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中国人一度将欧洲国家视为天堂。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这些国家不仅福利优厚,而且国民礼貌优雅。对于刚刚接触大世界的中国人来说,欧洲人不仅是心目中的榜样,更是很多人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这也为中国人造就了“英国人更为绅士,法国人更为浪漫”的刻板印象。

若我们回顾历史,却不难发现,英法两国优厚的社会福利,其实与殖民时期的掠夺一脉相承。因为他们在殖民时代积累了许多财富,并成功驱动了两次工业革命,从而奠定了生产力的领先优势。这些变革,为两国的人民带来了数百年福祉。

时至如今,英法仍是不折不扣的发达国家,但极高的社会福利,已经为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哪怕是财政赤字当头,也很少有政治家敢于改变现状,当然,去年有个名叫马克龙的愣头青就试了一把。但在汹涌的民意裹挟之下,他的加税政策也不得不半途而废。

如果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欧洲殖民国家的崛起之路,是不可复制的奇迹。而哈佛大学教授斯文·贝克特,则在他的《棉花帝国》一书中,以棉花贸易作为切入视角,记录了工业革命背后的残酷剥削史。

法式浪漫风格特点:法式浪漫风情背后(1)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以机械代替人工,从而大幅度增强了生产力。但有一个尴尬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如果原料的供应不够充足,这些工厂将面临什么样的下场

如果原料的供应出现不足,英国起步中的工业将遭遇迎头痛击,之后技术的蓬勃发展,则更是无从谈起。于是,以英国为代表的一系列殖民国家,开始进一步开拓海外的殖民地。在奴隶的辛勤劳作之下,工厂的原材料总算得到了保证。那些奴隶的血汗,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并奠定了如今高社会福利的基石。

欧洲人的绅士与优雅,是一件华丽的皮袍。它的外表看起来华贵无比,内里却沾满了斑斑鲜血,让人不忍直视

(一)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最老牌的殖民国,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这几个国家。它们率先征服了美洲等地,并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带回了自己的祖国。但问题在于,这些先富起来的冒险家,只是将社会风气变得更加奢靡,却并未有效促进技术的发展。而推动技术变革的功臣,却是比他们晚了一步的英国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国家呢?

拥有海洋与河流的国家,完全可以在海洋时代占取先机。而英国,无疑将这种地缘优势利用到了极致。我们从英国的纺织工艺发展史里,便可略见一斑。早在工业革命诞生之前,英国便提前尝试了技术改革。早在1784年,英国商人塞缪尔·格雷格,便借助河流的力量制造了水力纺纱机。在那个时代,这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

与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国家相同,英国也在拓展殖民的过程中,聚敛了许多财富。与此同时,这些参与远航的商人,也熟悉了进行远洋贸易的技巧,并进一步完善了贷款等金融机制。当银行产业得到高度发展时,英国的本土资本也被进一步盘活。

法式浪漫风格特点:法式浪漫风情背后(2)

大航海改变一切

当金融与工业同步发展时,英国政府成为了商人的坚实后盾。那些执政的官员心里清楚,他们眼下尊贵的地位,完全得益于这些敢于冒险的商人。而这些商人,同样需要政府法律的保护。在双方共同的利益之下,《改革法案》于1832年正式面世,纺织品商人成功进入下议院,并得到了更多话语权。从此之后,他们颁布了更多对商人有利的政策,而海外的贸易,也得以被更顺利地推行下去。

此时此刻,合同和法律法规的威望,已经超越了贵族的权威。是法律的保护,金融的援助,以及蓬勃发展的工业技术,促使英国铸造了工业革命的辉煌

(二)原料到底从何而来?

当蒸汽机被广泛推广开来之后,英国的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力纺纱的时代,一个纺纱工只能同时运转8个纱锭。可在蒸汽机问世后,一个操纵机器的纺纱工,居然可以让1300个纱锭同时工作,其工作效率是之前的数百倍。而英国的棉布产量,也随之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但庞大的产量,势必要依赖充裕的原料供应。英国本身是一个工业国家,新建工厂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失地农民也变成了工人。如果让这些人回去耕种棉花,这无疑会占据大量的土地和人力。这不仅会带来严重的技术倒退,甚至会将工业革命扼杀在摇篮之中。

