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属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钵水母纲(Scyphozoa)、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 (Rhizostomatidae)、海蜇属(Rhopilema),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较高,海蜇养殖多与蛏子(小人仙)、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等)、花蛤(沙蚬子)、海参、牙鲆等水产动物混养,效益较为可观,现将近阶段辽宁东港地区海蜇圈养殖中出现的问题作一下分析,希望对养殖朋友有所帮助。

水难肥甲藻撞网(水难肥甲藻撞网)(1)

水难肥甲藻撞网(水难肥甲藻撞网)(2)

一、海蜇圈肥水

肥水是重中之重,是大头,特别是对于混养的小人仙,肥水就是饵料,而对于难肥水或者沙底不保肥的圈,肥水需求更大。

1.1 如何肥水

海蜇、虾主要以水体中浮游动物、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蛏子更是主要滤食硅藻、绿藻为主,所以就需要通过肥水和投喂来维持水体中饵料生物量。海蜇圈肥水要求少施、勤施,维持40cm左右的透明度,这样既能保证饵料数量,又能保证水质环境,不仅长海蜇而且长蚬。正常情况下,前期一般使用“氨基酸肥水膏”肥水即可,由于今年气候还是不稳定,水色易转、藻类易倒掉,可配合“粪肠球菌”使用,不仅能较好维持水色,稳定水质,肥起来的水亮爽有光泽,不致过肥,还能真正到达底部,起到提肥、保肥的效果。

1.2 为什么有些海蜇圈水难肥?

海蜇混养模式真正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问题并不多或并不那么棘手,反而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水好,池塘中的海蜇、小人仙、中国对虾、花蛤、海参长的就好,病害就少,水质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过肥鼓海蜇,水过瘦起青苔,海蜇、小人仙等长势慢,每年前期总有一些圈水难肥,保证肥水产品质量、施肥足量情况下,肥水肥不起来,就不要不停地下肥,再下也不会起来,只会沉积到底部,反而增加了养殖的风险,一定分析水难肥的原因。

水难肥甲藻撞网(水难肥甲藻撞网)(3)

水难肥的原因有很多,分析今年前期水难肥的主要原因有:

(1)限制性条件:温度低、光照强度低、气候不稳定,藻类繁殖慢,但有些圈确实今年反而还比较好肥;

(2)清塘消毒剂、杀虫剂、杀草剂残留多,水体藻种少;

(3)水质离子不平衡,水体营养失衡;

(4)菌群缺少,缺少有机质转化的中介;

(5)肥水不当或不合理。

建议处理方案:

1)首先要解毒处理,可以解除导致水难肥的残留物质;

2)肥水之后镜检,确实藻类少,个体、数量不够时,可以适当加注没有问题的新鲜水源(有些外源水多甲藻)或补充藻种;

3)配合“粪肠球菌”使用,真正到达池塘底部,提肥助肥;

4)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磷源、碳源等,调节水质离子平衡,辅助肥水。

1.3 哪类肥水产品更适合海蜇圈使用?

肥水类无外乎无机类、有机类、生物类等几种。

无机肥像化肥、复合肥,相信不少养殖朋友也还在使用,无机类肥水产品肥水较快,但肥起来的水镜检往往藻类较为单一,可能是单一的甲藻、金藻、裸藻、绿藻硅藻中的某一种藻,藻相单一,看起来水色很好,遇天气变化却很容易转水倒藻,而且藻相单一,水质指标也异常,且不利于海蜇的生长;

有机肥主要指发酵鸡粪、猪粪、鸽子粪、揪着等,此种肥料肥起来的水色也很漂亮,但却易坏水,容易坏底,造成池底腐烂、发臭,不利于虾、花蛤、小人仙的生长,容易造成细菌性疾病;

生物肥,主要指氨基酸发酵肥,定向培藻趋向性高,藻类多样性丰富,水色亮爽,不污染水质,而且可以培虫培饵,还可以直接滤食摄食使用,可以跟海蜇圈常用的蜢虾、鱼浆(海蜇可直接滤食,但易坏水、臭底,要勤调水改底)交替配合使用。

二、海蜇撞网是何原因,如何防控?

水难肥甲藻撞网(水难肥甲藻撞网)(4)

水难肥甲藻撞网(水难肥甲藻撞网)(5)

撞网是海蜇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各个阶段都有发生,近期海蜇撞网的主要原因:

1)应激,今年气候不稳定,天气变化大,温度的突然升高、下降,阴天下雨,大风,温差过大,盐度变化大等都会造成海蜇应激撞网;

2)甲藻,pH值过高,海蜇撞网多在上风口;

3)水瘦,投喂不够,海蜇撞网多在下风口;

4)底不好,底质有机质,黑臭。

建议处理方案:

1)正常情况下撞网,泼洒有机酸之后,海蜇撞网现象即刻消失;应激情况下,还是泼洒抗应激产品更为有效;

2)甲藻,pH值过高情况,可有机酸解毒之后,使用大剂量微生态制剂,净化水质,降低pH值,抑制甲藻;安全情况下,可使用杀藻剂;

3)水瘦情况下,要及时补肥追肥,并适当增加投喂即可;

4)底质不好,建议使用高铁酸钾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氧化底改改善底质,改善池底黑臭情况。

三、海蜇圈甲藻问题

水难肥甲藻撞网(水难肥甲藻撞网)(6)

甲藻是海水赤潮的主要藻类,也是海蜇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藻类,比较常见的如裸甲藻、海洋原甲藻、夜光藻、多甲藻等,特别纳潮肥水时,要在大潮汛接近平潮时开始进水,进水后镜检,没有甲藻,方可进行肥水;如若进排水时换进了甲藻,特别是片甲藻(原甲藻的一种),就很容易pH值偏高,海蜇产生应激反应,引起海蜇撞网,造成塌盖症状, 严重影响海蜇生长,危害很大。

3.1 海蜇圈发生甲藻所带来的影响与危害

1)引起蜇圈红水,水体腥臭,水体分层,上层水红,底层水浑,易引起底层缺氧或夜间耗氧;

2)老化后产生甲藻毒素,会导致水产动物中毒麻痹,影响摄食及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3.2 甲藻在海蜇圈过度繁殖的原因及处理建议

甲藻过度繁殖的原因:

1)池塘有机质多,所以片甲藻过度时使用大剂量的活菌制剂,可以抑制片甲藻,就是因为大剂量活菌制剂可以分解利用有机质,达到清水,降低营养的作用;

2)外海水有甲藻,换水时混入,池塘的水质环境适合甲藻生长时,便大量繁殖疯长;

3)甲藻多喜碱性较高的静止水体,水温较高时也适宜甲藻生长,所以片甲藻发生时,多同时伴随pH值偏高现象;

甲藻过度繁殖处理建议:

1)甲藻为鞭毛藻类,细胞壁厚,比较难杀,易引起水体发红、分层、底层缺氧,还会分泌甲藻毒素,影响摄食及生长,建议有条件的(换水前确保进水不含甲藻或其它不好藻类)先进行换水处理,晴天下午排顶层水;

2)以菌控藻,效果也不错,可使用“芽孢杆菌” “粪肠球菌”或“乳酸菌”,剂量要大,通过降低有机质,促进有益藻类繁殖,调节pH值的作用,达到控制甲藻生长的目的;

3)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杀灭处理。

,