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这部名著,书中第一回里自述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者"曹雪芹"到底是谁呢?这个问题困扰了读者200多年,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目前主流红学依然认定是江宁织造曹家的曹雪芹,还没有变,前段时间央视还播出了红学家们制作的6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但这个说法遭到了广大红学爱好者的普遍质疑,民间红迷们考证索隐出来的作者多达几十人,吴梅村、傅山、冒辟疆、袁枚、曹頫等等,那么这些人里有真正的"曹公"吗?答案是"有:,那就是吴梅村吴梅村即是原作者,同时又给自己起了个笔名"曹雪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曹雪芹的地位在哪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曹雪芹的地位在哪里(34曹雪芹)

曹雪芹的地位在哪里

《红楼梦》这部名著,书中第一回里自述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者"曹雪芹"到底是谁呢?这个问题困扰了读者200多年,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目前主流红学依然认定是江宁织造曹家的曹雪芹,还没有变,前段时间央视还播出了红学家们制作的6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但这个说法遭到了广大红学爱好者的普遍质疑,民间红迷们考证索隐出来的作者多达几十人,吴梅村、傅山、冒辟疆、袁枚、曹頫等等,那么这些人里有真正的"曹公"吗?答案是"有:,那就是吴梅村!吴梅村即是原作者,同时又给自己起了个笔名"曹雪芹"。

有人会说你竟胡说,自以为是!确实,如果我写的自己都不认可,那我写它干嘛呢?谁对自己的观点不"自以为是"呢?一家之谈,姑忘听之可也!既然我得出这个结论,肯定自以为是的认为是对的,然总有一个根据吧,哪怕是推理得出来的呢!先从推理方面来说:首先,一个人创作一个框架完整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这种几十万字的小说,里面必然包含了大量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别人怎么能说改就改还能改成名著层次呢?你看有哪部此类小说是在前人底稿基础上改写成名著的呢?看看那些改编而来的电视剧,能展现原著里所有成分吗?一般都是越改越差!再看看各种红楼梦续书,哪一个和原著相契合并得到公认的?即使是"公认"的后四十回,无论从语言还是内容都与原作有很大差距,尽管这个续书作者肯定看过原作。而只有原作者自己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才能得到即文笔优美又不失本意的作品。

再者,纵观古今小说,哪一部是作者一挥而就写完就发表的?我写这篇小东西写完还要回头看看有无重复错字混乱之处,改来改去的,何况这么一部大作呢?作者写完底稿后,往那一扔就不管了吗,重头批阅修改增删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常识吧,何须别人来批阅修改增删呢?再者说有哪个大作家愿意花费10年精力去批阅修改别人作品的?还要名正言顺的告诉读者,你看,传了几十年的作品改了好几次书名,我再花10年给批阅修改一下,记住哟,我叫"曹雪芹",这不傻吗?有人说作者写完底稿就死了,所以后人在原作基础上修改的,咱不说这个后人水平高低,我就纳闷儿,你修改就修改,何必将自己加到正文里呢?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眉一: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

