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了。

历史课本上,涉及变法的事件,有不少都是这个结局。要么是变法失败,要么是主持变法的人失败。商鞅、晁错、王安石、张居正,以臣之身而败,以帝位推动变法而失败的,光绪榜上有名。

课本上说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未免表述的不够充分,易被误解。资产阶级的天生属性就是追求增值,为了这个目标可以施加任何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剥削---相对而言都算是温和的、掠夺、明抢、屠戮、战争或挑动战争、分裂或颠覆政权....这样一头洪水猛兽,怎么都想象不出它哪里会有软弱性。因此,只能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当时的历史周期里,这一部分的资产阶级是有软弱性的。

所以,他失败了。三年前《马关条约》所带来的耻辱,还是不能刺痛到统治阶层的每一个人。或者已经刺痛,只不过多数人随即又被当下的既得利益给治愈。

但普通老百姓却哪里有什么利益可言!割地?从此水深火热的就是我们的同胞;赔款?从此上缴的税银就要从我们身上搜刮;允许开埠建厂?那我们就得花高价买别国的工业品。

或许,老百姓想不到这么深远,也顾不得旁人,眼下他们自己就遭逢了大难,哪有余力再去给他人以悲悯!

“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时至今日,富强如此,寻常百姓的新年祈愿仍然是平平安安,安居乐业。有家住,有饭吃,身体健康,这是再朴素不过的愿望,可对当时的普罗众生来说,仍然有些过于奢求。

晚清政体不稳、社会动荡。先闹义和团,又来八国联军,一茬一茬的生死大痛反反复复的冲刷着人们已经麻木了的神经。

在这样的氛围下,1899年,老舍在北京出生了。

(二)

老舍的父亲,是一位面黄无须的旗兵,于1901年抵抗八国联军的时候阵亡。

普通旗兵在这段时期早就没了“铁杆庄稼”。失去唯一男性壮丁,对于当时的一个家庭来说,无异于毁灭性打击。

老舍的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只好“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

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

老舍就在贫困、饥饿、上不起学、又得宗月大师资助念私塾的纠葛中渐渐长大。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皇帝不做龙庭了。

后世复盘来看,这真是堪比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赋予了他伟岸的意义。但当其时,于基层民众来说,却并无什么大的风波,最多也不过是七斤嫂纠结留不留辫子,又或赵七爷穿不穿长衫。

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却同时又是这样的波澜不惊。不仅无法唤醒群众的意识,甚至不能改变群众的福祉。

“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 ——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人,还是原来的那些人,官,还是原来那些官。封建皇权时代的乡绅,隔了一夜,摇身一变,居然就成了革命党。只是不大仗义,革命了也不到土谷祠喊阿Q同去。

“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阿Q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这便是未庄---偏远乡下的情形,京城又如何呢?

原来有皇上的时候,吴祥子们给皇上效力;后来有袁大总统,就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宋恩子,该怎么说啦?

“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可大王也不能自己亲力亲为地去管那么大一个国家,总要依靠一套治理体系。只是治理体系内的人,是要遴选志同道合、思想一致的人?还是原班人马泥沙俱下?

我们无权、也没有能力评判当时的抉择是对还是错。

哪怕在后世看来,这是明智的,那是愚蠢的,为何还要那样做?但对正在身处旋涡中心的人来说,并无法精准预测未来的变量,当时的选择,应该是在综合各方因素下的最优解。既然没有更好的,至少选一个不是最烂的。

只不过就是做选择容易,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却很难。何况这后果,还要押上四万万人民的命运。

(三)

老舍当时只是一个纠结于继续上学读书还是干零活贴补家用的孩子,对于这样一个宏大的命运脉络,无法感知到祂的全貌。不懂得为何如此,如何如此,只是模模糊糊感知到一些皮毛表象的原来如此。

但在四十多年后,在创造话剧《茶馆》的时候,却将这一段时期的风貌,鲜活生动的展现出来。

我们继续沿着时间线推进。

1918年,一战终于结束。

在这之前,1897年11月14日,德国(彼时还叫德意志帝国)武装强占了胶州湾半岛。

观看茶馆的观后感(茶馆观后赏析)(1)

次年3月6日,李鸿章签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将侵占事实合法化。1899年,改名为青岛。

说到这里,提一个额外的事情。印度被英国侵略占领以后,印度公知(且先这么称呼,不较真)的脑回路不得不服,他们宣扬的观点是英国不是侵略者,他们是来给印度修铁路的。因此,他们不是主人,相反,我们印度人才是英国人的主人。

自己跪,还想拉着别人一起跪。

大约十年前,网络上还到处充斥着德国人严谨,给青岛修的下水道从来不内涝,且附近必有备用零件之类的谣言。

结果2021年一场大雨,德国人自己被淹的怀疑人生。

观看茶馆的观后感(茶馆观后赏析)(2)

观看茶馆的观后感(茶馆观后赏析)(3)

观看茶馆的观后感(茶馆观后赏析)(4)

公知们想跪舔,这是跪到玻璃渣子上了?

