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村上春树

从我开始意识人是迟早要变成老人的,变老总有一个过程。

老人留给我的印象是:老态龙钟,年迈多病,拄一拐杖,不然就坐着一个轮椅,七八十岁的年纪。

这或许是浅薄而无知的认为了。因为在我五十五岁的时候,我仍天真幼稚的认为我还可以去创业或干一番事业。

简单的六零后(杂谈六零后)(1)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认知的人可能不止我一个,或许他们比我小几岁或大一点。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今年最大的已六十三岁,最小的也五十四岁。

突然间有一天,坐在桌前,无名的悲哀和失落,莫名的在大脑里萦绕不散。

简单的六零后(杂谈六零后)(2)

记得曾和同事朋友聊天时,他们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想象,每个人会说:等我退休后,好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吃喝玩乐旅游享受美好人生。

去年,我退休了。

我虽没有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和诗情画意,但也没有把退休后想的有多可怕,只是觉得一切随遇而安吧,一切都是未知,也可能带孙子孙女,也可能去找寻远方和诗歌。

简单的六零后(杂谈六零后)(3)

回到现实中,发现曾经的计划变为了梦幻,家里家外,有孩子老人还有随时病痛的不舒服带来的心烦。

我是1964年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做了一辈子老师,相对农村家庭、工人家庭的孩子来说好一点,基本上没饿过肚子,经历过计划经济下的供给制,排队买一斤大肉,每月限量的大米供应,早早在粮库门口拿着粮票买豆腐。

简单的六零后(杂谈六零后)(4)

家里的孩子因为环境影响和教育关系,都考入了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的人生却发生了变化,有很早就离婚,也有后来离婚而信教,独自一人流浪天涯。

这二年,有闲时间静下心来让自己去思考过去的生活碎片,为什么来自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在流逝的岁月中发生了如此变化,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教育对三观的确立,还是自我性格对未来成长过程的确定?

简单的六零后(杂谈六零后)(5)

也许,成长路上每个人不尽相同,每个人生活方式和三观的不一样,这个世界上我不能用自己的幸福价值观去定义别人的幸福指数,只是你以为的你以为,在你眼里的不幸福未必在他人眼里就是苦难。

简单的六零后(杂谈六零后)(6)

退休一年了,感悟挺多,人生海海。在一生苦旅中,像一条独自启航而漂零大海的一叶孤舟。

也许财富能买来物质和欲望,但到了这个年龄,却买不到曾经的一斤白酒加三斤清炖羊肉的快乐,更没有了酒后兴奋冲进kTv而三点才回家的激情了。

人生需留白。

简单的六零后(杂谈六零后)(7)

曾经的年轻,恨不得夜夜笙歌,天天不醉不归。现实却早已物是人非,坐在桌前,回忆过去,仿佛是一场梦幻,似曾相识却陌生,一切欲望像雾像云随风而去。

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越来越多揪心和牵挂,多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不去牵挂他们牵挂谁?又有几个像我们生于六十年代的这一代父母,真正做到“该撒手撒手,放下自已,享受当下”呢?

简单的六零后(杂谈六零后)(8)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就是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享天伦之乐。

邻居去年买了房车,准备疫情结束后,好好享受旅行之乐,年前儿子一个电话,二老屁颠屁颠买了机票毫不犹豫飞去了澳洲,因为孙子没人带。

一辈一辈往下疼,这就是人性。

网上刷到一对七十多岁的老俩口,一辆房车游世界,也有退休后义无反顾独自一人驾车全国到处跑,但这一切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退休的人是闻鸡起舞,柴米油盐,人间烟火,去最多的地方,一个是公园,一个是医院。

简单的六零后(杂谈六零后)(9)

如果你寂寞,那就找点爱好和乐趣。诗书琴画,找二个老朋友偶尔小酌一杯,聊聊人生也未尝不可。

也许,这便是我眼中的退休生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们应该积极调整好心态,多有一份爱好,让退休的日子更加丰富多彩,阳光明媚。

简单的六零后(杂谈六零后)(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