影《赛末点》遭到批评;《爱在罗马》这部电影 像是靠一本旅游指南(Fodor’s)拍摄出来的。

艾伦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常常以才华自居,他语速惊人——有关恐惧、焦虑、文学的内容他常能脱口而出,滔滔不绝,但别的演员zuo dao zhe y就很困难。如今艾伦和他的演员联 系很少,但他曾经和女演员们联系密切,在这些女演员中,路易斯·拉瑟(Louise Lasser)、戴安·基顿(Diane Keaton)和米亚·法罗(Mia Farrow)长期与他搭档出演恋人的角色,在艾伦电影作品的全盛时期,她们出演了23部电影中的22部。

艾伦下一部电影《摩天轮》(Wonder Wheel)的故事背景设在了二十世纪50年代的布鲁克林,他长大的地方。这应该是个好消息。实际上,这个故事发生在布鲁克林的科尼岛(Coney Island)。多年前在电影《安妮·霍尔》中担任角色的演员阿维尔·辛格(Alvy Singer)声称自己就是在一个过山车下面的房子里长大的。 《摩天轮》是艾 伦的第48部电影,将在12月1日艾伦生日当天上映,继十多年前的《赛末点》之后,《摩天轮》是第一部在颁奖季上映的影片。如果这部电影最终代表着艾伦向最初状态的回 归,那么我会是最高兴的那一个。但是,就算《摩天轮》大获成功,正如艾伦自己说得那样,它更像是一个幸运的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