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史的都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从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再到1644年清军入关,然后再到1792年清军远征廓尔喀(尼泊尔),期间176年,清军不仅统一了中国,而且在南北两个方向与西方殖民者展开竞争。北面,成功抑制了沙皇俄国的扩张,将从黑龙江到外蒙古再到中亚东部(新疆和外西北)的广大国土收入囊中;南边,一方面将从越南到缅甸的东南亚各国收为藩属,另一方面,通过闭关锁国的方式(当然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将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英、法海上殖民者挡在国门之外。这一切,没有强大的军力是做不到的,我在《清朝成功入关的五大原因》一文中(https://www.toutiao.com/i6851812117947875843/),对八旗军超强的战斗力进行过分析,现在从武器的角度,分析一下清帝国前期扩张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六大神器。

一、清弓。

入关前,清弓是女真族猎手的专用弓,后成为清军的制式武器。清弓分为三类,战弓(战时用)、猎弓(射猎用)、力弓(锻练用),其特点是弓体巨大、弓梢长并内嵌角片,可发射重箭,穿透力和杀伤力超强,110米可以破皮甲,75米可以破锁子甲,50米可以破板甲。时人称其“弓用八力,箭长三尺,镞长五寸,名透甲锥,所中必洞,或连贯二人而有余力”。与鸟枪相比,清弓只是射程不及,但射速更快、穿透力更强。清军在入关之前与明军的战争中,往往利用清弓这一特点,派出重甲兵丁推着蒙湿棉被的战车为前锋,阻挡明军的火器,抵近100米距离后,再发挥清弓优势,万矢齐发、万马齐冲,明军往往一战即溃。后来,装备火器的清军又将清弓与鸟枪相配合,用鸟枪制远、清弓制近,产生极可怕的战力,在初级火器 板甲的十七世纪,简直是一种无敌的存在。这也是清军在洋务运动之前,一直没有淘汰清弓的原因。

清朝武器装备(清帝国前期扩张的六大神级武器)(1)

清弓

二、布面甲。

也就是绵甲,其制作方法大致是:①取江南丝绵7 斤,用布盛于棉布夹袄内,粗线缝紧,放入水缸浸透,取出后用脚在木板上踏实,然后在太阳下爆晒,直到完全脱水。②反复拍打,制成很薄的绵片,在两层绵片之间缀上铁甲片,再用铜铆钉固定,然后外层用软牛皮和锦缎相配,缝制成甲衣。布面甲既能御寒,又对早期火器有一定防护作用,而且行动自如,是清军的利器。直到1905年,清帝国编练“新军”,采用新式军服后,布面甲才退出清军序列。这里还附带讲一个故事,故宫博物馆原藏有近2万套布面甲。1973年,为改善员工福利,曾将3000套清朝布面甲以每套5角的价格卖给员工,每位员工限购5套,并规定员工购买后一定要拆开绵甲取出其中的丝绵。员工们后来回顾说,这种绵甲非常结实,丝绵质量非常好,用其制作的丝绵被,一直使用到今天。

清朝武器装备(清帝国前期扩张的六大神级武器)(2)

布面甲

三、红衣大炮。

原称红夷大炮,源于欧洲,是一种船用前膛加农重炮,长3米,口径130毫米左右,重量在2吨以上。其特点是炮管长,管壁厚,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可以调节射角;火门为长方形,可装填5斤重火药,发射10斤重炮弹,射程最高可以达到十里;设有“星”(准星)、“斗”(照门),能计算发射弹道,精度很高。红夷大炮的来源富有传奇性,一艘英国战舰在澳门海域沉没,明军将其打捞起来后,拆下上面的火炮,仿制后命名为红夷大炮(红夷是明朝对西洋各国的通称),并迅速用于辽东地区的对后金(清)的战争。1626年的宁远战役和1627年宁锦战役,30门红夷大炮将八旗军炸得血肉横飞,尸积如山,“炮火所及,糜烂数里”。努尔哈赤也被炸成重伤。明朝廷大喜,将红夷大炮封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在后来的明清战争中,吃了亏的清朝八旗军队,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红夷大炮,组建自己的火器部队(乌真超哈)。因忌讳“夷”字,将其改称“红衣大炮”,并仿明朝旧例封“红衣大炮”为“天佑助威大将军”。在入关前的松锦大战中,八旗军炮兵一次出动40多门重型红衣大炮,将明军的坚固城墙炸塌近百米的缺口。

入关后,在历次与周边政权的战争中,红衣大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清康熙皇帝征讨葛尔丹时,葛尔丹军队将1万头背负辎重的骆驼组成骆驼阵,鸟枪手埋伏在骆驼阵后面,长矛兵和轻骑兵在附近巡逻警卫。如果清军向葛尔丹骆驼阵正面进攻,将蒙受巨大损失。清军调来一百多门红衣大炮,对骆驼阵狂轰滥炸,将骆驼阵炸垮,葛尔丹溃不成军。

清朝武器装备(清帝国前期扩张的六大神级武器)(3)

