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周六早晨07:31,收到一条信息“参加活动吗” “今天”,是好哥们发来的,邀请我跟他一起去参加相亲活动,原因很简单:两个人同行可以打折,便宜;两个人去,如果参加活动当天没有“收获”,好歹跟好朋友出来见了一面,感觉没“白走一遭”,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相亲几百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相亲几百次(参加了快100次相亲后)

相亲几百次

叮,周六早晨07:31,收到一条信息。

“参加活动吗” “今天”,是好哥们发来的,邀请我跟他一起去参加相亲活动,原因很简单:两个人同行可以打折,便宜;两个人去,如果参加活动当天没有“收获”,好歹跟好朋友出来见了一面,感觉没“白走一遭”。

而这个好哥们,其实是在相亲活动上认识的,认识后发现处不成情侣,于是处成了哥们。

“不去” “累”,没有太多犹豫,我打出了这3个字,是的,最近工作压力大,周末只想好好在家躺着。

“累啥,马上过年了”,看到这里,我发出一阵苦笑。是的,马上就要过年了,想起老妈下的最后通牒,“过年还是一个人,就不要回来了”“你都快30岁了,不要太挑了”“女人过了30,可能影响生育”,对于大龄单身青年来说,相亲就好像在跟时间赛跑。

在过去的2年里,线上和线下,已经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这种相亲活动了,根据不同的主办方情况,可以一次性认识20-50位异性不等,仔细算下来,真的可以说“阅人无数”。

教训一:不要过度焦虑 ,合理参加活动

刚过完28岁生日的时候,对找对象的事情特别焦虑,想想马上就奔30了,好像30岁还没结婚就是个人生loser,也很担心再往后女生年龄越来越没有优势,特别希望自己30岁前能结婚,于是乎在网上搜罗了各大相亲平台的活动,几乎每周去参加一次相亲活动。

相亲局上,大家互相打量着对方,查看对方的资料,感兴趣的就聊几句,有的人也会加微信,也有一些人加了微信后一直不说话,成为僵尸粉;或者微信聊几句后,一方反馈不够及时,就不会再联系;

毕竟在大城市,大家时间都太宝贵了,从前车满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日子已然不复存在,特别是在相亲局上;

之前在网上看到个段子“如果我爱你非要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两分钟,如果没回复,我就撤回,再去发给别人”,可见现在的相亲节奏是多么的快。

相亲这件事最让人沮丧的地方在于,努力了不一定有结果,“天道酬勤”在这个领域完全失效,还不如把时间放在学业和事业上,于是就进入了另一个极端,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抗拒此类活动,只想专心工作,正所谓物极必反。

教训2:保持合理预期,遇到是惊喜,遇不到才正常

刚开始参加活动的时候,满心的期待,期待能在活动中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毕竟身边也有去一次就找到老公的真实案例;

参加一段时间后,偶然能遇到愿意继续接触的人,但是再接触几次后,还是觉得不合适,于是放弃,不再联系或转化成好朋友;慢慢感到身心俱疲,怀疑人生,我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没有结果?难道我命里无姻缘吗?缘分没到吗?

随着希望的一次次落空,最后已经形成了防御机制,也可以说心态逐渐成熟,不再向原先有过高预期,可以去碰碰运气,就当认识新朋友了,遇不到才是正常的情况,如果遇到,那是惊喜。

教训3:思考自己单身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很久没去的相亲局上,会遇到很多“老面孔”;当这种现象逐渐增多的时候,不禁让人疑惑,这些人为什么一直没有脱单,为什么一直来参加活动?

除去托的可能性外,他们是否也曾经跟我一样感到失望,失落,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一次次的来参加相亲活动?为什么脱单这么难呢?

有的人是为了应付父母而来,有的人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来,有的人是纯粹是来碰运气,有的人是陪朋友来的,顺便来看看;某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大家好像“迷失”在相亲局里面了,不断地通过参加活动来缓解焦虑;而当我遇到“老面孔”的时候,我又何尝不是他们眼中的“老面孔”呢?

当我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大量阅读,试图找到答案,我比较认可海蓝博士的观点,在“如何寻找合适的爱人”的专题里面她提到,迟迟找不到爱人,可能的原因如下:

  1. 对婚姻的恐惧(因为在自己的爸爸妈妈身上,他们体会过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福,不安宁的,而这种恐惧又是毫无察觉的内在恐惧,非常隐蔽,难以被人察觉);
  2. 不知道想找什么样的人;
  3. 幻想与现实脱节;
  4. 无法走出过去的情感的创伤;
  5. 性取向的原因。

现在的我正回到内在解决自己的卡点,如今我仍然会有焦虑,但是不再一味试图通过行动来缓解焦虑,回避和焦虑呆在一起的痛苦;

仍然会有失望,但是不再全是失望,而是尝试着从“不想要的人”身上去探索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给自己的理想爱人必备条件做减法,留下最想要的几个特质,不再贪心,学会取舍;

仍然会感到失落,但在没有找到爱人之前,努力先给自己高质量的陪伴。

愿单身的我们都能早日脱单。

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单身的原因是什么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