(四)

说回正题。

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主持的北洋政府,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发布了《大总统布告》,借着一战的大势,对德宣战。

结果还真的赢了。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研究战后的利益分配问题。外交家顾维钧(陈道明在电视剧《我的1919》中饰演角色,讲的就是巴黎和会的事儿)代表北洋政府出席。

按理说咱们打赢,顺势收回青岛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但会上却决定把德国在青岛的利益转给日本。

?????????

妈的这是中国领土,以前打不过让德国人占去也就算了。现在打赢了,这是我们家东西,这帮人不说物归原主,都不跟我商量就决定给了别人?

说什么国家尊严?

对不起,弱国连命都不配拥有,还谈尊严?还谈公理?还谈正义?

仁慈的施舍,那只能是胜利以后的余绪;惨烈的搏杀,这才是血淋淋的真相。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艾教授的话真是振聋发聩。

顾维钧愤然拒绝签字。

消息传回,舆论哗然。北洋政府权衡利弊,选择忍气吞声。但学生们却不答应。五四运动由此拉开大幕。

学生们用自己的形式开展爱国运动。

他们爱的是国,而不是窃据了这个国家却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集团。这当然违反了统治阶层的秩序。于是大肆搜捕进步青年。

(五)

《茶馆》第二幕,晚清时的裕泰茶馆还是三教九流川流不息人声鼎沸,有活不下去只能卖女儿的穷人,有吃铁杆庄稼什么都不干只爱玩鸟的旗人,有打架的,有说和的,有商议事情、说媒拉纤、下棋闲侃的,就是一个大杂烩,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

到了民国初期,旗人地位下降,社会动荡不安,哪有闲情雅致去喝茶,能吃饱饭就算好日子。茶馆经营惨淡,随之改成了前茶馆后旅店的模式。

旅店里就住了很多学生。

特务吴祥子和宋恩子来到茶馆搜查。其实也不是真的搜查,只是借着搜查之名,行索贿之实。

老板王利发叫苦不迭。但跟刘麻子相比,王老板则幸运的多。

刘麻子是专干牵线买卖人口的勾当。晚清时,就在茶馆中用10两银子买了一个农家女,转手200两卖给了庞太监做妾。这一幕被王利发看在眼里,恨在心中。但他能怎么办呢?他良心上不忍见此,但即阻止不了这个事,也救不了这个人。

离开了社会整体的公平,仅凭个人的良善,又能改变什么呢?

20年后,刘麻子居然又来到茶馆干买卖人口的事,更过分的是,这次的主顾,是两个逃兵,想共同找一个媳妇。王老板刚被勒索完,心中火起,就要赶走刘麻子。恰逢街面抓人,吴祥子宋恩子收了逃兵的钱,转头指认刘麻子就是逃兵,二话不说拽出门,拉到大街上就给砍了。

草菅人命。

是啊,草菅人命。

可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今天皇帝退位,明天张勋复辟,今天再造共和,明天护法运动,直系打皖系,奉系打直系,今天北伐,明天又北伐。乱成了一锅粥,还差这一条人命?

乱世人不如太平狗。

(六)

《茶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秦仲义。

他是裕泰茶馆所在房产的主人,此外还有很多其他产业。富裕到什么程度呢,庞太监眼中都能挂上号,是京城有名的财主。

需要简单说明的是,太监不是对一个群体的称谓,而是这个群体中对应官职的称呼。能挂衔太监二字的,至少已经是中央级高官。放在明朝,如果能做到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批红大权,说是影子皇帝也不过分。清朝太监地位相对下降,但依然是十分有能量的京官。

能跟这样京官拌嘴斗气儿的财主,想见也不是一般人物。

秦仲义最大是心思,就是创办实业。认为只有实业才能救国。

什么是实业救国呢?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工业化。

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慢慢发展出来小农经济,但面对发达帝国的工业品倾销,小农经济不堪一击,摧枯拉朽般灰飞烟灭。洋帽、洋衫、洋马褂,洋烟、洋火、鼻烟壶,洋车、洋蜡、洋油、洋布、洋表......

常四爷问刘麻子,你这身上得有多少洋玩意儿。刘麻子说不穿洋玩意儿,穿一身土布土褂,也没人搭理你不是?