因为原料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英国人只能将目光投向海外,他们率先选定了殖民地印度。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产业,欧洲各国都在限制印度棉布的进口量,但此时此刻,印度的棉纺产品仍然不愁销路。很多英国商人,会将棉布直接转运到非洲。只要不将棉布带回国内,英国的法律就无法制裁他们。因为棉布贸易的利润很大,所以印度拒绝了英国人进口原棉的要求。

但日不落帝国的疆域极其辽阔,在印度被放弃之后,美洲一带的种植庄园迅速崛起,棉花则是这些新庄园的主营产品。比起传统的甘蔗庄园,棉花需要的人力成本要低很多。于是,在18世纪末期,数十万非洲奴隶被贩卖到美洲,最终沦为棉花庄园里的苦力。这种奴隶制度,甚至一度在美国延续了下去。

法式浪漫风格特点:法式浪漫风情背后(3)

电影《为奴十二年》的场景重现

这日渐庞大的棉花种植园,支撑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但这些辛勤劳作的奴隶,反而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经常会死于饥饿或者毒打。工业革命的辉煌王冠之下,散落着他们的累累白骨。

(三)时至如今,历史仍在重演

虽然时代变迁,但时至如今,殖民者的阴影仍然笼罩在这个世界之上,久久未曾消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很多欧洲强国夷为平地,很多殖民国趁机宣布独立。但实际上,他们对昔日的宗主国,仍然存在着某种依赖。为了抱团求生,许多原英国殖民地纠集在一起,他们仍然将英国女王视为领袖,这个组织的名字就叫做“英联邦”。

法式浪漫风格特点:法式浪漫风情背后(4)

英联邦会议,一家人整整齐齐

身为这个组织的领袖,英国女王经常会为联邦成员国提供帮助。总体来说,还算是颇有风度。但同为昔日宗主国的法国,吃相可就难看多了。

非洲马里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虽然这个国家名义上独立,但实际上,仍有数千名法军在此地驻扎。法国与马里之间的关系,比起殖民时代,其实并无多大区别。连联合国都承认法国军队在此地的单方面行动特权,其余的常任理事国,更是对此睁一眼、闭一眼了。

法国人驻扎在这里,当然不是为了搞慈善,而是为了掠夺马里的丰厚资源

马里这个国家资源丰富,他们拥有丰富的岩盐、铁矿、锰矿、磷酸盐等矿产资源。除此之外,马里的黄金、棉花和畜牧业,占据了该国出口产品营业额的前三名

棉花贸易真是一面照妖镜。它照出了殖民宗主国的贪婪与血腥——昔日的英国与如今的法国,都是如此。

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马里本该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但实际上,马里仍然是一个极为落后的国家,其国民贫穷无比。这背后,与法国人的掠夺和垄断有着极深的关系。为了反抗法国人的暴政,当地频频爆发针对法军的恐怖袭击。而最近一次的暴乱,就发生在2019年6月10日。距离今天,不过才20多天而已。

殖民主义并未离去,它仍然存留在我们身边。马里这片暴乱,杀戮与贫瘠的土壤,滋养了巴黎这朵奢华、优雅与浪漫的恶之花。讽刺的是,很少会有人将两者联系到一起。

时至如今,还有多少人,仍在对那朵恶之花心向往之?

我不得而知。

(四)唯有强者才可胜出

殖民国家在殖民地留下的最大阴影,是当地畸形而单一的产业结构。这注定了它们的天然缺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一旦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受到影响,它们的经济,也会遭到史无前例的打击。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向来伴随着战争、杀戮与掠夺。如今的大国纷争不见硝烟,但却沿袭了昔日的残酷。唯有最为坚韧强大者,才有可能在这样的竞争中胜出。

所谓的绅士英国,浪漫法国,不过是某些人愚蠢、自以为是,而又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单单从棉花贸易的背后,我们便可窥见:那温情脉脉的面纱,不过是政客虚伪的面具而已。这或许可以帮助他们赢得选民的支持,但绝不可能带动大国的崛起。

狮子的武器向来是锐利的爪牙,而不是厚重的鬃毛。若只见鬃毛,不见爪牙,无疑是最大的愚蠢和误判。

(完)

参考资料:

《棉花帝国》,【美】斯文·贝克特

棉花帝国之殇——评贝克特《棉花帝国全球史》,王燕,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财政分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马里为例,萨库(MAIGA SEKOU),武汉大学

“棉花革命”缔造了现代工业,杜君立,《企业观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