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几块未被污染的净土”。岛上四季常春,森林覆盖率超过50%。海南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五大旅游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1)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2)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3)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就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领导了海南各族人民进行清匪反霸。特别是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不合理的土地制度,解决了贫苦农民长久渴望解决的土地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松涛水库、石碌水库、大广坝水电站枢纽工程等一大批水利设施的建成,逐步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20世纪50年代铁制农具的使用,60—70年代贯彻农业“八字宪法”,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被采用推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海南建省以来农业科普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等等。改变了黎族地区农业技术落后的局面,农业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

黎族人民在解决温饱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热带作物、冬季瓜菜的特色农业,大大拓宽了致富门路。香蕉、芒果、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在黎族地区已逐渐形成基地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态势;橡胶、椰子、腰果、剑麻、咖啡、南药等热带经济作物已成为黎族地区的优势产业;冬瓜、毛瓜、甜瓜、豆角、西红柿、辣椒等冬季瓜菜种植已达200多个品种,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岛外和出口港澳等地 。

文化

神秘的黎族图腾文化 黎族的图腾崇拜,大概是与黎族的母权制氏族社会同时产生,其特点是认为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植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黎族图腾,包括动物图腾崇拜(龙图腾、牛图腾、鸟图腾、猫图腾,),植物图腾崇拜(葫芦瓜图腾、木棉、芭蕉、番薯图腾竹图腾崇拜)。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4)

黎族祀方言寿星纹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5)

黎族赛方言蟹纹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6)

黎族赛方言蛙纹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7)

黎族哈方言人纹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8)

黎族美孚方言鸟纹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9)

黎族杞方言蛙纹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10)

黎族哈方言娃纹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11)

黎族杞方言鸟纹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12)

黎族润方言娃纹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13)

黎族润方言甘工鸟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14)

黎族杞方言羊纹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15)

黎族赛方言甘工鸟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16)

图腾柱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17)

黎族大力神图腾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18)

信仰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19)

黎族传统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称为“道公”、“娘母”,他们一般不脱离生产,在需要时才主持送鬼、占卜等活动。除道教在黎族社会中影响较大外,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影响有限。

黎族普遍相信巫术,认为巫术能使人害病死亡。被诬指行使这种巫术的人,男性叫“禁公”,女性叫“禁母”。新中国建立前,“禁公”、 “禁母”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和惧怕。

黎族传统禁忌很多,涉及生活、生产、生育、节日、丧葬、婚姻、宗教、狩猎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情况已发生较大的改变 。

饮食

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20)

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山栏”香米是黎区特产。

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制的特色风味食品。

黎族男子喜好烟、酒。

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吃,吃后口唇染红 。

宴席礼仪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建筑

黎族传统民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传统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做地板,离地约半公尺左右。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21)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22)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23)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24)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25)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26)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27)

语言

黎语与古越语在语法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黎语明显地保留了古越语在语法方面多用倒装的痕迹,即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结构方式。东汉袁康《越绝书》载:“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朱余”由两个名词结合,后者修饰前者,这正是黎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清道光《琼州府志》卷3《舆地志》亦载:黎语“虚上而实下,如‘鸡肉’曰‘肉鸡’, ‘县前’曰‘前县”’。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的黎语支,与同一语族的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等有较为密切的亲属关系,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征。

语音方面,声母都较简单,韵母较复杂,每一个音节都有一个辅音起头的声母,没有真正元音起头的音节;语法方面,语序基本与汉语相同,但多用定语于中心词之后的倒装语法,如“大哥”说成“哥大”,“白马”说成“马白”等。在壮侗语族的壮傣、侗水、黎3个语支中,有不少基本词汇是同源词,如水、火、鸡、狗、猪、田、臂等都是同源词,其声母、元音、韵尾都有对应关系 [2] 。

文学

黎族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这些民间文学中,如《大力神》、《鹿回头》、《勇敢的打拖》、《甘工鸟》、《五指山大仙》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歌颂了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记录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迹,描绘了黎族的风土人情,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爱憎情感。

黎族人民几乎人人都会唱民歌,多能触景生情,出口成章,他们把民歌当作自己的抒情工具。民歌的句子,比较常见的有五言或七言两种,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很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 [1] 。

艺术音乐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28)

黎族文化艺术

黎族的音乐和民歌是分不开的。演唱的方式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等。曲调甚多,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

民间乐器有鼻箫、口弓、水箫、洞箫等。鼻箫用鼻孔吹奏,柔和低沉,宜于抒情。口弓用薄竹片或铜片制成,吹奏时用手指弹动弓片,节奏自由。水箫音色清脆,音量响亮 。

黎族传统器乐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29)

黎族传统器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传统器乐取材于民间丰富的竹木资源,包括独奏乐曲、合奏乐曲、歌舞乐曲、祭祀乐曲和八音乐曲五大类;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口弓、口拜、鼻箫、灼吧等。