可见外来工业品占市场份额居高不下。有数据显示,1895年,年进口等值1亿7千万两白银,1919年增加到将近6亿5千万两,1921年突破了9亿两。

明明很简单的产品,却自己不能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粮食,在农业上微薄的收入,就这么白白的大把流出。穷苦了整个国家,富裕了一小撮买办。

所以秦仲义要发展实业,不仅是要对抗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更是要给本国穷苦人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

保就业永远都是大事。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张裕葡萄酒、云南白药、冠生园等,都是实业救国论时期发展传承下来的。

现今,我们拥有了最完整的联合国工业分类细目。虽然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和底层架构平台上暂时受制于人,但是既然定下了这个恒心,以我们上月球都想着种菜的坚韧性格,即使磕磕绊绊,未来也一定会有所突破。

说到这里,倍感可笑。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其中宋子文说“进口的盘尼西林(青霉素)都用不完,自己生产有何必要?”

到了这个社会地位的人,居然能说出来这种话。凯申公的政府,焉能不败?

曼德拉为什么会成为南非的罪人?九十年代,有一档电视节目叫做《正大综艺》,年龄30 的朋友应该会有印象,其中有一个版块是介绍外国风光。那时的南非,富丽堂皇、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直到曼德拉主政,按照西方灌输的理念,搞环保,搞民主,去工业化。到了今天,民生凋敝、大量失业、贫穷、饥饿、毒品、暴力、流血、武装冲突、恐怖主义、大屠杀,哪一样逃过去了?

该掉的坑,一个都没落下。

也正因如此,《穹顶之下》为什么可恨?制作人为什么无耻?答案各有各的理解,但已无争辩的必要。

(七)

《茶馆》第三幕。

转眼来到抗战之后,新中国之前。

兵匪遍地、特务横行。

裕泰茶馆,再次破落。

不得已,需要小丁宝这样的风尘女招待坐台揽客。

王利发倍感落寞。自己一辈子勤恳努力、谦卑待人,即使算不得善良,也绝对算不得坏,为什么生计越来越差?

甚至小刘麻子这种人都要来抢这个茶馆?

他迷惘,却想不明白怎么回事;他痛苦,却不知道可以跟谁诉说。

然后,常四爷来了。

常四爷更显落魄,靠卖花生仁为生。

两人打年轻的时候就是老主顾了,过了半个世纪的浮浮沉沉,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能同时活到现在,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相扶间热泪盈眶,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又不知道从哪说起。但即便不说,想必也能理解彼此的心境吧。

赶巧,秦仲义步履蹒跚地也来了。秦二爷真的老了,不是年岁上的老,是精神状态上的老。

变卖所有,去投实业。到最后却被无缘无故的没收了全部财产。

心灰意冷、心灰意冷、心灰意冷。

三个饱经战火摧残却躲过灾劫活下来的幸运的老人,三个被时代无情抛弃又不知道前路何在的悲苦的老人,一时间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纷纷不吐不快,将自己有生以来的感受,大声地、真实地、勇敢地畅叙而出,场面十分火热。

常四爷从破挎栏里拿出一叠冥钱。悲沉无两,说松二爷死了,他还算幸运的,有自己这么个老朋友给对付了后事。可是等自己走后,能指望谁呢?

于是路上捡别人撒的纸钱,收集起来,算是祭奠自己。

王利发与秦仲义感同身受,三个垂垂老矣的老头,各自拿起一沓纸钱,望空而抛。

他们祭奠的是将来死去的自己,祭奠的已经过去的时代,祭奠的是苦痛不堪的一生,祭奠的更加悲惨的众生。

场面热闹已极。

观看茶馆的观后感(茶馆观后赏析)(5)

(八)

尾声。

纸钱也撒过了,话也说完了,情绪也释放了。

原本热烈的场面,霎时转为安静。

是啊,还是要继续面对痛苦的现实。

常四爷还能做什么呢?他已经快老的无法再动了,活一天就卖一天花生仁吧。

秦仲义还能做什么呢?自己所有的实业都没了,活一天就算赚了一天吧。

王利发还能做什么呢?继续开茶馆吗?不,不能了,小刘麻子就快来抢占这个地方了。自己在这个地方经营了一辈子,却不明白为什么临老活成了这般光景,他不懂为什么世道变成了这样,他不清楚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希望?我还能有什么希望呢?

未来?还有必要等这个未来吗?

他看到手中的腰带,缓缓地走进内房,他要在那里,结束自己的人生。

画面定格在破落的茶馆大堂,地上残存王利发最后的身影。门外投射来的逆光显得晃眼,大街上传来青年高唱的革命歌曲。

新的音乐,往往会是新道统出现的征兆。而这歌声,却绝非衰败之兆。

裕泰茶馆,红日生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

你将迎来一个崭新的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