红衣大炮

四、藤牌兵。

藤牌兵是清军的特种兵,士兵身穿绣满虎纹的厚棉服,可在地上打滚而不受伤,战时还可用水打湿防火器;胸背等关键部位有专用的藤甲护体,这种藤甲十分轻便坚韧,寻常刀砍、箭射均不能将其穿透;头戴虎头帽,可增威风。使用的武器是一面藤牌,一把长刀。藤牌用藤编浸油制成的,形状像一顶大圆帽,用于防御。长刀极为锋锐,既可砍人,也可滚在地上砍马腿。乍一看,藤牌兵造型非常滑稽,但近身肉搏能力极强 。作战的方式是:①单兵作战时,左手持籐牌,跳跃滚动,滚动至敌人面前时,用右手所持长刀,砍杀敌兵。②遇到敌方大队冲锋时,则集中成团,把藤牌竖起,形成盾墙。③对付敌方骑兵时,三人为一组共同对付一名敌骑兵,其中一人执籐牌,掩护其他两人,另两人,一人砍马腿,一人砍跌落马下的敌人。

藤牌兵最早属郑成功的部队,后投降清朝。康熙皇帝曾专门看过藤牌兵的表演,并命令组建“虎衣藤牌军”。在抗击俄军的雅克萨之战中,400名藤牌兵“众裸而下水,冒藤牌于顶,持片刀以进”,杀死俄军30多人,俘虏15人,藤牌兵无一人受伤。后来藤牌兵又埋伏在敌城附近,“敌出拒,击败之,斩额里克舍”,斩杀俄军800多人,沙俄军被迫投降。

道光年间,在平定回疆张格尔之乱时,1000多名虎衣藤牌兵身穿虎衣、头戴虎帽,滚动进攻,砍马腿、斩骑兵,将一万多名叛军骑兵击退。最后俘获了张格尔,顺利平定了叛乱。

清朝武器装备(清帝国前期扩张的六大神级武器)(4)

藤牌兵

五、赞巴拉特鸟枪。

网民普遍认为清朝的火器比明朝落后,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在鸦片战争前,清军单兵火器已完成两次更新换代。①一次是彻底淘汰三眼铳。三眼铳是明朝北方兵丁的标准配备。明史记载,崇祯皇帝上吊前,曾手执三眼铳在皇宫四处巡查。清军在入关前,八旗兵就没有使用三眼铳。入关后,迅速在绿营兵中,用清弓和鸟枪取代了三眼铳。②再一次就是在乾隆年间,用赞巴拉特鸟枪取代老式鸟枪。赞巴拉特鸟枪是一种重型火绳枪,最早传自中亚一带,后经准葛尔传入清朝。原来明朝军队和清军使用的老式鸟枪是轻型火绳枪,是欧洲殖民者在十六世纪时使用的一种过时火绳枪。与老式鸟枪相比,赞巴拉特鸟枪口径更大,发射的弹丸更重,而且配有金属枪叉,一方面可架起来射击,提升射击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作为对敌肉搏时的钢叉之用。

雍正年间,清军在与准噶尔汗国作战时缴获了部分赞巴拉特鸟枪,这种大口径射程远带枪叉的火器引起清军的关注,当时,专门仿造了300杆给前线兵丁使用。乾隆皇帝即位后,为了远征准葛尔,开始大规模仿制赞巴拉特鸟枪。到乾隆末年,赞巴拉特鸟枪基本取代老式鸟枪。以绥远驻防八旗军为例,该部共有八旗兵3200人,却装备960多只赞巴拉特鸟枪,206门子母炮,200杆长矛,其余为清弓和长刀,赞巴拉特鸟枪已成为标准制式装备。

由于赞巴拉特鸟枪的普及,十八世纪中后期,清军保持着对周边政权的装备优势,乾隆年间的“十全武功”,赞巴拉特鸟枪功不可没。

清朝武器装备(清帝国前期扩张的六大神级武器)(5)

清朝鸟枪

六、抬枪抬炮。

抬枪是赞巴拉特鸟枪的放大版,如同我军的歼八之于歼七。抬枪长1丈左右,重量十二三斤到三十余斤不等,吃药三两五钱,铅子重五钱,一次可装五个,射程500米左右。发射时须两人操纵,一人在前用棉球塞耳,将枪身架在肩上充当枪架,另一人在后瞄准发射,威力极大。一般把较重的抬枪称为抬炮。抬枪抬炮产生背景是,清军镇压农民军和西南土司部队时,在山区作战,红衣大炮很难发挥作用,为维持火力,只有将赞巴拉特鸟枪放大,形成一种超大型的火绳枪。抬枪抬炮是中国独有的火器,在鸦片战争以后,抗击殖民者入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乡勇用抬枪对准一队英国巡逻兵射击,当场打死1人,打伤8人。直到中法战争时期,清军还认为“打洋人是抬枪得力,一炮可装卅余子,并可及七八十步,不用逼码铜帽,不怕用竭”,将抬枪作为战争利器向越南方面推荐。洋务运动中,清军又将抬枪进行改进,造出后膛新式抬枪,“其大端因乎毛瑟,兼有比利时之浑坚,哈乞开斯之利捷,释放可及四里之远,架毛瑟而上之,似为制敌利器”,命名为“坚利远”后膛抬枪。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新四军和民兵,还有使抬枪作战的记载。

清朝武器装备(清帝国前期扩张的六大神级武器)(6)

抬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