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县(或桓台县)今本不属于今张店区的地域范围,但在700多年前或近800年间,今张店区大约有43个自然村隶属于新城县或桓台县管辖,且张店与桓台始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对于今天的张店人说来,这段历史渊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不追溯的。

张店区各村历史(张店40多个村曾属桓台县)(1)

新城县,始建于南宋(理宗)绍定元年(公元1228),当时,割临淄县西部、割长山县东部、割高苑县南部的三县边区,建立新城县(以新城为县治)。

其畛(zhěn)域:西北达高苑县之田镇,东南越铁山。建县之初,隶属中书省般阳路。自明朝至清朝,隶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至公元1914年改为桓台县,直属山东省。1939年桓台县隶属益都道。

新城,即今之桓台县新城镇,该地为古先民遗址。至春秋,为齐国之苑囿,齐桓公(?—公元前643)尝在此游玩射猎,并建有戏马台(或称系马台),后被呼曰“驿台”,形成村落后,成为长山县驿台镇。至金朝,兵燹(xiǎn)连年,民乱无主,山东东路兵马副元帅张贵(约公元1186—1256)为保驿台,于1214年围绕戏马台筑城后,改名为“新城”,即“新筑城池”之意。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知县白公英主持挖土壕,立四门:东为“厚生”,西为“正德”,南为“永宁”,北为“利用”。直至1914年新城县易名为桓台县,新城仍为治所。1958年新城改为“桓城”。1982年又复名为新城(镇),由县治降为镇治。

据佥(qiān)事郑独复《新城旧事》中说:“吾邑者,为张元帅贵,字国宝。当金季,豪杰并起,贵保聚驿台以至建县,迄今欎(郁,yù)为名邑,则元帅固邑之开山主,而记所为能捍大患,有功于民。元帅其人也。元帅祖茔在邑巽(xùn)隅,以施地建学,迁茔‘于家堤’。今墓表倾圮,余洗而读之,乃知元帅兄荣,字国昌,与济南张荣字世辉,自是两人:保济南者为元帅荣,保新城县者为元帅贵,贵兄荣(张贵之兄名张荣)以山东行省参议,弃官归隐,立父忠墓表,刘赞之文甚晰,若误为一人,则国宝之功湮矣。此创邑有功之先贤,余故特书之……邑名自近地,自古戏马,则周台也……”张贵,约生于公元1186年,卒于1256年。

张店区各村历史(张店40多个村曾属桓台县)(2)

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新城县编为42个里。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时,全县设4乡、8镇,编为45个里,辖60个村。4个乡是:厚生(在东),正德(在西),永宁(在南),利用(在东北);8个镇是:张店,石桥,新城,索镇,高楼,崔楼,唐藏,旬召。其中,于家营、南曹村、北曹村(后改称江西道),冶里村(今铁冶村西半部分)等村庄,均隶属新城县永宁乡;南营村、北营村、乔家庄、贾家庄等村庄,隶属新城县正德乡。

清朝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县治废除里制,设置乡、约。全县共设4乡、40约,辖311村。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仍分4乡、40约,辖332村:永宁乡辖10约、93村;正德乡辖10约、72村;利用乡辖10约、85村;厚生乡辖10约、82村。民国22年癸酉(公元1933)重修《新城县志》中说:“吾邑旧分四乡,乡各十约,村闾凡三百二十有一户,四万一千六百零一男,十一万八千八百九十七丁,女十万七千四百十一口。此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后之概略也……正德乡在县西,旧编人户十三里,今十里;利用乡在县东北,旧编人户十里,今同;厚生乡在县东,旧编人户十一里,今十里;永宁乡在县南,旧编人户十一里,今十里。”(前志)

张店区各村历史(张店40多个村曾属桓台县)(3)

新城县的疆域范围。据民国22年(公元1933)《新城县志·方舆志》记载:“新城,东四十里至至青州之临淄县界,至县治七十里;西六里至长山县界,至县治二十里;南一里至长山县界;北二十五里至至青州府之高苑县界,至县治三十里。东南五十里至青州之益都县界,至县治一百四十五里;东北五十里至青州府之博兴县界,至县治六十里;西北三十里至长山县界;西南三里至长山县界。东西广四十六里,南北袤(mào)三十六里(通志)。西抵济南二百二十里,北抵京师一千一百里(前志)。”

新城县自民国3年(公元1914)改为桓台县,1950年春,桓台县人民政府从新城迁至索镇。

索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镇,邑县驻地。春秋时为周“渠丘邑”;汉置“西安县”,魏、晋时为“西安城”,属齐国;南北朝时为“索卢县”。据《续山东考古录》记载:“刘宋侨置冀州广川郡,索卢县移西安。”《山东通志》载:“西安县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汉置县,属齐郡,今索镇。后魏曾于此侨置索卢县,故名。”索镇之名,盖由索卢县城演变而来。据明朝嘉靖年间的旧志书记载:新城县治初设索镇,明朝中叶毁于盗,张元帅西迁驿台。

张店区各村历史(张店40多个村曾属桓台县)(4)

新城县自从更名为桓台县后,先是沿用清制,1928年,废“约”置“区”,全县划分为4区、12镇、136乡,共辖305个村。一区驻崔楼;二区驻北石桥;三区驻索镇;四区驻荆家。1940年4月,桓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中埠村成立后,隶属清河办事处,下辖一、二、三区,北四区和五区,其中:一区包括解家营、石桥一带;二区包括北岭、榆林、曹村、尚庄、南营、北营、王庄一带;原长山县第九区并入桓台县后,改称“五区”,包括卫固、冶里、太平、万盛一带。

