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代表画家。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不佳,喜爱绘画,9岁曾为父亲生日画了一幅素描《谷仓与农舍》。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梵高早期的作品以灰调子为主。
素描《谷仓与农舍》 1864年
1886年,(生命倒数第五年)失望迷茫,33岁的无业懒散中年梵高,来到了巴黎投靠他做画商的弟弟提奥。作为画商的弟弟提奥,在文森特欧巴到达巴黎后不久,就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好朋友莫奈,雷诺阿,劳特雷克等年轻艺术家。这次见面对于梵高来说,无异于为他推开了一扇门,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蒙马特的风车》
1886年春天搬到了巴黎。梵高弟弟住在蒙马特山的山脚下,梵高到达后,他在山坡上租了一个公寓。著名的舞厅Le Moulin de la Galette就在他的公寓附近。这件作品展示了从舞厅后面看到的风景,风车和迎风飘扬的三色旗。
《蒙马特山上的采石工》
1887年,在巴黎期间,由于与不断发展的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接近,梵高的调色板变得愈来愈明亮,同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梵高像一块干瘪的海绵,饥渴的吸收着艺术的养分。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后期印象派理论的影响;厌倦巴黎的生活,向往阳光更为明亮灼热,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兰西南部。画风景,画花卉,画塞纳河,个人鲜明的绘画风格也逐渐形成。
《蒙马特:风车和农田》
《塞纳河畔》
《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阿尼埃尔公园的入口》
《自画像》
以上5张1887年的梵高作品,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对新印象派画家修拉和涅西克绘画风格的沿袭和继承。在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派美展举行后,会上展出修拉的《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梵高学习了新的点彩技法。讲点彩技法,短促、有力的线条在画面中组合重复出现并应和着强烈的对比色运用。
1888年,梵高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普罗旺斯阿尔,住在阿尔加萨咖啡馆,创作《阿尔的吊桥》;同年与画家保罗·高更来与梵高同住,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同年12 月梵高因精神失常,割下一只耳朵;高更返巴黎。由于提奥的帮助,梵·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
《夜间咖啡馆》
大多数画家都把咖啡馆写成欢乐的场所,而梵高却在此引出了一群无处可去的不快乐人,背景左侧人物甚至趴在桌上昏睡,十足是个不幸的人。这是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散落在房间里的哀伤形象都令人深表同情。红和绿、紫和蓝之间的微妙冲撞(这些色彩在其他印象主义画家笔下都结合得十分柔畅),是梵高增强画面冲击的方式。梵高当年在阿尔勒描绘的这家咖啡馆如今依然矗立在拉马丁广场。
《露天咖啡厅》
在阿尔梵高不止创作了一张咖啡馆,他曾说这是一张不用黑色的夜景图,他成功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夜间户外写生的效果。黄橙的灯光和深蓝的夜空相互对比,视线沿着咖啡棚和座位向后延伸,使画面产生纵深感。在梵高特完成此画的100多年后, 这家咖啡馆一直是阿尔的人们饮酒的地方,现在被称做梵高的咖啡馆,仍旧保留着那黄色的雨蓬和所有的东西。
《割掉耳朵的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这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强有力的鹰勾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下陷的双颊,他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梵高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向日葵》
同年8月,梵高画了第一幅。他原本想画12幅向日葵来装点他在阿尔租住的小屋,以迎接高更的到来,但刚画完4幅高更就来了,并给梵高带来了新颜料和一种黄麻质材的画布。高更对梵高的这种金黄色的组合十分喜爱,对已挂在小屋的《向日葵》给予了高度评价。
《星月夜》
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也是一件为后人熟知的一幅作品。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 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
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鸢尾花》
这幅《鸢尾花》被称为梵高在“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远远地就能吸引住人们的目光,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美,洋溢着清新的气氛和活力。鸢尾和向日葵一样,原本都是很平凡的植物,但梵高赋予它们精彩的形象与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是这位一生都在痛苦与挣扎中度过的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是一位黑暗中孤独的舞者内心里无语的倾诉,他画的鸢尾花鲜丽可爱,但又有点忧伤,有点孤独和不安,甚至有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画家梵高也在油画中表达出清新的洋溢与活力的气氛。
1890年5月,梵高治愈,在圣雷米疗养院出院。第二天早晨,梵高乘着火车到里昂车站找提奥。6月,和提奥一家与加歇医生住了一个星期,创作《加歇医生》;7月,完成最后一幅作品《麦田群鸦》;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朝自己的胸口开了一枪,年仅37岁。
《加歇医生》
加歇医生是梵高的主治医师,画中姿态安详,削瘦的身体用肘臂支撑着,以保持完全平衡。但是,透过笔触、构图以及人物四周的空间,画家紧张而悲哀的心情一目了然。它预示即将感受到更加深重的痛苦。
《乌鸦群飞的麦田》
这是是梵高临死前的几幅作品之一。描绘的是法国瓦兹河上奥维尔镇周围乡下麦田的情景。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
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中开了一枪。黑暗背后仍是蓝天。
短暂的人生37载,开始蜕变、升华,高密度创作的最后5年,留下大量的经典画作。梵高的伟大不仅仅是树立后印象主义绘画的新风尚。更是从梵高开始,每个人开始做自己的太阳!梵高: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热情,一半是忧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