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走进山中桃花源(新春走基层石头地变良田)(1)

新春走基层走进山中桃花源(新春走基层石头地变良田)(2)

新春走基层走进山中桃花源(新春走基层石头地变良田)(3)

“明天‘番小仙’就要正式上市了。”首都新鲜食材基地负责人潘利民手里拿着“番小仙”给记者看,“番茄表皮糖线分明,果实颜色呈琥珀色,在阳光下显得很通透,这样的番茄才好吃。”

春节前,《中国农资》记者前往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南独乐河村首都新鲜食材基地,该项目由北京中向利丰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4月投建,承包土地293亩,一期已建成,共有11个温室大棚。寒冬时节走进大棚,瞬间感到温暖如春,番茄秧苗长势良好,一人多高的藤蔓上番茄挂满枝头,颗颗鲜嫩惹人。

新春走基层走进山中桃花源(新春走基层石头地变良田)(4)

要想番茄品质好

土壤环境是关键

今年是该基地种植的第二年,每年9—10月份基地开始育苗栽种番茄,来年元月后陆续上市。近4个月的时间里大多处于寒冬气候,光照时间比较短,给大棚种植管理也带来一定难度。为了保暖增加光照,棚内除了基本的保温设施外,北侧墙上还增加了1米多高的铝箔反射膜,棚内设置电锅炉及风机盘管,大棚内每个垄间的地表上都铺着一层厚厚的稻壳,既保温又降湿。“番茄种植特别怕高湿,稻壳、麦麸都能达到降低湿度的作用。”基地的技术负责人吕志刚如是说。

要想农产品品质好,土壤环境是关键。“若想鲜食的番茄口感好,土壤有机质不能低于30g/kg,低于这个指标品味就会不佳”,吕志刚说道,“根据各个地块原始土壤的透气性、酸碱性以及作物的特性,我们都会做出相应地调配。此基地原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大概在11g/kg,通过我们土壤改良,土壤有机质达到30g/kg以上,且番茄的产量也不低,亩产大概在6000~7000斤。”

说到土壤调理产品的研发,这其中还有一段机缘故事。据介绍,多年前,他们的上游集团公司在国外开展矿业开采合作过程中发现了木本泥炭对于土壤改良的特殊意义,这类物质的各类养分含量充足。对此,他们前期进行了9年的探索研发,把优质的矿产变成了优质的改土材料。潘利民进一步解释说:“关于土壤改良方面,我们的理念一直都是用‘自然’改造自然。”此外,他们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及其团队,联合开展“优质耕作层工程化快速构建技术”,即遵循土壤熟化过程,通过一次性工程化作业短时间内促使土壤有机质显著提高,且改良后的土壤肥力周期保证至少在10年以上。

新春走基层走进山中桃花源(新春走基层石头地变良田)(5)

石头里刨食

土壤改良成就鲜食番茄

记者在大棚外发现陆地上随处可见不少的鹅卵石,且鹅卵石大小不一。吕志刚说:“机器加人工一起筛石头,筛了两天才筛出10.5亩良田,两天的费用花了两万元,成本很高。”这就是当地原始土壤的现状,吕志刚认为他们基地最大的困难和最大的成就都是土壤改良,当地的原始土壤情况出乎意料,存不住水,此地区相当于古河床的位置。据他介绍,泃河是平谷区内最大河流,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青灰岭南麓,在天津蓟县泥河村入平谷境内,至南独乐河村附近潜入地下,在西沥津村附近复出,而该基地地处南独乐河村内,此前村子的土名叫“都漏河”,顾名思义就是河水到了这里就都漏出去了。他们自己开玩笑地说:“这里不是土,而是石,他们不是‘土里刨食’,而是石头里刨食。”相比其他肥沃的河床,他们这里的土壤改良任务比较艰巨。

农业调整需要周期,改变农民施肥习惯需要时间,土壤改良更需要时间、耐心以及资金投入。吕志刚说:“土壤绝对是个大课题,如果有些人既有资金又有情怀,想为社会、土壤做贡献,那么他们进入这个行业以后,老百姓是受益的。一想到这点,资本注入农业是好事。我们改良这些土壤的初衷也是如此,至少这个基地的土壤有机质用20年都能保证。”

此外,该基地还有几个大棚都有与农科院所合作的试验项目,其中一个棚内单辟出来一块做基质培育,一共7垄,他们自己调整基质配方,每个垄的基质组织都不一样,他们也希望试出比较适合番茄生长的配方。“我们需要2~3年或者3~4年的田间试验数据,而今年是第一年,目前来看育苗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基质与土壤不同,比如土壤解决不了水的问题,但是基质是完全可控的,尤其是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农业未来有无限可能。”吕志刚说。

新春走基层走进山中桃花源(新春走基层石头地变良田)(6)

基质培育试验

新春走基层走进山中桃花源(新春走基层石头地变良田)(7)

基地工人进行生产打杈管理

“番小仙”对种植管理技术要求很高,所以生产成本也高,其价格比普通西红柿要贵。截至记者发稿前,首都新鲜食材基地的头茬“番小仙”已经被抢购一空,且预收订单还未发完。吕志刚告诉记者:“‘番小仙’平均每亩收入在10万元左右,一个棚的采摘期起码有两个月,这十几个棚陆续能摘到5月份。靶向土壤改良的鲜食番茄也吸引了周边种植户前来取经,通过我们的技术和渠道推广可以达到联农助农的目的。”

阳光洒在基地的每一寸土地上,孕育着的是希望,土壤改良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希望就在田野上。

记者手记:有了良田才能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

保护耕地,关乎未来。吕志刚说:“很多作物病害都是土壤问题导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空气、水和土壤,这些意识需要觉醒,不要等到作物都颗粒无收了才想起来去解决问题。”

在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土壤质量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提升我国土壤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更需要包括种植户在内的社会性支持。有了良田才能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就像此次采访的“石头地”变良田,在石头里刨食,这体现的不仅是涉农企业强大的资金和技术能力,更体现了涉农企业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和勇气。

同时,记者发现,从中向公司进入农业领域开始,他们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蔬菜基地为试点,做好精品作物产业,重点是联农助农,不仅引导全区种植户认识到土壤问题的严峻性,还传授给种植户作物品牌设计推广理念,因为疫情、市场等原因造成销售受阻时,能够帮助农民很好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既要保护耕地又要助农增收,中向公司依靠科技在特色种植中迈出了可喜一步,探寻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其未来可期。正如吕志刚所说:“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依靠科技我们的农业未来有无限可能。”

新春走基层走进山中桃花源(新春走基层石头地变良田)(8)

中国农资传媒出品

如有转载,请联系管理员!

新春走基层走进山中桃花源(新春走基层石头地变良田)(9)

责编 | 张 琴

制作|雷雅茹

主管|魏 萌

监制|阴剑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