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但思想内容却极丰富诗中常运用各种修辞,形象地表达内容,并在艺术上给人以美感其中经常为诗人所采用的,便是对比和衬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诗歌赏析中反衬几种类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诗歌赏析中反衬几种类型(浅析诗歌中的对比衬托)

诗歌赏析中反衬几种类型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但思想内容却极丰富。诗中常运用各种修辞,形象地表达内容,并在艺术上给人以美感。其中经常为诗人所采用的,便是对比和衬托。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运用对比,可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例如李贺的《燕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第二句写城内的守军并未被敌人的气势所压倒,太阳光透过云隙照在他们的金甲上,反光像鱼鳞一般片片闪光,烘托出了守城将士的杀敌热情。

对比也可以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这首诗中对比手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诗人用自己的“僵卧孤村”与“戍轮台”进行了对比,虽然身处困苦孤寂的环境但心中想的仍是国家大事,通过这一反差较大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的伟大品格。“不自哀”与“尚思”也是一种对比,在那种情形下诗人不但没有悲哀反而想着国事,体现了主旨,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另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等,都是运用对比手法的典型。

衬托也是诗人经常用到的一种修辞。衬托一般分为正衬与反衬,是用一事物来衬另一事物,从而使事物的特点形象地体现出来。在诗歌中,往往用衬托来表达一种意蕴深远的情景,或说明、强化一种道理。如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描写行者、耕者、锄者为罗敷美貌倾倒的形态,通过她的美丽在人们心弦上激起的强烈反响,使读者深深感受到她的美。这样写比某些一览无余的肖像描写更富于艺术魅力。

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中写了红亮的灯光、“凤箫”声、彻夜不熄灯、漂亮的游女们等,词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清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于上面烘托充分有力,故对“那人”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清楚地看到,从而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