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喜臣

家庭自做东北大酱(我家制作东北大酱流程)(1)

在春夏季节,农村庭院里的一些小青菜,陆续长大上了餐桌。如果没有大酱,什么小白菜、香菜、生菜、臭菜、青辣椒,大葱等等,就根本没法嚼咽。小青菜是大酱的伙伴,大酱是小菜的依托。如果用大酱爆锅炒菜,更是一种别样地滋味

农村人都习惯性的,把制作大酱叫下酱。下酱首先是要有酱引子,没有酱引子的大酱,不论你添加什么酌料,也无法超越有酱引子的大酱有味道,即便你用的都是黄豆,也只能吃出的那叫一个咸。

制 酱引子的原料也不昂贵,又不难找,就是普普通通的玉米。首先要进行的是炒玉米,炒玉米时最好与碱土混炒。先把过筛之后的减土面,放到锅里炒干炒热,之后再加入玉米,进行翻炒。直至把玉米炒成表面有些变色,轻微燋煳为止。出锅后,再用筛子把玉米和减土分离。用碱土炒出来的玉米,它含有了一种特殊的味道。如果你扔到嘴里品尝几粒,会感觉又香又酥。

在过去没有电的年代,炒熟的玉米,是用石碾子碾压,过筛之后成细面。现在是用磨面机加工而成。过去称之为压酱引子,如今叫磨酱引子。

家庭自做东北大酱(我家制作东北大酱流程)(2)

做酱引子,也是要分节气的,一般都选在农历二月进行。把加工好的熟玉米面子,用热水和均匀之后,团成相似立柱形。人们通常把团好的酱引子,称之为酱块子。把酱块子,放在铺有玉米叶的木板上,在过去人们都爱把木板吊在房檩上,老人们说这样的酱块子愿意隔(隔就是发酵的意思)。另外,酱快子上面不能有遮盖物,这样容易发霉生蛆。作酱块子数量也有讲究,平年份做双块儿,闰月年做单块儿。至于为什么要做双与单,在民间也是说法不一,各有其词,很难说清真正的来龙去脉……

家庭自做东北大酱(我家制作东北大酱流程)(3)

下酱的时间,应该选在农历四月进行,首先把放置的酱块子取下来,进行除尘处理,用水刷洗。之后再用菜刀将酱块,砍成小碎块进行晾晒。最后用水将其物泡软,以方便再次加磨。

接下来就是烀黄豆,人们也常称烀酱,关于黄豆用量的多少,是根据你家庭成员所定,酱引子和黄豆的数量比例是:黄豆应是酱引子的六到八倍方可,大多以自家够吃一年为准。在烀黄豆之前,要进行挑选一下,之后再将黄豆用铁锅炒熟,炒豆的火候,使黄豆变色为佳——略燋煳。烀豆子时要放足水,一般的情况下,要烀上三五个小时。出锅时可用笊篱捞出装入水桶,和酱引子一同加工。另外,烀豆子的剩汤不可扔掉!下酱时可一同倒入酱缸。

家庭自做东北大酱(我家制作东北大酱流程)(4)

酱缸选择放在户外背风向阳,光照充足之处。

下酱时最好是两个人互动。先把加工好的干酱料和烀黄豆子的汤倒入缸内,再适当加水加盐,撸起袖子,用双手搅捏,把酱里的块状捏碎。放盐量要凭自己的口感来确定,盐少会导致大酱变酸,放多又太咸。水不可填充太多,因为酱里的盐,还没有完全融化好,要通过观察适当添加。

当酱里没有疙块时,就可以用酱耙上下打酱(翻动),直到感觉盐和酱均匀为止。

家庭自做东北大酱(我家制作东北大酱流程)(5)

大酱下完之后,缸口要用方形白色防尘密布蒙好,酱蒙子布四角要拴有坠物,不但把蒙面扯平,又能防风刮掀和尘土杂物入缸。还要盖上盖帘儿(小锅盖),最后盖上防雨水之物。

在过去的年月,扣酱缸的玩意,是用术秸编制的尖形物体,叫酱帽子。如今大多用的都是被淘汰下来的铁锅,它即可以防雨水又能防风。

关于酱耙的形状与制作不必细说,其形状,就是平日用的掏灰耙的缩小。

下到缸里的大酱,还不能算完事大吉。好天要把盖酱缸的锅,取下来增加光照,以促缸内升温,使大酱发酵。并且要每天打开酱缸,用酱耙上下打酱几分钟,以防酱表面生干长白毛。

家庭自做东北大酱(我家制作东北大酱流程)(6)

下好的大酱不能急于忙吃,起码要隔上一段时日,才能食用。 大酱多以红色为佳,如果玉米和黄豆,炒的、烀的都不到火侯,酱色自然就是浅黄,不但看着不顺眼,让人对它更没有食欲感。也有人怕酱色不好,磨酱时加入辣椒来增加红度。

家庭自做东北大酱(我家制作东北大酱流程)(7)

有人说: “这个年代谁还下酱,不如买点儿算了!” 我说: “错,自己家下的大酱,心里有底,吃着心里也踏实,又方便、又长远、本钱又低。”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