甲眉二: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您见过“吴玉峰”的“红楼梦”吗?见过“孔梅溪”的“风月宝鉴”吗?看过“棠村”的序吗?我是没见过。那作者为啥提到这三个人的名字呢?这正是作者的高深之处!这三个名字里各取一个字按一二三顺序,即是“吴”、“梅”、“村”,且作者自己就否定了“雪”和“溪”两个字,吴玉峰,玉峰代表了“雪” ,就是“没有雪” 的意思,再看孔梅溪,就是“恐没溪”,两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什么雪芹、芹溪啊!有谁呢?棠村,我们都知道白雪红梅这句成语吧,海棠花是白色的,梅花是红色的,为什么叫“棠村”呢?正是因为“无梅”啊,所以原作者可确认是“吴梅村”。作者在原文里并没有出现"棠村"字样,只展现了"吴、梅"两个字,是故意没放"村",因为作者确实想隐藏得深一些,但如果你能猜出"吴梅"两个字,后一个"村"字就呼之欲出了,作者真心希望"有缘人"才能看出来,正如书里那段话:"“此乃迷津,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柁,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然批书者脂砚斋还是怕读者看不懂,愣在批语里加了个"棠村"上去,以醒读者!第二个甲眉批语非常有意思,这个批书人畸笏叟知道底细并与作者关系非同寻常,一起为作者保守这个秘密,批书人清楚知道这个曹雪芹是谁,但不明说,只是批书时点出"万不可被作者蒙蔽了去,方是巨眼",还有"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如果是后人批阅增删,此时作者已去世多年,我又纳闷儿了,批书人如果知道雪芹不是原作者,何来"被作者蒙蔽了去"这句话,作者都已经死了还去蒙蔽谁啊?可见不通。再有,"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如果这个"芹"仅是个二次批阅增删者,难道也和作者一样的感情?批书到"泪尽而逝"程度?自己写一个岂不更好?还值得批书人也哭得"泪亦待尽"?批书人不去哭原作者而去哭批阅者,有点说不通吧!还有这句"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怎么看着批书人畸笏叟看待这个"芹"比原作者还重要,敢情批阅者倒比之前的原作者还牛逼,希望造化主再弄出一个来,原作者要是知道畸笏叟这样说都能气得从坟里爬出来削他!

综上分析,结合作者书中描写和甲眉批注,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原作者就是那个批阅增删者曹雪芹才能解释得通!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啊!作者用了一个灯下黑的原理,让后世猜了200多年!(1693-2022)。

仿考古复原一下此书创作过程,作者吴梅村(1609-1671) 1656年以丁忧名义辞官离开清廷,从北京返回江苏太仓,再不出仕,晚年专心写作。作者在两朝官场上都是比较受器重的,和前后两朝的朝廷官员关系都不错,在仕清的三年里,由于自己的"贰臣"经历而内心备受煎熬,作者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一方面真心热爱大明,感恩崇祯,可对大明末世的腐败无能及混乱朝政又比较痛斥,另一方面是对大清(金)异族的不屑,看不起,但同时对大清推翻大明取得政权并没有多少痛恨,甚至认为是天道循环该有的,大明之所以失去江山是自找的,自己国家内部问题特别是农民起义等才是根本原因,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怨不到大清,对大清的有些政策还是比较欣赏的,如大量启用汉人,包括作者这类的文人,积极学习融入汉文化,采纳汉人治国方略等等,作者的这个自相矛盾的想法在大清朝廷上是能得到理解认同的,当时是有一大批明朝官员归顺了大清,包括他的亲家陈之遴,但到了民间却是两头不讨好!这种想法无法公开,如同现在有思想的人看待中美关系一样,热爱中国但又不反对美国,看到中国的弊端同时也欣赏美国的制度,如杨教授那样的,正如警幻仙姑所说" 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闺阁中即是指朝廷,世道则是民间,警幻这句正是作者内心想法的隐晦表达。于是,作者就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这种心迹并开始秘密创作,历时五年,完成了石头记第一稿,之后十年,作者从头开始批阅修改增删这部作品,石头记是最初的名字,中间曾给书改了几个名字,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作者最后定的名字是金陵十二钗,而不是红楼梦,红楼梦是该书出版时由书商给恢复成的名字。由于作者写作年代处于顺治(1638-1661)和康熙时期(1654-1722),文字狱大行,作者要将书里面所有悼明讽清的字眼儿全部隐藏好,表面不能让人看出来,以为只是一个闺阁小说,所以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乃至历时10年仍未能全部修改完毕,只修改完成了前80回,带着无限遗憾于1671年底魂归太虚,后二十八回只能托友人保管,这个友人很可能就是批书人,有待研究。

上面就是我的推理分析。

光靠推理难以服人,推理仅是概率范畴的分析,有时也是错的,所以还需要点证据支撑,下面仅就我发现的红楼梦语言风格方面证据予以佐证,来说服我自己吧!《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之首的原因很多,学者们论作丰富,我也不人云亦云,抄东抄西的去搬来解释,仅就其语言风格这一点来说说我的感受,那就是两点,一是"四字短语"大量使用,内涵丰富,精练隽永,二是人物语言特色突出,啥人说啥话,声如其人,该雅即雅,该糙即糙!毫无做作,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做到了"大俗大雅"的完美结合!

