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是现存唯二的皇宫建筑群。以后金当时的实力,修建一个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还是挺吃力的。尽管沈阳故宫的面积只有北京故宫的十二分之一,它的建设还分了几个时期,主要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乾隆三个时期,才陆续建成现在的规模。
其东路,是最早的建筑群,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后建的,是八旗集中办公的“大衙门”;
中路,是皇太极建的,为前殿后寝格局。崇政殿才是皇太极的金銮殿,是皇太极办公的地方。很对人会误以为大政殿是“金銮殿”,不是!皇太极日常处理事务在崇政殿。崇政殿后面就是居住区,皇太极的后妃都居住在那里;
西路,是乾隆建的,主要是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溯阁和戏台。
皇太极1643年九月去世,其第九子福临继位,于顺治元年即1644年入关入主中原。沈阳故宫继而成为龙兴之地、祖庭。
顺治之后的清代皇帝对于盛京皇宫都不敢忽视,玉蝶以及好东西都会送回盛京皇宫一份。但诸位皇帝对于盛京皇宫建设贡献最大的,当然是乾隆帝。
乾隆曾四次东巡祭祖,他不仅在沈阳故宫内增建了为太后和自己居住的东所和西所建筑,还修建了文溯阁和戏台,也就是现在的西路建筑。此外,他也对沈阳故宫原有老建筑进行了重新“装修”。我们现在看到的崇政殿和大政殿内部的陈设都是乾隆改建过的。
北方,冬天是真能冻死人的,所以取暖是大问题。过去北方冬天取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炕,屋子里一大半面积被炕占据,不仅有南炕,还有北炕,甚至有三面的万字炕。
皇帝也是人,他也冷,也怕冷。他也不想冬天动手动脚。所以,坐在热炕上办公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崇政殿,在皇太极时代,殿内应该有炕的。
在“城里”长大的乾隆,看着祖先的东西,觉得有点土,就按照紫禁城金銮殿的格式给进行了改造。
乾隆东巡祭祖不可能选择大冬天往回赶,改造成现在的模样不会影响其使用功能。在祖先的“金銮殿”里接受朝拜,心里美滋滋的。
对于乾隆,很多人说起是败家子。我倒不那么认为。乾隆,是挺能花钱的,但他花了钱真办“事”,为后世留下多少世界文化遗产,留下多少奇珍异宝。真正的败家子是花了钱,还霍霍了东西,留下个球!
这里就带大家去看看经过乾隆之手后留下的沈阳故宫主要殿宇的内景。
沈阳故宫的中路,皇太极的金銮殿——崇政殿。
崇政殿,沈阳故宫中最重要的建筑,也只是五开间的硬山式。硬山式在古建中算等级最低的了。这种硬山式建筑,土地主家都能建。想想紫禁城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建筑规格上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啊!
崇政殿内现在的样式是乾隆重新装修后的效果。皇太极的时候这屋里至少一半面积是炕。否则,无法解决冬天取暖问题。
宝座、屏风等陈设是按照紫禁城的样式“装修”的,柱子上的两条龙,和大政殿门柱上的龙何其相似。
这种屋顶不“吊棚”,直接露着梁和椽子,是满族特色。留意上面的彩绘,挺漂亮的。
沈阳故宫最特色的建筑——大政殿。很多人以为这个是“金銮殿”,其实不是。它是努尔哈赤修建的,最初是八旗议政的场所,汉王有时候也会参加。后来,是举办重大典礼的地方,比如顺治在此登基。
八角重檐亭式建筑国内仅此一间?好像!沈阳故宫标志性建筑。
还是那个道理,如果原来就是这样的,冬天大汗在这样一个八面透风的大殿里举行大典,皇帝也会冻死的。
古建的殿顶真漂亮。
中间这个八角形的台子不知道是不是乾隆手笔,没看到相关资料。
宝座、屏风和相关陈设都是乾隆朝精品。
大政殿所在的东路还有一组重要建筑,即十王亭。满清不是八旗吗?怎么十王亭呢?因为靠近大政殿的两个亭子分别是左、右翼王亭,它俩分别辖四个旗。努尔哈赤修建的时候,这里是开放的,方便八旗军民“办事”。集体办公,效率高啊。
十王亭样式差不多,左右翼王亭面积略大。
八旗的亭子也就十几平,现在做了与八旗有关的陈设展。想当年也应该有炕。我小时候,家里还是有炕的,在炕上吃饭、写作业、玩,晚上睡觉。炕,是东北生活必备。
西路的文溯阁。西路全是乾隆修的。最重要的就是这文溯阁,里面存放《四库全书》。
文溯阁所藏《四库全书》完好无损。只是上世纪中迁到甘肃保存。《四库全书》乾隆一共抄了7套,分别存放在七个不同地方的“阁”内。现在只有文溯阁的书和阁都是完好的,最可能书阁合一的。只是,一时半会不能够啊!
想想,乾隆是挺奢侈的。他东巡祭祖在沈阳才能待几天,能看几本书。就抄了一份《四库全书》,并修了一个书阁。是挺“败家”的。但再想想,如果乾隆不多抄几份,《四库全书》难免落得《永乐大典》的结果。至少,《四库全书》有全套的留存。从这个角度想,乾隆是能花钱,但他花了钱也办了事。总归,还是个好家伙。
推荐相关阅读:
沈阳故宫:皇太极更喜欢宸妃还是庄妃?看过她俩的寝宫就知道了
沈阳故宫旧藏画像:顺治帝是微胖青年,皇太极是传统福相
国博金玉满堂展:努尔哈赤御用宝剑,皇太极的御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