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 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直到1644年,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

不少关于明朝的史料,一谈及明朝灭亡原因,结论无一例外都是制度腐败和朝政的黑暗造成的。不过,仔细分析起来,这种结论可信度似乎并不是那么高。清军并不是瓦解明朝的“罪魁祸首”,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

明朝的灭亡真实原因(明朝的灭亡其实是因为)(1)

他们都是陕北人,部队的核心力量也是陕北的饥民。陕北闹饥荒的原因非常简单,当时明朝的人口已经逼近2亿,但是,粮食却没有了增长的空间。陕北的土地大多贫瘠,粮食的量产没法维持人口的增长,若是再遇上旱灾,一切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而当时,西北尤其是陕北,现役军人和预备役军人特别多,就算是政府想要救济,奈何人口太多,再加上一些克扣,往往是“所救不及十一”。所以,那时部队由于缺乏粮饷而哗变也就见多不怪了。政府可以用职业军人击败普通的农民军,但是,对于核心是职业士兵的农民军,明朝军队是毫无办法的。

原因一目了然,同为军人,一边可以有饭吃官军,一边却是空着肚皮的叛军,双方的斗志一眼就看出高下。其实,官军的粮食也不充足,在和农民军交手的过程中,如果吃不饱,自己也就成了农民军了。英国经济学家马尔塞斯就认为,过是一个国家的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粮食的供应,那么,必然最终导致这个国家的大危机,这种现象在人类史上就叫做“马尔塞斯问题”。

明朝的灭亡真实原因(明朝的灭亡其实是因为)(2)

这位经济学家还认为:无法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粮食产量上去了,人口也在增长,然而,粮食却不能一直增长,因为,土地和量产是有限的。马尔塞斯赞成“节育”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对明朝而言,这应该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打仗,留下的人可以继续生活。所以,对明朝而言,也就只剩下了一个选项。

饥荒会引发叛乱,叛乱又会破坏秩序,秩序被破坏了,种庄稼的人就少了。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来越没有人种粮食。那个时候,粮食吃没了就吃人,到处一片惨状。

明朝的灭亡真实原因(明朝的灭亡其实是因为)(3)

那么,这种情况是不是就真的无药可解了?

其实,还是有办法的。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玉米、马铃薯、花生和番薯等美洲高产作物迅速传到了全世界,也包括中国。这些物种的传播,彻底改变了世界。相较于中国,欧洲得益的是1588年来到的马铃薯。贫瘠的土地上就可以种出马铃薯,而且,花的功夫也不多。所以,爱尔兰的人口在100年的时间内,从300万增加到800万。

同时,德国和俄国及法国,也大力推行种植马铃薯,至此,欧洲北部周期性饥荒以及带来的营养不良症就此结束。更重要的影响是,马铃薯的出现让欧洲的政治力量向北部移动,并一直维持到了今天。而对于中国,花生,番薯和玉米这些高产粮食作物,发挥了它们的重要作用。这些在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粮食作物,在当时却是了不得的“历害物种”。

就拿番薯来说,其生存能力极强,不挑土壤和环境,同时,还耐寒、耐涝和耐碱,关键的一点是,有极强的抗虫能力,并且,产量还很高,一年还可以种数季。在当时的明朝,较好的水田也不过每亩产量在720斤左右,且平均产量每亩不超过240斤。而番薯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就可以收获每亩至少五至六千斤,更别提亩田可高达上万斤的情况了。

明朝的灭亡真实原因(明朝的灭亡其实是因为)(4)

这说明,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了。

花生大概是1530年传到中国,而玉米则是在1531年,番薯相对晚一些,是1593年。它们进入中国的时候,明朝末期的大动乱还没有开始。如果,崇祯皇帝有远见,能够看出这些粮食作物的价值,将他们引种到西北,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缓解当时紧张的粮食需求问题?或许没准就避免了后来的灭亡下场。

明朝没有享用到的福利,却让清朝捡了个大便宜。

这些粮食作物正是在清朝被大力推广,遍及了中国各个角落,并发挥了他们的作用。直接的结果就是:在乾隆60年,人口数量达到了2.9亿。这是前所未有的记录,从西汉末年到明末,中国人口就从来没有超过2亿。从明朝灭亡,再到后面的康乾盛世,这不是什么“帝国行政史”,而是一部“粮食政治学”,也就是玉米、番薯和花生的故事。

明朝的灭亡真实原因(明朝的灭亡其实是因为)(5)

所以说,读历史的人,如果忽略了这些,整日只将重点放在“帝王将相”上,恐怕只会得出一个错误的论断。

参考资料: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明史》、《明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