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片望乡正片(当年公映日本电影望乡)(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望乡》(日语: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 望郷,直译为“山打根8号妓院”),是1974年出品的日本电影,导演为熊井启。电影改编自日本著名女性史学家山畸朋子的报告文学《山打根八号妓院》。小说描写了明治初期九州天草群岛地区的妇女在东南亚婆罗洲山打根卖身的悲惨生活。

影片反映的是从明治30年(1897年)开始,直到大正9年(1920年),日本黑心资本家拐卖日本妇女到海外为娼的故事。 很多贫苦人家的女儿,为了替家里还债,被迫去南洋卖身。 电影《望乡》反映的正是这段历史。

译制片望乡正片(当年公映日本电影望乡)(2)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电影简介:

女作家三谷圭子(栗原小卷饰)为了研究日本女性现代史而来到熊本县天草,在饭馆吃饭的时候偶然邂逅阿崎婆(田中绢代饰)。

译制片望乡正片(当年公映日本电影望乡)(3)

栗原小卷饰演的三谷圭子

阿崎婆请三谷圭子到家里做客,她独自住在茅草房里,只有几只猫与她做伴。开始阿崎婆不愿对外人讲述自己过往的悲惨经历。圭子于是白天帮阿崎婆干活,晚上一起聊天,渐渐地,阿崎婆开始向三谷圭子讲述自己和姐妹们在山打根当妓女时的悲惨经历。

阿崎婆出生在天草,6岁丧父,为了生活,母亲带着她和哥哥改嫁给伯父,但生活依旧非常艰难。年幼的阿崎婆为赚钱赎回土地、盖房子、给哥哥娶媳妇,跟人贩子前往南洋。到达婆罗洲(印尼称之为加里曼丹岛)后,阿崎婆被卖到8号妓院当妓女。14岁的时候,阿崎被迫开始卖淫接客。后来,她爱上青年竹山秀夫,秀夫答应和她成亲,但考虑到阿崎的职业,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译制片望乡正片(当年公映日本电影望乡)(4)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妓院开始衰落。最后妓院被转手到妓女出身的老板娘阿菊妈的手里。心地善良的阿菊妈临死前把自己一生积蓄分给姐妹们,并嘱咐大家不要再回日本,并为姐妹们在当地都修好了墓碑。

善良的阿崎终归忍受不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而回到故乡。但是哥哥与嫂子因为阿崎的职业嫌弃阿崎,还担心阿崎会索回邮寄的钱盖的房子。阿崎心如死灰。后来,阿崎移民满洲国,和一个皮匠成亲,婚后生下一子勇治。日本战败投降后,在遣返回国的途中,阿崎的丈夫不幸病逝。回国后,阿崎和儿子住在京都,但儿子却嫌母亲名声不好,于是阿崎婆回到天草。儿子成家9年,但阿崎婆还没有见过儿媳。

译制片望乡正片(当年公映日本电影望乡)(5)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谷圭子在农业试验所技师山本先生的陪同下来到山打根的日本人墓地,在杂草间矗立着许多妓女的墓碑,但都背对着祖国日本。

译制片望乡正片(当年公映日本电影望乡)(6)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中国上映风波

1978年10月26日,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城市举办了第一届“日本电影周”,公开放映了《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三部作品。在上映时,考虑到当时中国观众的接受力,放映前把一些有可能引起话题的场面剪掉了。然而,放映后,仍然有不少观众斥责这是一部“黄色电影”,要求禁映。有人甚至说“映了这样的影片,社会上流氓不是更多了?”

译制片望乡正片(当年公映日本电影望乡)(7)

巴金

在这场争论中,大作家巴金、曹禺纷纷在报纸中开辟专栏对电影进行辩护。当时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孟广钧先生在《人民日报》第四版刊发文章《精湛的艺术 深厚的情谊——日本电影周影片观后》一文对电影进行了力挺:“与电影《追捕》相比,《望乡》这部影片更有深度,它描写的是被诱骗卖到南洋山打根当妓女的日本贫苦农女阿崎的苦难一生。观众看过影片后,不得不去思考:这些被压迫在最底层的日本妓女的悲惨命运是怎样造成的?如阿崎婆所说的那样,是什么“男人压迫女人”吗?不!绝对不是!阿崎和她的难姊难妹们——那些被称为“南洋姐”的妓女的悲剧不止于她们被损害被侮辱,还在于她们并不知道,她们是在用肉体维护着当时的军国主义,用肉体为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服务。到头来,却有家不能归,有国不能奔,只能客死异乡。而那些幸免于死,回到故乡的人,则被认为是民族的耻辱,遭到人们的歧视,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拒绝与之往来,成为被遗弃的人间孤魂!”。

所获荣誉

扮演女主角阿崎婆的田中绢代得到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据说,田中绢代为了塑造好阿崎婆的老年窘境,将满口好牙统统拔掉;为突出阿崎婆手部青筋暴起,每天用橡皮筋把手上的血管扎起来;为瘦骨嶙峋,连续几天不吃饭。田中绢代在拍摄该片后不久便与世长辞,阿崎婆成为她塑造的最后一个艺术形象。

译制片望乡正片(当年公映日本电影望乡)(8)

年轻时的田中绢代

第2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译制片望乡正片(当年公映日本电影望乡)(9)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