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行星有多可怕(流浪的行星才是科学纪录片最好的模样)(1)

导读:面对日新月异的天文学进展,天文题材纪录片应该如何拍?《行星》不灌输知识,只在一个个有趣的拟人故事中,不断创新,并保持敬畏。

文 | 青山

近日,5集纪录片《行星》陆续在腾讯视频独家上线,目前第一集类地行星的故事在仅限该平台VIP用户观看的情况下,截止到6月4日零点,点击量已经超过4483万次,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流浪行星有多可怕(流浪的行星才是科学纪录片最好的模样)(2)

该片由BBC Studios与NOVA及WGBH Boston联合摄制,企鹅影视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公共电视台联合出品,在一众天文题材纪录片中,该片不仅把“纪录片讲故事”的手艺做到了极致,带领观众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来世今生,揭示各大行星之间的“爱恨情仇”和鲜为人知的秘密;也开辟出科学类纪录片与人文故事的巧妙结合点。

科普新玩法,贯彻到底的“拟人化”

遥望星空时,无限的宇宙世界,总是给人丰富的遐想,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和认知渴求一刻也没有停止。但在科学家的专业探究之外,天文题材纪录片更是把普通人直接推向了那星空浩瀚的宇宙。

翻开每一份天文题材纪录片的推荐片单,都能看到诸如《旅行到宇宙边缘》《太阳系的奇迹》《宇宙时空之旅》等经典作品的身影。但天文科学的研究是何等日新月异?仅最近两年,最新的天文进展就包括引力波信号被探测到、TRAPPIST-1七颗行星系统的发现、土卫二冰层下海洋的证据获取等。

“这十年当中几乎每一个行星都有新的探索任务,发现了很多新的事实,新的科学数据,新的线索,这些能够让我们了解这些行星过去发展的历史。所以,科学进步这是第一个方面,非常重要。”《行星》执行制片人吉迪恩•布拉德肖感受十分深刻。

与天文学科共同进步的是,天文题材纪录片在讲故事方法上的创新。

叙事角度的创新,让受众感受自然的亲近感。《行星》中的八大行星,宛如八个兄弟姐妹,而太阳仿佛一位母亲时刻滋养着八个子女,把太阳系发展的历史,比喻成一部家族兴亡史恰到好处。

流浪行星有多可怕(流浪的行星才是科学纪录片最好的模样)(3)

此前的纪录片,在讲述八大行星的时候,往往是气势恢宏的场景 解说,是纯灌输式的科普“教育”。而现在,随着电影科技的进步,使得大规模地特效镜头使用变为可能,不仅能够场景画面“大片化”,更能丰富画面内容,从而更利于受众更加深入地进入这些故事,了解这些行星他们身为不同角色有什么样的演变,使得我们整个行星的历史能够变得鲜活起来。

科普活起来了。在《行星》里,“拟人化”的强叙事主线,受众的视听体验已然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简单地单向接受,而是双向思维的碰撞与享受。

更开放,也更具人文精神

如果说“拟人”是一种基本的修辞,那么《行星》真正的价值所在则是其更具内涵的人文精神。

在第一集《类地行星》讲水星、金星时,都以人的探索经历、人的感受出发、甚至把这些行星也比作人,这就让该纪录片有了很强的人文范畴。这部纪录片远不止采用“拟人”手法这么简单,它最大的人文精神是利用行星的消损历程,来映射地球的未来,从而唤醒普通受众的环保意识,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流浪行星有多可怕(流浪的行星才是科学纪录片最好的模样)(4)

在这一点上,该片并没有直接说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讲述水星、金星在暗淡太阳阶段也如同现在地球一般,由于太阳的“成长”,金星的温室效应显现,经过几十亿年的积累,由于金星没有大气层,水汽没到地面就被蒸发了,所以现在的金星十分干涸。那么,经过这样的历史演进讲述,即便说的是金星的命运,人们也会想到地球的命运、人类的命运。

这种深层次的人文精神运用,影响人以潜移默化中,真正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人文精神背后是创作者的反思。这也算是更宏大的用影像形式传递的文化思考。这部纪录片颇具实验意味,除了叙事格局独特而充满张力,在镜头语言上也独具创新。串联起行星的前世今生和人类探索行星的“伟大而渺小”的历程,以情景化的表现形式,娓娓道来人类认知宇宙的人文故事,还原其最本质的哲学追求和精神风骨。

流浪行星有多可怕(流浪的行星才是科学纪录片最好的模样)(5)

科普的平衡之道,做好人物与特效的“加减法”

拍科学类纪录片什么最难?

专业与科普之间的平衡。事实上,天文学属于专业性十分垂直的学科,与其他的学科门类联系并不是很强,除非是天文学专业的学生或者研究者,普通的受众在没有天文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观看天文类纪录片,是不太容易理解的。这就给天文纪录片提出了一个巨大挑战:怎么把知识科普到位,又能吸引受众驻足观赏?

尤其是类似《行星》这样的太空纪录片,拍摄的主题几乎都不在地球上,除了特效,怎么才能让普通受众有更切身的体会呢?

流浪行星有多可怕(流浪的行星才是科学纪录片最好的模样)(6)

《行星》不同于《蓝色星球》《地球脉动》等讲述地球故事的纪录片,拍摄的都是真实场景,拍摄内容也是手中能够接触到的,而且拍摄过程当中也会慢慢了解其内容。

但《行星》却不一样,比如金星的场景,要拍摄金星怎么拍呢?导演不可能跑到火星上实景拍摄,那样的话,无论是成本还是风险都让人无法承受。

于是,该片导演采用了出境主持人的方式带领人们领略各大行星的地貌特征,比如在拍金星的场景时,导演带着主持人Brian Cox和团队去Lanzorote这个地方去拍火山,这个火山是可以模拟金星(早期或当下)表面的状况的。这样的话,就很容易拉近受众的距离感,很直接地展现金星上的地貌状况。

不仅仅是类似地貌的展现可以加深受众的理解能力,而且主持人在此场景中出现,一边描述金星运行的相关状况,一边又与受众直接对话,这就加深了纪录片与受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人物”和实景的加法和专业硬知识的减法,在《行星》里相得益彰,做到了科普与好看的平衡,既科普了知识,又彰显了人文关怀,顺便还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打开了更多人类对未知世界好奇的大门。

流浪行星有多可怕(流浪的行星才是科学纪录片最好的模样)(7)

受众对高品质的要求总是永无止境的。

纪录片《行星》是一部高质量的科学类纪录片,区区5集的纪录片饕餮盛宴,或许根本无法满足受众的观赏需求。视频网站也要有编排,诸如电视台利用巧妙编排吸引观众一样,在互联网时代,视频网站如何做呢?

腾讯视频在《行星》上线前,策划编排了“星空旅行季”,除了纪录片《行星》本身外,还上线了《行星迷你剧》。不仅如此,科幻纪录片《火星时代2》《宇宙时空之旅》《宇宙的奇迹》《超乎想象的宇宙》等豆瓣高分佳作,也出现在了“星空旅行季”的片单上,让受众一下子看过瘾。不是只有视觉享受就够了,腾讯视频还推出了通过参与完成星空旅行任务,用户更可以获得星空签证,并有机会赢取新西兰观星之旅。

流浪行星有多可怕(流浪的行星才是科学纪录片最好的模样)(8)

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透过一部《行星》,人类不仅能够受教太阳系的发展史,更能体会导演在片中凝聚的人文精神,不是自己,更似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