先说"四字短语"原作者极爱用四字短语形容人物或景色、事件等,内容简练,隽永上口,红楼梦前80回中就大量使用,随处可见此类描述,仅举几个例子:

第一回,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风餐露宿,阶柳亭花; 一僧一道,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

第二回,有人参贾雨村,参他"生性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

第三回,形容迎春: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 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至八十回止,程高本后四十回里虽也有许多四字短语,但多为通俗之语,总体意境大不如前,难与原作媲美。

在癸酉版吴氏石头记的后二十八回里,相同方式的四字短语描写也是与前八十回一脉相承,举例如下:

第八十一回,宝玉愤懑满怀,忿怨难抑,蹙眉含泪,一条白练,清澈宽豁,柳树槐树参差,树梢之间,几声秋蝉凄鸣。描写史太君神思大减,暮年之叹!描写司棋: 脸尖嘴绻,没精打采,恢恢秧秧,....

第八十二回,挤眉弄眼,垂头丧气,功名双收,光耀门楣,满腹疑猜,不知其然,流荡贪玩,蓬草乱转.....

第八十三回,宝玉见贾母形容苍悴,病色枯焦,王太医诊脉"弦脉端直而长,气机不力,六脉弦迟,素有积郁,....。" 垣断墙颓,花木枯败,落叶堆燃,寒烟迷离,.....

中间略过,读者自行查阅即可,我们再看看最后一章,

第一百八回,

宝钗,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不久死去,就地葬在雪中!

贾雨村,异疆苦撑,一病而亡,可悲可叹!

李纨,受宠若惊,抛了破袄寒衣,戴上珠冠,披了凤袄,胸悬金印,头戴簪缨,八面威风,轰动全城,无人不知,无人不羡。一病而亡,世人嗟叹!贾兰,寻死觅活,飞黄腾达!

宝玉湘云,中秋之夜,漂泊流离,凄凉惨淡,兴衰浮沉,家败人亡,泪落如雨!

湘云,夕阳西沉,年寿将尽,昨宵陈梦,空熬一生,于事无补,污浊尘世,宝玉悲愤盈怀,抽泣不已。宝玉把湘云搂在怀里,却见他呼吸越发微弱了,眼望着斜阳落下,竟是含笑而去。

宝玉,见海畔停一架孤船,脚踏进去,任船顺水漂流,他则卧在舟中睡着了,却被晨风吹醒。睁眼一看,只见船儿载着自己在海中漫行,周遭一片茫茫,一轮红日从残夜里生出,又大又圆,越发显得俗世空静,不染半点尘埃。宝玉不觉看的呆了,眼泪溢了出来,觉得自己也融化了,望海中纵身一跳,"咕咚"一声沉入海底。

这个癸酉版吴氏石头记后28回即是作者的底稿,未经修缮,里面还有大量现代语言补写,所以总体文字功力不如前八十回优美,这也是反对者质疑的主要弊病之一,但大部分还是能读出原作者的语言风格,从故事结构情节设计明眼人还是能确认这就是原作底稿。

一般来讲,精美的"四字短语"稍加修饰即可成为诗句,没有炉火纯青的诗词功力做不到日常语言的诗意化,这个作者必定是个大诗人无疑!更何况书里本来就有一百多首高端诗词!

再说"大俗大雅"

有爱好者统计过,在前80回里,"屁"字出现了13次,癸酉本后28回,"屁"字出现了7次,而程高本的后40回里只出现了一次,还有屎、尿、精、肏等大俗字样,在前80回多次出现,癸酉本里俗语更多,一句"你也杀,他也杀,老张老李去他妈!"就是代表,有兴趣读者可翻阅一下,下面仅举几个"屁"例以饷读者:

前80回

1 封肃喜的屁滚尿流,2 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3 凤姐道:别放你娘的屁了 4 凤姐笑道:别放你娘的屁!5 都判道:放屁!6 黛玉道:放屁!外头不是枕头。7 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8 那婆子说:放你娘的屁!9 湘云笑骂翠缕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10 只闻见酒屁臭气 11 凤姐啐道:放你妈的屁,这还什么恕不恕了 12 林之孝家的笑道:原来是这事,也值一个屁!13 晴雯道:别放诌屁!

