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24日毛主席动笔给胡乔木写了一封信。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1)

毛主席与胡乔木

“一个星期之内,起草一篇纪念七一的论文、一份纪念七七事变的口号、一篇纪念七七事变得论文以及联合声明”。

时间紧任务重,但胡乔木却准时准点保质保量地交上了答卷。

1951年6月,刘少奇也找上了门,希望胡乔木能够撰写一篇庆祝“七一”的报告,胡乔木再次应下,所写的四五万言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这篇长文。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2)

刘少奇

作为党内的一支笔,胡乔木的文字造诣是有目共睹,但是在1981年的时候,胡乔木所写的文章,却在黄克诚的面前遭到了质疑。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感情上过不去

1976年9月9日,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都是一个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的毛主席离开了。

就中国民众而言,毛主席这三个字就是定心丸,可定心丸 “化了”之后,一些不合时宜的声音就冒了出来。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3)

毛主席

打仗怕的是溃散民心,治国兴邦最忧的亦是心不安定,在毛主席逝世之后,急需一个人或一篇文章的出现稳住局势,就在这个时候,黄克诚所写“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最主要缔造者的毛主席,多次在危机中拯救了革命,其功劳是我们党内除他之外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文章就刊登在了1981年4月10日的报纸上。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4)

黄克诚

虽然文章上署的是黄克诚一人之名,但实际为此文出力的还有小平同志与胡乔木。

更确切地说,这篇刊印传播的文章,原本只是黄克诚在某次会议上谈话的一部分。

1980年11月,中纪委召开了第三次贯彻“准则”的座谈会,身为常务书记的黄克诚自然是要发言,他也确实有很多的话要说。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5)

黄克诚

上台的时候,视力一向不好的黄克诚是被人搀扶着上去的,别人或许还有准备的讲稿,可即便手中没有握一张纸,站在台上的黄克诚依旧滔滔不绝。

“从我党我军创建,到革命危机时的力挽狂澜,再到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经济与外交发展同步并进的蒸蒸日上,这些都有毛主席的功劳……”。

没有一句官话,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黄克诚用自己颇有见地的发言震慑了整个会场的安静,而在会议结束的时候,工作人员当即拿来了整理好的讲话录音稿,说出一句“黄老,您所说的内容可以拿去发表”。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6)

黄克诚

黄克诚摆了摆手,“这不过是我个人的愚见,若是发表也一定要请中央的同志们审查”,说罢他就离开了。

留在原地的工作人员实在不愿就此作罢,于是就将整理好的文稿送到了小平同志的案头。

毛主席离世之后,国家有很多的事情要忙,但知晓送来的是黄克诚的发言稿,小平同志还是从缝隙里抽出时间,通读了一遍。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7)

黄克诚(右三)

“不愧是黄将军,内容没有问题,但若是刊登见报,有些文字还需要润色一下,就送去给胡乔木把把关吧”。

就这样,文稿转送到了胡乔木的手中,在其修改完成后,将初定稿送到了黄克诚的桌前。

因为视力不好,黄克诚是委托身边工作人员帮他诵读的,一遍下来过后,他说出一句“胡先生的文笔真是让我望尘莫及,但是还是要将毛泽东同志修改为毛主席,若是那么唤,感情上总显的有些身份,我叫着不习惯,也自是难过人民的感情关”。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8)

胡乔木(左二)

这一纠正过后,文稿终于定板,并且最终成功发表在《解放军报》上,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少基层干部甚至专门写信给黄克诚表示感谢,歌颂他的文字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那么,黄克诚究竟是何来头?为何他的一篇文章竟能起到此般大的威力呢?

回溯他的一生你就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1902年10月1日,黄克诚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没错,他是毛主席的同乡,可这还不足以证明二人的缘分。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9)

黄克诚与彭德怀

1922年的时候,20岁的他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第一见到了前来宣传革命的毛主席。

坐在台下的黄克诚看着侃侃而谈马克思主义思想、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农民运动问题的毛主席,黄克诚的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也要参加革命。

对革命真理的坚定认同

1925年10月,黄克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他想要成为像毛主席一样切实懂得穷苦人民之心,勇敢为他们发声的那种人。

付诸实践的机会在1930年的8月降临。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10)

黄克诚在讲话

为了消灭军阀何健部队,进占长沙,毛主席与朱德负责攻打长沙近郊,而黄克诚则领命攻打长沙东门,虽然计划良好,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屡屡发动的进攻却都已失败告了终。

眼瞅伤亡人员急速增长,审时度势的毛主席顶着多人不支持的压力迅速转攻吉安,夺得多地的胜利,并且成功将赣西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毛主席军事战略的远见卓绝,不少曾经持以质疑声音的同志纷纷向他致歉,可毛主席却对着黄克诚抛来了一个感动的眼神,因为自始至终,黄克诚都坚定的站在毛主席的身后,用实际行动支持他。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11)

黄克诚

长征跨过草地后的1936年2月,毛主席与彭德怀决心突破阎锡山在黄河设立的防线,进入山西作战,时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黄克诚也是参战人员之一。