 黎族传统器乐产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传,黎族传统器乐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

  黎族传统器乐是祖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瑰宝,竹木器乐曲中蕴含着原生态的音乐特征,曲体结构灵活自由,旋律顺畅,音调古朴清纯,它融汇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元素,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

  2008年6月7日,黎族传统乐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生态的黎族传统器乐曲富有原始音乐的色彩。传统乐曲产生于原始社会生活中,保留有原始生活的音韵,展现黎族原始生活的风情,如独木鼓恢宏厚重的声音和简约的鼓谱,体现原始崇拜祭祀活动的肃穆场景。铿锵悦耳的叮咚声,使人们如置身在原始的山兰园中。声轻委婉的鼻箫,声细缠绵的口弦,诉说着情人的窃窃私语,音纯嘹亮的唎咧、哔哒、阔广悠扬的口拜、洞勺(灼吧),呈现出黎族人民劳动、节庆、欢乐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

  黎族传统器乐有古朴简约的特征。曲牌结构多为单曲体,以一个曲调为基础做多次反复演奏,在反复中仅有速度变化,以反复的演奏的方法加深了人们的音乐印象。调式音阶方面,多为五声音阶为主的徵调式和官调式,曲调大体是以同度音阶反复和二度音阶为主进行,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节拍一般较为规整

  代表作品

  黎族器乐曾有过辉煌,如黎族器乐《打叮咚》参加1957年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得到好评;黎族乐手卢玉昌吹奏的“口拜”乐器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连吹20多分钟不换气,博得满场喝彩。乐手黄会基因为吹唎咧,被广东民族歌舞团招收,他吹奏的唎咧乐曲《相会在山兰园》从1984年至1992年先后应邀到新加坡、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吹奏,饮誉国内外。[5]

  传承意义

  黎族传统乐器和乐曲在祖国的音乐殿堂里独具一格。如叮咚木、鼻箫、口弓、唎咧、洞勺(灼吧)等乐器在国内并不多见,许多乐曲也是本民族独具的,它丰富了祖国器乐的宝库,呈现出祖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受时尚音乐的冲击,黎族传统器乐日渐式微,民间乐手也青黄不接,传统的乐曲也有失传之危。与此同时,全面深入进行传统乐曲的收录记谱工作,以便留存遗产;大力培养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加强研究,有效地进行传统乐器的改革,提高它的表现力,坚持在各种文艺活动中使用,弘扬和展示传统乐曲的独特魁力。

  黎族乐器有着自己的价值,它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融汇了民族历史、生产、生活、风情习俗的诸多信息,生动地体现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特别是为音乐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舞蹈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30)

黎族的舞蹈有《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

黎族打柴舞

·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31)

黎族打柴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

 黎族民间传说,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啊。这情形颇具趣味,就逐渐模仿和改进,便形成了"跳柴舞"。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当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一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作了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这是如今所见的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32)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打柴舞由平步、磨刀步、槎绳小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筛米步、猴子偷谷步、乌鸦步等九个相对独立的舞步组成。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跳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睐。打柴舞节奏强烈有力,动作古朴粗犷,生动形象,艺术感染力强,有很强的娱乐性,是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较好方式。1957年晋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时,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现今,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

  新中国成立后,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各县相关部门加工整理,打柴舞搬上舞台、银幕和运动场,成为黎族舞蹈和体育项目,多次参加全国大型文艺汇演和全国民族运动会,获得金银奖。经加工、改编后,打柴舞其道具由木棍变为竹竿,故又取名为"竹竿舞"。今天舞台或运动场所见的均为跳竹竿的形式出现。

  打柴舞依托三亚地区黎族民间习俗而存在,该地区习俗的变化,对民间打柴舞的生存延续影响极大。如今,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仍保留着这一古俗。因此,抢救和保护黎族民间打柴舞已迫在眉睫。

  黎族古代护尸舞的"活化石"。各族多有护尸舞。黎舞与丧葬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打柴舞一种,经考证,它是如今发现的黎族古老的护尸舞,对研究黎族舞蹈历史源流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民族服饰

·

民族服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居住在万冲镇的杞黎,妇女穿“冠首式”对胸开襟,只用线系成简单扣子的上衣,是一种古老的款式。下身穿着华丽花纹的短裙酷似裙而不褶。已婚的妇女束着髻于脑后,押以骨簪或金属簪,披乡花头巾,喜欢戴耳环、预期圈、项链、手镯等妆饰品。抱由、永明、山荣、三平等地的妇女(罗活支)过去戴着又大又重的多个金属耳环,把耳朵也拉长了。妇女一般每人都有一至二套比较漂亮的服装,以待外出或碰到喜时穿用。