程高本后40回只有1次,贾政:" 放屁!"

癸酉版吴本后28回

1 凤姐道:放你娘的屁!让你去叫人。2 凤姐听了破口骂道:放你娘的屁!老娘没有罪。3 贾珍怒道:放屁!简直胡闹!4 贾珍道:放屁!不惹出事来...5 周瑞家的道:什么事也值一个屁!6 黛玉道:可是狗屁理论。7 雨村冷笑道:放屁!好个歹民。

"屁"字前80回用了13次,程高本40回战战兢兢不敢用“屁 ”字,就来了1次。癸酉版吴本延续了前80回风格,该用就用,来了7次。

光靠卖俗怎能成就经典,关键还要有雅,所谓雅俗共赏是也,这里仅选一段作者对警幻仙姑的描写,体会一下什么是雅吧: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髻堆翠;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盻纤腰之楚楚兮,风回雪舞;耀珠翠之辉辉兮,鸭绿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欲颦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欲止而仍行。羡美人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美人之华服兮,闪烁文章。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比美人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远惭西子,近愧王嫱。生于孰地?降自何方?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定应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

讲了"四字短语"和"大俗大雅",当然还有其他语言特色,本人对文学写作是门外汉,不敢班门弄斧,不做专业探讨,都是大白话,但相信有点文学素养的细心读者只要认真读,都能读出续作、改写与原作者语言风格的区别。说了这么多语言风格,尚未解释为何我说曹雪芹就是原作者这个事,下面就再分析一下:

很多读者都已知道书中有关秦可卿之死那段是修改过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三回中的原有情节,后来被曹雪芹删除,通行本中重新将秦可卿写成了病死。别小看删除这四、五页内容,将秦氏"乱伦偷情而死"改成"病死"却要从第十回就得改,一直要改到第十四回送殡完成才行,而这部分改写如果没有脂砚斋的批语,99.9%的读者是看不出什么毛病来的,改写的非常圆滑,而这部分改写的内容语言风格同前后没有差别,还是作者原来的笔风,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只有原作者能完美做到,尽管这一修改打乱了作者原意,但还是留下了一些破绽,如"秦可卿死封五花诰"改成了"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同时对秦可卿葬礼的规格没有大的改动,我分析是作者本不想改,否则作者最初为什么那么写呢?毕竟作者说过"都是历来亲历亲闻,未敢有半点穿凿",是想记录史实的,但碍于脂砚斋的特殊身份和要求又不得不改,故而产生了留下一点线索供后人琢磨之意,而没有彻底隐去。既然这一段都是原作者自己修改的,可以推定已经定稿的前80回都是作者自己批阅修改完成的!

假如这个批阅增删者不是作者本人,而是另有其人,怎么那么巧,修改了80回就死了,批阅增删别人的作品,还没给人家整完?还把自己的名字大大方方的写在书里,脸咋那么大呢?还没有其他任何作品留世,害得红学家研究上百年也对不上号,全靠指向性推导,质疑声此起彼伏,所以,根本就没这个人!再说,如果真有这样本事的第二个人,就应该有第三个人接着修改啊,为什么后28回300来年没一个人能再批阅增删了呢?因为,续写都比改写容易一些,后人续写了有几十个版本,就是没人去改写那后28回,敢情原作者和批阅增删者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家寡人啊!应该说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水平还是最高的(目前质疑高鹗不是续写者的也不少),尽管脱离了作者本意,但就语言和情节设计上,远超其他续书,不要不服,你续一个试试?

综上分析,这个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曹雪芹"就是原作者吴梅村的笔名,"四字短语"再次闪现!

红楼梦作者确实是曹雪芹,没错儿!

本文曾用名CXX,耗时5小时写就,后因老焦批阅十次,增删五回,检查标点,分出段落, 信不信由你!

欢迎转发,为作者正名!为红楼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