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东北】

沙河铺等带“铺”字地名的由来

刘兴晔

沙河铺,开原市中固镇下的一个行政村。不同时期的史料,也常写作沙河堡。堡,屯堡,在东北也是村庄的意思;铺,递铺,是有特别功能的屯堡。

东城坊地名由来(沙河铺等带铺字地名的由来)(1)

辽北地名中,有许多叫铺的地名,尤其有铁岭城至开原城之间。比如边门(铺)→山头铺(堡)→沙河铺(堡)→清水沟(铺)→山岗铺(堡)等等。这些相距约十里的地名,多是铺、堡通用,两种写法都有,但读音却一律都读作pù。表明这类地名,与其他屯堡不一样,是有特别功能的屯堡——递铺。

沙河铺名称的由来,涉及史上的递铺制度。递铺,古代写作“递舖”,是驿站的一种,多指急递铺。

急递铺是我国元、明、清时期专司传递官方文书的通信组织。《元史·兵制》称:“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接力传送,昼夜不停,是急递铺通信的显著特点。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设置急递铺,它成为专一的、全国性的官方通信组织,只负责传递官方文书,并不担负递运所的运送物资和驿站的接待过往官员的任务。急递铺相隔10里、20里、30里不等,由此留下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等地名。

铺兵昼夜不分,在铺值班,遇有公文到达,立即出发走递,程限一般为每昼夜行400里。急递铺兵,简称铺兵,又称铺丁、铺卒。元代每急递铺置5人。铺兵皆腰系革带、悬铜铃、持枪、挟雨衣,赍文书以行,夜则持火炬,以警沿途车马、路人闻铃让路,夜则用以惊虎狼。所到之铺,铺人闻铃须出以待其至。清代的邮驿主要由驿、站、塘、台、所、铺六种组织形式构成,各有其职责范围。铺即递铺,也叫急递铺,是传送普通公文的组织。据《清光绪会典》载,全国18个省有递铺13,935处,铺兵44,643人。咸丰四年(1845),清政府大规模裁减递铺经费,使递铺元气大伤。加上递铺传送公文,全靠人力行走,速度缓慢,难以保证时效等原因,终于衰落下去。1896年,大清邮政正式开办,递铺的作用日渐消失。

递铺的这种衰落,从清水沟铺至今连铺名都脱落遗失就可反映出来。据咸丰本《开原县志》记载,清朝中后期在开原仅存有清水沟铺和在城铺两处递铺,“邑南清水沟铺,铺兵二名,与铁岭县边门铺相接,于乾隆五年奉文裁汰,改为递文马快”。由此看来,边门铺、山头铺、沙河铺、清水沟铺、山岗铺等等都是古代递铺,清代有的沿用,有的就只剩村名了。

能保留铺名的村,也不一般。因为当年的递铺,由于打尖吃饭、住宿、钉马掌等需求,逐渐由孤零零的站铺发展为村屯,有了饭馆、酒馆、铁匠铺、大车店等商家,逐渐形成集镇,即便递铺取消了可铺名却流存了下来,这也应该就是沙河铺、山岗铺村名的来历。

2021年2月27日于酌书山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