 解放前,男子的衣着多用自种的麻、棉或采摘生麻织成。则穿一块“遮盖布”。解放后,大部分青年男女穿着的确凉、绦纶、呢龙布料,服装与汉族青年男女但也保留其过去的服装。

孝黎服饰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33)

孝黎服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男子头缠黑布或红布巾,上身穿黄色或黛色的粗麻布对襟无领长袖衣,衣脚有3~5公分长的羽状衣穗。下身穿15公分大形似三角裤状的幅条,幅条两头各有一道花纹。女子头缠黑布巾,巾的两端有白色花纹,上身穿黑色或深蓝色对襟无领长袖衣,袖尾和衣身均有简单花纹,襟前系铜钱和花球,衣背有一条垂直的红线和白线。下身穿绣花桶长约30公分(不含桶头)。解放后,在黎族妇女中,穿桶裙的一般只限少数老年妇女,而绝大多数中青年男女喜欢穿流行时装,老年男子中以穿唐装及中山装占多数。

习俗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一、婚恋

婚庆形式

定亲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放槟榔

媒妁分送槟榔看辈分,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妁围得水泄不通。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菜类多为双尾鱼(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结婚问日

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妁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桶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同意择定吉日,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结婚、鸳鸯圆梦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

一位出客堂,嫁女边哭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于是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后面。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

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嫁女一踏进门槛,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强熬强耐。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喝喜酒,约上午10点,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

新婚过门后的第一天,一早就得起床,为娘家做第一餐饭,以示勤快,并借此机会显示下自己的才华。新娘进入厨房时,伴娘们便会拿着小木棍跟着“保护”,以防小伙子们把锅底黑涂到新娘脸上。当小伙子们要来抹黑时,伴娘们便会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给来犯者以迎头痛击。有的小伙子,被打得鼻青脸肿,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脸。之后,双方便兴高采烈地谈论起自己的“战绩”来。经过这场“混战”之后,新娘方开始做第一餐饭。吃完饭后,则开始送亲。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34)

二、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

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三、服饰

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妇女爱嚼槟榔。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旧习俗已逐渐被废除 。

四、和解礼仪

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五、 播种礼仪

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六、丧葬

黎族一般实行土葬,葬俗因地区、方言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五指山腹地,人死后,则鸣枪报丧,男人用独木棺葬于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需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在娘家的墓地 。

七、黎族春节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35)

黎族春节是黎族的民间节日。黎语称“江”或“葛呣”,意为年bai。在农历正月一举行,节前,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庭院、修整房屋、备年货、做新衣等。

年三十早上,准备丰盛的佳肴;傍晚,摆祭品,祀拜祖宗。事毕,吃年饭、喝年酒;全家人不得外游。早上,主人给牛、猪、鸡送年糕;给果树挂粽子叶,挑水时要在井边或河边放一个铜钱或一块年糕,表示向河神或地神买“神水”。

黎族春节习俗活动

二至四,一些男女青年外出野游,或拜访亲朋好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水捉鱼,或荡秋千,或敲锣打鼓,或跳年舞。五,家家户户举行“送神出寨”仪式。即将过年期的杂物(粽叶子、猪毛乱物等)在竹箩中,并在上面放一稻草秸,点上香火,然后由两个人神架和过年期间堆秽物的箩筐,男女老少将其送出家门,表示送“旧魂”随“神”出村寨,以保证新一年里人畜平安。神架和秽物的筐就放置在村口路旁,待到正月十五日,再来人将其烧掉。

1、“围炉”烧香拜祖先好福荫护孝子孙

黎族人是崇拜祖先的,初一十五都要烧香给祖先。大年三十下午要沐浴,换上新衣服,干净的衣服。然后把整个煮熟的鸡,酒,恭敬摆放的“公”供桌上,烧香,由家里辈分最大的人主持,邀请公婆父母回来过年。然后等祖先“吃好”了,家里的男丁,大的小的,就在供桌前烧金银香纸,主持把一壶酒洒在上面念;

过水成银过酒成金公婆父母全部收到保护子女子孙健康发财仪式结束,就把祭祀的鸡切好全家人吃饭喝酒,也就三十“围炉”。

2、大年初一不出来男丁进门是福财

大年初一一般是不出行,也不动刀杀鸡,三十先多做几只,大人不出行,小孩子是可以走动,这天谁家来了小男孩子主人高兴不得了,快拿吃的给小孩子吃,认为;啊,好运气发丁啊。是祖先送来的福。

3、鞭炮鸣声报主人鸡肉桌上待客人

初二后开始拜年了,要拜年,进屋前要点一挂鞭炮,向主人报声;来客拜年啦。主人就要杀鸡招待。黎族人有;无鸡不成席。鸡肉是招待贵宾的最高礼节。

4、长明灯顺顺燃来年福滚滚来

灯预示有丁之意。三十到十五,公桌上都要点一对煤油灯,主人要认真照看,添油。灯长明不灭,预示来年的顺利好运。十五晚上“小年”再祭祀祖先,年就算结束了。

八、黎族三月三节

黎族三月三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36)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37)

