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节选自《城南旧事》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每每读来,都能从充满童真的语言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以及哀而不露的情思。文中的“我”是一名小女孩英子,生活在北京城南,对周围的人与物观察得细致入微,这也是为何当英子父亲的死亡噩耗降临时,我们虽不认识英子,却依然能对她的痛苦感同身受。
年幼的英子踏上了离别的火车,徒留我们读者为她未来将要面临的遭遇担惊受怕,但来自英子的讲述,就像在你我的心灵上打开了一扇窗,使得旧北京城的一草一木也可以延伸进来,显得异常生动。恰恰在于人类对情感的共通,阅读本身也会丰富我们的体验。
远在东大陆的西岸,有一部足以媲美《城南旧事》的国民经典读物——《萝西与苹果酒》。
英国作家洛瑞·李用清新、明朗的文字记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在你面前续续展开的是一幅宛如英式田园诗般的优美景象。其中,那些关于童年的回忆,恰如英子一般,充满了纯粹而久远的情真意切,即使未曾在泥地里摸爬滚打、上蹿下跳,你也能体会到这种乐趣。
《萝西与苹果酒》的火爆,早就超过了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程度。它不仅有着国民现象级的知名度,更被列入英国中学课本、中考考试篇目以及高中英语课推荐读物。这样一部佳作,远比你想象中的低龄、幼齿作品要深刻得多,用它来做爱的教育,也丝毫不遑多让。
这也是今天为什么我们要读《萝西与苹果酒》。一部散发着温暖、可爱的人性光辉的自传体小说,早就与时代本身不可分割,可童年又会冲淡掉成人自带的忧郁,让受战争硝烟折磨的伤痛也稍有喘气的空间,把人的关注点放到一草一木的美好上。
比如,洛瑞·李写到家中的院子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深厚的爱意。
“妈妈和姊妹在庭廊中穿梭,清理着院中的杂草,将散落的家具、物件规整到合适位置,时不时还会进到屋子里,将一把野果塞给他,让他呆在屋子里也不至于太过孤单和无聊。”
还有,对于屋子周边环境的探索。“他们爬上山坡,下到山底,找到一间废弃的小屋,在屋内各种捉迷藏、做游戏,关于废弃小屋的传说和只有在深夜中才能听到的鬼故事组成了孩子们共同的回忆,晚上躲在家中挤作一团、瑟瑟发抖也是独属于童年的新奇体验。”
或许,童年对于还不能用仅有的常识去解释的事物总有着天然的好奇。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提到关于美女蛇的传说,即使年到中年再去回忆依然感到妙趣横生。
不过,这本书之所以有如此隽永的青春力量,离不开书名中所提到的萝西和苹果酒。
少年的烦恼伴随着青春期降临,有些显而易见的变化。比如,他们迫切地渴望着长大,装出一副大人模样,又在某些时刻像个幼稚鬼;他们整日里无所事事,靠推推搡搡、讨论女生来排遣过剩的荷尔蒙,用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填满头脑;他们血气方刚,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泥土翻新的气味使得整个探索过程充满了粗粝感,情与爱也显示出原始的一面。
洛瑞·李也不例外。一个名为萝西的姑娘,用苹果酒味的亲吻唤醒了他对爱情的渴望。马车堆成的草堆里,至今仍弥漫着馥郁的发酵苹果香,那股香味极富有冲击力,令人头脑发昏,却又让人魂牵梦萦,让他干涩的嘴唇、翕动的鼻翼都无处可逃、无路可退。
于是,年届中年的洛瑞·李万分惆怅地回忆起这个夜晚、这罐苹果酒时,只能似是而非地提到,短短的苹果酒味亲吻之后,萝西嫁给了一个士兵,成为了对方的妻子。
多年之后,萝西消失了,苹果酒也消失了;童年消失了,青春也消失了;家消失了,故乡也消失了。对洛瑞·李而言,究竟怀念的是萝西抑或苹果酒,还是消逝的童年与故乡?
答案自然是后者。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成长就是一个背井离乡的过程。正如洛瑞·李永远地失去了萝西一样,我们又各自失去了自己的什么,早就不得而知了。
那除此之外,我们明知道会失去“萝西”,可以选择不去成长吗?
在有书君看来,洛瑞·李想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拒绝成长,而是希望用成长带来的痛苦和迷茫提醒我们:人生旅途漫漫,实际上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要如何与童年建立起联系。
每个人,无论贫穷或富裕,其实都在依靠童年来作疗愈。
童年早就像一枚烙印,牢牢地隽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使得世界呈现出它最本真的面目:安全的、幸福的和安定的。所以,当我们努力追逐未来时,往往不是离童年越来越远,而是竭力向童年靠近。
这也是洛瑞·李为何要构筑这样一个浸满了回忆与思念、乐趣和好奇的童年世界。他用如同邻家少女般富于人情味的笔触抚熨了无数和他一样经历过战争阴霾的人们,回应了一代人成长过程中对美好的人与事的期待,即使生活在和平年代,阅读也没有任何的水土不服。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承认对童年的眷念好似并不容易,社会、时代都在催促你我快点长大,恨不得今天的小孩,明天就步入社会、成家立业。结果,这群急着长大的孩子们最终迷失于无所适从的时代,既回不去童年,又无法真正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翻开《萝西与苹果酒》,你同样是个被催促长大的孩子,但却有了更多层次的共鸣:这场跟时间的赛跑,经受考验的不是你将要创造多么辉煌的未来,而是如何看待和讲述自己的童年。一个成熟的人,会和洛瑞·李一样,获得来自童年的支持与疗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