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被称为“富贵病”的糖尿病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成为现代疾病的第二杀手。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让专家来为我们更新糖尿病知识。
李玉秀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据统计,2021年,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已达1.41亿人。如何远离糖尿病?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玉秀带你更新有关糖尿病知识。
糖尿病是因吃糖太多惹的祸?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因吃糖太多引起的。其实不然,它是因多种因素造成的身体对于摄入“糖分”处理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血糖升高的一种疾病。而这里所称摄入的糖分也非单指糖果、点心,而主要是指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病因完全不同。
当血糖升高时,正常人的胰腺会“派出”充足的胰岛素来消化高血糖,但是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分泌的胰岛素都是“残兵败将”,自然就无法“消灭”高血糖,最终导致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腺β细胞,造成胰岛素缺乏而导致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比较差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造成的。2型糖尿病和遗传因素更密切,如果祖辈或父辈患有糖尿病,那么后代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打胰岛素会“上瘾”?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在科学饮食的治疗基础上辅以药物治疗
胰岛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激素,不存在“上瘾”的说法。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打胰岛素和服用降血糖药物并没有绝对指标,完全由病情决定,所以请一定遵医嘱。
如果确诊为1型糖尿病,说明胰岛确实不能正常发挥功能,一般需要打胰岛素来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如果胰岛还能正常发挥功能,可以采用口服药的方式来治疗,因为体内拥有一些胰岛素才能使口服药发挥作用。如果病程长或者病情发展较快,当胰岛功能绝对不足时,还是应该选择及时打胰岛素。
想控制血糖就得“饿肚子”?
很多糖友认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血糖高就是因为吃得多,因此采用“饥饿疗法”来降糖。还有一个误区是:用减少主食摄入来控糖。
其实,少吃不仅容易导致低血糖及饥饿性酮症,还会发生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使血糖出现大幅波动。而盲目减少或者不吃主食会使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导致营养不均衡。
同时,如果热量摄入不足,还会造成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过度分解,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另外,饥饿时脂肪与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需要通过肝脏来分解和肾脏来排泄,从而增加肝脏和肾脏负担,久而久之,会造成对肝肾功能的损害。
实际上,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和血糖关系更密切。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的是碳水、脂肪类和蛋白质的均衡摄入。科学的饮食疗法是在保持膳食平衡的基础上,因人而异,适当限制饮食的总热量,并注意食物多样化,而不是一味地忍饥挨饿。
“无糖食品”可以放心吃?
近年来,“无糖食品”打着“0蔗糖”的旗号,成为超市食品区的“网红”产品。不少糖尿病患者看到食品包装袋上的“无糖”“0蔗糖”,就忍不住“买买买”。
其实,“0蔗糖饼干”“无糖月饼”“无糖饮料”这些食品、饮料,只是不含有蔗糖或含较多植物纤维及果胶,淀粉、脂肪一点也不少,热量一点都不比普通食品低。
同时,一些保留了甜甜口感的“无糖食品”虽然不含有蔗糖,却可能加入更多的果糖或者代糖,而果糖同样可以引起血糖升高。
而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等常见甜味剂属于代糖,这类代糖并不是真正的糖,而是一种具有甜味的碳水化合物,它在身体里被代谢的方式和糖不同。虽然不会被身体完全吸收,但也是有热量的,大量食用同样可以影响血糖水平,造成血糖失控。更有甚者,食用过多含有糖醇类甜味剂的食品还有可能造成腹泻。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当根据每天需要摄入的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切记“无糖食品”不能多吃,需要同每天的饮食相结合,合理摄入。
糖尿病专找老年人?
1型糖尿病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2型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更常见。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70岁以上人群占比达30%。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能力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有一定程度下降,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会增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吃下更多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物,体力活动却越来越少,这些因素都使得更多年轻人患上2型糖尿病。所以,即使是年轻人也要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一定要定期去医院测量血糖。
家庭血糖检测仪没什么用?
对于有长期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使用家庭测血糖仪。虽然和医院相比,家庭测血糖仪的数值未必完全精准,但它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可以起到对患者生活方式的监测和引导。例如,当患者吃了两个苹果后,使用家庭测血糖仪发现血糖升高较严重,从而让患者对血糖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匹配产生正确认知。同时,患者也应该保持定期来医院测量血糖的习惯,例如了解糖化性溶蛋白、空腹血糖等数值。在短期调整药物时,一段时间内家庭测血糖仪的数值也可以成为医生的参考数据。
没什么症状,血糖高就不用管?
确诊为糖尿病后,如果不注意控制血糖,会引起很多不良后果和并发症。由于血管遍布全身,长期血糖波动大,会导致机体的重要器官、神经、血管等受损,眼底病变、脑血管病变、心脏疾病、肾病、血管系统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疾病发病率都会升高,甚至有致盲、截肢、致死风险。所以,糖尿病患者还是应该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坚持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者打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血糖的不正常波动。
糖尿病根本没办法预防?
糖尿病不仅可以预防,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和坚持运动。所以,在一级阶段,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该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每周保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少吃甜食和高脂肪及高热量食物和高盐食物,控制体重、定期筛查等,都是控制发生糖尿病的有效非药物措施。
如果到了二级阶段,即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需要密切监测血糖、规律饮食,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尽可能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同时,定期去医院做并发症筛查,让医生对尿蛋白、眼底、心肾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预防并发症。
如果病程较长或者已出现并发症,这就到了糖尿病的第三阶段,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降低致残致死风险。
打了胰岛素就可以随便吃喝?
打了胰岛素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不!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注意控制饮食,一是会造成血糖波动,很难确定胰岛素治疗的最佳剂量;二是会造成血糖居高不下,胰岛素使用量也会相应增加,而随着胰岛素用量增加,患者体重也会不断升高,而肥胖又恰恰是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结果最终给治疗带来困难。
其实,当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式从降血糖药物转换成打胰岛素后,就意味着患者的胰岛功能发生了进一步退化,也就需要执行更加严格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治疗,饮食控制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只有在科学的饮食治疗基础上辅以药物治疗,才能更有效、更安全地降低血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