三月三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称,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第二种说法称,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每年三月三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会在俄贤岭1,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项活动逐年扩大并传播至海南各个黎胞居住区,在海南黎胞中形成盛大的传统节日。宋代史籍中就有与“三月三”相关的记载。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篮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打击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沉醉在幸福的爱河里,直到天将破晓,才会依依惜别,相约来年三月三再会。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38)

  黎族三月三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

  三月三节是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

  1984年,根据黎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广东省人大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三月三确定为黎族的传统节日。

九、黎族端午节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39)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40)

五月初五端午是黎族节日之一。与汉族的端午节相同,但独具特色,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节日当天,黎族人民家家户户用香糯米包粽子,里面夹上肉块或者鸡蛋黄作馅,味道十分鲜美。一般人家在这天都要宰杀鸡、鸭祭拜祖先或土地公,富裕些的人家还要杀猪、宰牛来祭拜,祭拜完毕,全家用餐。而后,青年们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捞虾,更多的人是下河洗澡,称之为“洗龙水”或“洗仙水”;个别地区,在五月初五的清晨,每家出一名妇女到河边提水回家,称为“洗新水”。据说,在这一日“洗龙水”或“洗仙水”,人们就不会生病、长疮,一年中会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在这一日,谁家的妇女担水担得最早,那么在这一年中,预示着她家的运道会最好,收成最佳。但也有个别地区,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只是到河边走走逛逛,小孩子则在野外放风筝,以此过节。

十、黎族元宵换花节

据海南省民俗专家介绍,“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唐末已存在元宵张灯结彩、换香活动。“换香”蕴含着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

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1984年,府城民间“换香”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

换花节原是府城特有民间节日,历史悠久,据说源自唐代。但是,从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海南建省办特区后,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新潮的换花,活动的规模、范围、区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形式。

十一、黎族军坡节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41)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42)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43)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44)

 黎族传统敬神节。流行于海南省琼中部分地区。不同地区奉祀的神像、过节的日期不同。例如,红星与红毛地区的人们信奉1婆3公,即黎操婆、黎操公、罗大公和三爷公4神,军坡节日期是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十七日3天;堑对等地区信奉吴都督(峒主)、按察、巡察、土地公4神,过节日期是在六月二十日,新坡村奉祀民族英雄冼夫人。过节时,各地的庆祝内容基本相同。届时,人们身着盛服,杀鸡宰猪,备下酒菜,请出嫁的女儿与亲属共同用餐。餐毕,大部分人集中到广场上敲锣打鼓尽情欢娱。此时,由选派的村人到村子庙中将神像抬出,到广场、坡地、村中绕游,而后抬回庙中,由村人摆上鸡、鸭、猪肉、酒、菜、饭、蜡烛、香、元宝等物向神像虔诚跪拜祈福。军坡节期间,有名的戏班为群众上演“琼剧”助兴,小商贩设摊点卖货,当地人出售土特产。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军坡节已不过了。

十二、黎族牛节

海南黎族从哪里来的(海南黎族的生活习俗)(45)

  黎族认为牛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家中设“牛魂宝盆”村中设立牛神庙。每年七月的牛日(黎族历法),举行招牛魂仪式。在牛节这一天,修建牛栏,给牛喝酒补身,晚上集众敲锣打鼓,欢跳招牛魂舞蹈,祝愿牛成群家富足。每逢牛日禁忌杀牛。

十三、黎族禾节

  黎族认为稻米有灵魂,丰收靠稻魂。每年晚稻收割的龙日(黎族历法),村首摆席集众举行招稻仪式,通宵达旦敲锣打鼓,欢跳招魂舞蹈,祝愿来年大丰收。

十四、、清明节

  是日杀鸡买酒,在家祭祀祖先神明。携酒、饭、菜到祖坟上祭扫,除草修墓,添新土。黎族清明扫墓通常是新坟祭祀3年不再扫墓,称为“封山”,如今有的和汉人一样每逢清明都扫墓;有的依旧“封山”。

十五、鬼节

  (七月十四或十五)是日杀鸡买肉拜祖先,晚上插路香,由小孩子插在家门前,家家户户都如此,一直将香插成一条香火通至村外,并烧纸钱以祭无主孤魂。

十六、“招福”和“牛月”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节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后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体举行一次“招福”礼仪式。到时,男女老少都云集到“亩头”的家里,集体跳“招福舞”、“黎家乐”等,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在“牛日”这天,牛主要给牛喝一种“牛魂石”浸过的酒,以示对牛的祝愿,并且为耕牛修牛栏,禁忌杀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