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的事迹(诸葛故事)(1)

芜菁,别名诸葛菜 (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3日《南方周末》)

经过口头文学的渲染,尤其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打造,诸葛亮被包装塑造成撒豆成兵的“妖道”形象,出没于各种奇幻场景,医药领域也能看到他的身影。

诸葛行军散最为晚出,这是清代人拟的处方,专治瘟疫,据称有“开窍辟秽、清暑解毒”之功。为了取信于人,检出《三国演义》第88回诸葛亮渡泸水征孟获,马岱送来解暑药的情节作为标榜。后来蔡东藩作《后汉演义》,居然信以为实,第92回“尊西蜀难倒东吴使,平南蛮表兴北伐师”,结尾说:

亮分犒将士,一无所私。唯途中往返,辄患暑疫,经亮采查药物,合锉为末,用瓶收贮,每人各给一瓶,遇有中暑中疫等症,吹鼻即解,故盛暑行军,奔波万里,得免死亡。今药肆所售“诸葛行军散”,就是当时留下的秘方,这且无庸絮述。

诸葛亮六出七擒,长途行军粮食供给是大问题,与之有关的两段传说皆见于本草。《本草拾遗》有孝文韭,谓是后魏孝文帝所种,条文内提到:“又有诸葛亮韭而长,彼人食之,是蜀魏时诸葛亮所种也。”不知前后因果,无法讨论品种,不过既然名“韭”,一定符合“剪而复生”的特征,正好充作军粮。

与韭菜相比,芜菁的意义更加重大。芜菁亦称蔓菁,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Brassica rapa,芜菁也有地下有膨大肉质块根,经常与萝卜混淆。《诗经》“采葑采菲”,郑笺云:“此二菜者,蔓菁与葍之类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芜菁之类,在《急就篇》中都属于“园菜果蓏助米粮”者,其被称作“诸葛菜”,也有故事。《刘宾客嘉话录》说:

公曰:“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何?”绚曰:“莫不是取其才出甲者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长,三也;弃去不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斸食,六也。比诸蔬属,其利不亦博乎?””曰:“信矣。三蜀之人今呼蔓菁为诸葛菜,江陵亦然。”

清人有一首减字木兰花占咏诸葛菜云:“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浓青浅翠,驻马坡前无隙地。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借题发挥,称得上翻空出奇。

诸葛传说也不都是美好,本草中无意留下一段不和谐的音符。

《后汉演义》说诸葛亮平南以后,或请留汉人官吏与孟获同守蛮方,亮慨然道:“设官有三不易,留官必当留兵,兵无所食,必将生变,是一不易;蛮人屡败,父兄伤亡,免不得记恨官兵,互生衅隙,是二不易;汉蛮易俗,当然异情,留官抚治,怎肯相信?是三不易。今我不留人,不运粮,但使他相安无事便了,若欲令彼同化,容待他年。”

而《海药本草》椰子条引《交州记》说:“武侯讨云南时,并令将士剪除椰树,不令小邦有此异物。”按,棕榈科植物椰子Cocos nucifera是南方热带物种,中原人士罕见,再加上形态特殊,遂有若干传说。如《南方草木状》云:

椰树,叶如栟榈,高六七丈,无枝条。其实大如寒瓜,外有粗皮,次有壳,圆而且坚。剖之,有白肤,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极肥美。有浆,饮之得醉。俗谓之越王头,云昔林邑王与越王有故怨,遣侠客刺,得其首,悬之于树,俄化为椰子。林邑王愤之,命剖以为饮器,南人至今効之。当刺时,越王大醉,故其浆犹如酒云。

梅尧臣《李献甫于南海魏侍郎得椰子见遗》句“魏公番禺归,逢子芜江口,赠以越王头,还同月支首,割鲜为饮器,津浆若美酒”,即用此意。

传说椰子是越王头颅所化,未必有特别之贬义;但因为中原无此,便要予以剪除,似存在“民族沙文主义”倾向,属于“政治不正确”者,所以这一段故事很少被人提起。沈佺期《题椰子树》“不及涂林果,移根随汉臣”,感叹椰子不能如涂林安石榴一样,移栽中土。诗中隐含的情绪,与诸葛武侯恨“小邦有此异物”的心态约略相近。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 王家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