阎锡山的交战暂且不言,但经此一事让黄克诚对毛主席好感更上一度的原因却是因为驻在石楼县当晚的一次讲话。

“阎锡山在这里已有几十年,蒋介石对咱们红军的‘泼脏’更是手到擒来,因此我们要在作战之余多多了解群众”。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12)

阎锡山

因着这,交战与普及教育在同时展开,而等进入四月,山西迟迟没有攻下的时候,毛主席再次下令返回陕甘根据地,得到了红军政治影响在群众中大大普及的意外收获。

人们都说,战场上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至于只知莽冲而不知后退的人,也从来算不上是骁勇的战士,而只是愚勇。

可毛主席知晓进,亦知何时该退,这一点,让黄克诚很是佩服,可在这惺惺相惜的兄弟情中,不止是黄克诚在欣赏着毛主席身上的光环,对于拥有胸怀大局独特素养的黄克诚,毛主席也是有着高度的认可。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13)

黄克诚

那是1937年9月的平型关伏击大捷之后,黄克诚所在的八路军115师奉命到五台山一带修养。

当疲惫不堪的战士们都在养精蓄锐的夜晚,黄克诚却挑着一盏煤油灯,仔细分析部队最近的风气。

他发现自从部队取消政治委员制度之后,将士们都好似有些懈怠,不仅政治工作大大削弱,就连军阀习气甚至也在悄无声息之间滋生了起来。

觉察到事情的不容小觑,黄克诚当即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建议恢复部队政治委员继续开展反军阀主义的斗争,收到信后的毛主席很快就予以了同意的批示,但心中的那股自豪却并没有跟任何人说。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14)

黄克诚(右)

要知道,蒋介石的一众麾下都是因利相聚,表面之上看着是无比的效忠蒋介石,可内心总是有所图,可反观黄克诚,精神上高度清廉自律,绝对不会给糖衣炮弹任何的可乘之机,这让毛主席如何不自豪?如何不骄傲?

因着踏实的本性,毛主席也曾三次为黄克诚“指命”。

不同岗位下的不同期翼

黄克诚的第一站是天津。

进入1948年的11月,天津解放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虽然国民党军依旧在负隅抵抗,但已经是穷怒之末,成不了大气候。

因此毛主席就开始有意在东北部队军中挑选一名老练的人负责军管会的工作,最终大权落在了富有开创新局面经验的黄克诚身上。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15)

黄克诚

既是毛主席的所托,黄克诚进入天津之后,立即执行“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管”的方针,很快让天津恢复了井井有条。

这一次的经验对于黄克诚而言是宝贵的财富,也是第二次任命的敲门砖。

1949年黄克诚顶着毛主席的一句“你有天津的经验,湖南又是我们的家乡,你去那里我放心”投身进建设湖南的新使命,而在这三年主政的时间里,湖南的面貌焕然一新,黄克诚真真切切做到了在香山汇报工作时对毛主席说出的那句“让桑梓山水更美,让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16)

黄克诚

一个崭新的湖南经黄克诚之手呈现在毛主席的面前,更是呈现在所有中国人的面前,见证了湖南的正规化,毛主席又在1952年给黄克诚送去了“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的要职。

既是已经归家,再离开的时候黄克诚多少是有些不舍得,可因为是党中央的命令,他却大声喊出一句“坚决服从组织”。

对于黄克诚而言,身为共产党员,他从不认为自己往昔的功勋改变了自己什么,他始终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可以搬到哪里,也始终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不应过奢靡的生活。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17)

黄克诚与家人

他以这样的条件约束自己,也以这样的条件要求家人。

1978年,黄克诚的小儿子遇到了良人,家中正在热热闹闹地筹备婚礼,但在婚期将近的一个夜晚,黄克诚却将一家叫到了一起,语重心长的说出一番话。

“晴儿结婚,我自然是高兴的,作为父亲,我也不想亏待未来的儿媳,但是你们也知道我这个人,一生勤俭惯了,虽然国家给了我辆小车,但既然是公家分配的,也最好是公事乘坐才好”。

王晴知晓父亲的顾虑是什么,他既担心儿媳因自家有车不让坐而因此心生介怀,可也不想因这件事打破自己的规矩,于是他爽朗的说出一句“父亲,您放心吧,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就用自行车当婚车”。

听到这,黄克诚的心里总算是如释重负,而后还是嘱咐妻子“一切从简,不可张扬,规模不可高于普通百姓”。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18)

黄克诚晚年

在黄克诚的心里,他始终不觉得自己是官,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不自知”,对待名利地位的慢反应,所以他为人才更遭倚重,做事才更得信赖。

对于中国而言,毛主席永远是不可代替的存在,而黄克诚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夺目光辉,他们都是第一批的创业者,他们都为中国革命的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

黄克诚晚年发文(黄克诚晚年发文)(19)

黄克诚(左)

他们双双是伟大的革命者,而在毛主席与黄克诚的身上,无产阶级的革命友情更是体现了个淋漓尽致,这样的托付和信任值得所有人都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