1947年10月,各区取消数字序号,改为以治地命名,桓台县设石桥、崔楼、乌河、岔河、湖滨、田庄、铁山、金岭等8个区,以及索镇镇,其中:二区改称石桥区;五区改称铁山区;七区改称金岭区。1950年5月,张店区被划入桓台县境域,列为九区,铁山区列为五区,金岭区列为七区。1950年11月,第九区(张店)由桓台县划归张周市。1953年1月,第七区(金岭)划归淄川县。1956年11月,撤区并乡,全县分1镇(索镇)、38乡,其中有石桥、潘庄、江西、卫固、万盛等乡。1958年9月,全县分12个卫星人民公社,有卫固(第三)、江西道(第四)、石桥(第五)等。1958年10月桓台并入博兴县,将江西道、石桥、卫固等3个公社划入张店区。

以下3个“附录”中所罗列的自然村,都是今属张区店、旧属新城县(或旧属桓台县)所辖的村庄。

☆附录一: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由知县崔懋主持纂修、由严濂曾纂、由王士祯写序的《新城县志》中有:

永宁乡

南三生字约:于家营、黄家庄、曹平庄(今董家庄)、积家庄、德成庄(今西吕)(5个)

南六麻字约:丁家庄。(1个)

南七雨字约:石桥、朱家庄、王家埠、小潘庄(昔存今亡)、赵家庄、南石桥、解家营、新曹庄(今辛曹)、马家庄、小庄、吕家庄。(10个)

南八露字约:张店、新庄(今张辛)、王舍庄、贾庄、习磨头(太平庄)、杏园。(6个)

南九诗字约:王位庄(今王庄)、位家庄(魏家庄)、潘庄、营里庄(今南营、北营的前身)、乔庄、杜科。(7个)

南十礼字约:曹村、尚庄、街子庄、解家庄、隽家庄、马庄、于林(今榆林)、武家庄(后并入榆林)、兴隆店(今南岭、北岭的前身)、冶里、王庄(今中埠镇大王庄)、八仙官庄(彭家官庄)。(12个)

☆附录二:从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起,将各约名中的“×字”取消,而直呼“南×约”。

民国22年癸酉(公元1933)《重修新城县志》(前县长袁励杰、县长张儒玉主修)中有:

石桥镇永宁乡

南三约:曹平庄(今董家庄)、西黄庄、东黄庄(此2黄庄原称“黄家庄”,系北黄庄的前身)、吕家庄(原为德承庄,今称西吕)、于家营。(5个)

南六约:丁家庄。(1个)

南七约:曹家营、解家庄、马家庄、小庄、吕家庄(东吕)、中石桥、赵家庄、北石桥、南石桥、辛曹官庄、朱家庄、王家埠。(12个)

南八约:张店镇、王舍庄、新庄(张辛)、道庄、贾庄、习磨头(后改为太平庄)、杏园、一里庄。(8个)

南九约:潘家庄、魏家庄(原位家庄)、南营、北营、王庄(王位庄)、乔庄、杜科。(7个)

南十约:曹村、隽家山、马庄、解家庄、尚庄、官庄(八仙官庄)、鸭窝庄、冶里、江西道、街子庄、于林、南岭、北岭(南岭与北岭2村旧称兴隆庄)。(13个)

☆附录三:民国23年(公元1934)王元一等人纂修的《新修桓台县志》中有:

桓台县第二区,计4镇、33乡、79村

张店镇(张店、张辛庄、王辛庄、一里庄、太平庄)738户

车站镇(车站、杏园)450户

贾家乡(贾庄)76户

王舍乡(王舍庄)150户

升平乡(乔庄)196户

潘家乡(潘家庄)290户

杜可乡(杜科)150户

魏家乡(魏家庄)149户

王家乡(王庄)362户

曹村镇(曹村)537户

马公乡(马庄、隽家山)263户

西林乡(江西道、榆林庄)219户(该乡后并入马公乡)

兴隆乡(南岭、北岭、李家楼)240户(该乡后并入马公乡)

花阴乡(街子、解家庄、凤凰庄)278户

迎仙乡(尚庄、迎仙官庄)245户(该乡后并入花阴乡)

冶里乡(冶里)131户(该乡后改隶长山县第九区)

石桥镇(北石桥)252户

镇北乡(朱家庄、丁家庄)255户

新民乡(南石桥、小庄)309户

临郑乡(吕家庄、中石桥、赵家庄)374户

辛曹乡(辛曹官庄)203户

咸宁乡(王家埠、西马家庄)146户

维新乡(解家营)158户

曹营乡(曹家营)165户

两营乡(南营、北营)320户

中和乡(于家营、吕家庄、董家庄)307户

甘鲁乡(甘家庄、伊家庄、前鲁庄、后鲁庄)416户

顺河乡(刘家斜沟、罗家斜沟、陈家斜沟)276户

张韩乡(张家埠、小官庄、韩家庙)?户

新华乡(阎高庄)210户

另外,今属周家镇(原属桓台县第一区的)杨家楼、东郭家庄、夏家庄、店子庄等四个村,旧称“四合乡”,合计135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